本地人不足以支撐澳門發展

2019-02-14 02:23
澳门月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專業中學特區

據統計,2017年本澳有四千多名中學畢業生,高等院校的入學率高達91.6%;亦有不少的平臺及院校另外開課培育專業人才。對於澳門來說,人才數量及其專業度是否足夠?

梁孫旭議員表示,隨著澳門近年來的發展,特別是賭權開放後,澳門的財政比較理想,特區政府亦在教育方面投放了大量的資源。回顧一下澳門的總勞動人口具高等學歷的比例,從回歸前的不到12%,到現在已超過37%,現時的數據與港、台等鄰近地方相比是較為接近的。近年,中學生升學率的比例超過90%,這也是特區政府推動教育做得比較好的結果。

因為澳門的其中一個經濟特徵是以中小微企及博彩旅遊業為主,而學生們升大學所就讀的專業,未必能夠與現時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人才相匹配,導致他們所學專業未必能夠很完全地在社會發揮得到,而企業亦未必能夠找到所需要的人才,這就是教育與產業發展出現了錯配。

另一方面,由於澳門在教育方面發展得不太符合社會的要求,使得很多父母未必會鼓勵子女去讀職業教育;而子女作為學生,在中學階段對於職涯規劃的意識比較薄弱,未清楚自己將來想做什麼,以致於學生在升讀大學後,對於職業規劃的意識亦不強,這是很普遍的現象。所以,儘管現時澳門的大學畢業生增多,但就澳門的產業而言,人才仍然相對缺乏。

其實在中學階段,應該逐漸要給學生們建立職涯規劃的意識,讓他們懂得為自己去制訂一些職涯規劃,讓他們知道其實自己喜歡做什麼,自己的能力、專長在哪方面能夠有更好的發揮,在升學的時候應可選擇與自己的條件及理想相結合的科系。而現時的大學課程以理論為主,未必能夠有效地結合到產業的發展,以及掌握到產業所需的職業技能,因此大學階段的教育模式,個人建議可行產學結合。

目前特區政府仍在制定相關的教育法制,或可考慮於學生們在讀期間多給予機會,讓學生們在自己想投入的職業當中有更多學習、實習的機會,這有利於學生們畢業後可與就業無縫接軌。儘管近年來有不少的大學畢業生踏入社會工作,但澳門現時的大學畢業生,畢業後的就業情況都未必太過理想,部分人未能即時、準確地投身與專業相關或有興趣的行業。如果在這方面能夠提前做準備工作、及加強力度的話,對於配合社會、經濟的發展,無論是為企業提供所需人才也好,或是協助青年就業也好,其實是相得益彰的。

陳志峰委員透露,由於自1997年開始,整個社會的經濟較差,沙士時期前後、直至2007年的這段時間的出生率較低,所以才導致了近年高中畢業生人數維持在低數值,而這個狀況還會再持續數年。當然,大家都知道,賭權開放後,經濟環境轉好,出生率有所回升,所以並不會完全少子化,但這亦是人口波段。澳門是一個微型社會,人口波動在這幾十年是出現了不只一次。人口波段對於一些中型或大型的城市,都會帶來衝擊,但是相對來說衝突的力度遠不及微型城市。

可以試想一下,如果說一個城市的學生規模,一年的中學畢業生可有七千人與一年只有三千人相比,人數相差近一半。在這種情況下,有兩個問題。

一、辦學校變得比較困難,不過可以利用資源去解決這個問題,例如用小班教學的方式,保證讓學校可順利運作,以政策來穩定整個社會。但是澳門的社會發展較快,而澳門的學生人口規模其實已經不大,2017年有四千多名中學畢業生,哪怕100%都就讀高等院校,也不足以支撐整個澳門的發展。因為社會要不斷地發展,就必須要有更多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來參與,社會才有動力。

二、人是多元取向的,年輕人不一定都會選擇與澳門經濟發展相匹配的科系,那支撐澳門世界旅遊休閒產業這個主要的經濟模式的人數就更少了。

另外,於在職進修方面,根據本人的研究表明,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在近年是相對理想的,它主要體現在一些客觀的指標,包括找工作的時間、薪酬等標準。當大學畢業生轉向職場工作時,大概有一半左右的人會有進修的經驗。理想與否,視乎這個社會是否需要在職人士不斷提升自我能力。

某程度上,如果是一個需要競爭的社會,需要透過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與時並進,才能在競爭當中保住工作或有機會向上流動,這樣專業發展應該會是更加積極。然而,就現時觀察到的狀況,總體、客觀地來說,年輕人的就業質量屬於中上水平。假設工作本身不需要進修課程、或考取很多的證照,而對自身的工作影響亦不大;如果做得不習慣,要轉工似乎亦不困難,而且轉工在薪酬上又會有增幅,近幾年經濟好又有加薪;加上特區政府又推本地人向上流動,所以種種的因素疊加在一起的時候,專業發展的動力就不見得有很大了。

當然,這也不能怪年輕人,在他們看來,若沒有這個需要,也就沒有必要去專業發展。哪怕特區政府啟動了持修計劃,每人都有六千元讓市民自身可進行持續進修,但是問題在於,要令大家都不斷地、積極地去進修或專業化,肯定要有一些制度才可以。

黃健強理事長坦言,以澳門人來說,入讀大學的門檻是相對較低,因此澳門的升大率較高,入讀大學成為評估一個人的基準,但這方面的作用相對越來越小。入讀大學之後理論上學生們會成為一個大學畢業生、在就讀的範疇上成為一個專業人才,但比較遺憾的是,很多時候與年輕人溝通,我們無法得出這樣的結論。

除了真的有產業支撐的法律、教育、醫療、工程等範疇之外,更多的大學畢業生都不一定認同自己在這一方面的專業、不能在自己專業上有所發展。因為所謂專家並不是可以口若懸河地講述一些學術性資料,也不是要背誦曾經的輝煌成績,而是如何在這個範圍真正應用得到,或可以表現出更好的能力。不過,澳門現時的高等院校都是偏向學術研究上較多,可能在繼續深造的道路上會有一個好的基礎,但當畢業生們要將大學學到的專業印證在工作上時,很好的情況或例子目前來說是少有的,而更多的大學生是將畢業後最珍貴的一、兩年選擇了其他的行業。

如果特區政府能夠在規劃方面做得比較好一點的話,這個大學入學率才能看出其有用與否。短期內可能培養出數千人,這可能是效能、效率上的事;而這批人是否真的可以用在相關範疇、配合澳門的發展,觀察其效益也很重要。因此,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亦是應審慎思考的事情。

雖然希望達至百花齊放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百花齊放之前,首先需要一個堅實的基礎,希望特區政府可以給出一個明確的方向,類似國家的“十二五”、“十三五”規劃,早前表明澳門的定位為“一中心、一平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等框架或方向。

另一方面,人們在職期間的再進修分為兩種形式,一為取得學位的進修課程,二為在職人士的專業技能認證考試,對於澳門現時結構來說,後者是更加重要的。例如語言能力的認證、人力資源的資格師、國際認可的會計師等,就資方來說是更希望員工擁有這些認證,因為可在工作上即時用得到,所以是不可能不去做這件事的。

我們也不可能渴求、或將自己的人生寄存於環境無競爭。現在是一個訊息爆炸的年代,定是不進則退。環顧周邊地區,不會有任何的在職人士不再更加深入地學習,因為不可能存在只要掌握現在的知識,就可以一生安穩無憂,所以在居安思危的前提之下,在職進修是必然的。

在職人士會有一個相對針對性的學習,知道自己缺少了什麼就補什麼,當然他們基於不同的條件之下,進修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但是相信這一批人完成進修後,在生產力、競爭力上會有一定的提升。

除此之外,這些認證考試的機會,特區政府的宣傳是不足的。如果不是行內人士可能掌握不了相關資訊,作為一個普通市民可能不知道有這些認證考試,對於本地人向上流動或澳門的多元化發展來說,仍有改善的空間。還有,目前所做的職業認證,不敢肯定是正在解決澳門的核心問題;而在澳門融入灣區的時候,是否需要相關職業認證亦未清楚;澳門有否儲備足夠的人才去面對將來的困境,這些都是特區政府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霍可欣理事長認為,2017年本澳有四千多名中學畢業生,高等院校的入學率91.6%,這不能反映及補充現時及未來五年的市場對專業人士的需求。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除了產業最基礎的學習,專業的人士還需要充分的產業經驗,而高質素的人才更會經過社會競爭。澳門地方雖小,但有十間高等院校,特區政府有學費貸款計劃及大專學生學習津貼等政策,中學畢業後能入在高等院校升學也相對容易。社會上近年來人資短缺,失業率低,差不多每個人都可以有工作。加上特區政府對本地人的保障政策,市民不難找到工作。相對鄰近的城市或國家如香港、廣州、深圳、臺灣及新加坡等地,澳門市民面對工作的競爭相對較輕。政策在偏重保障市民就業的同時,難免不能同時兼顧塑造一個開放的人才競爭生態。澳門主要的顧主是博企、特區政府及中小企業。除了博企及特區政府,受制於市場大小,中小企業的資源及規模較小,相對未必需要資深高質素的專業人才。

猜你喜欢
專業中學特區
新文科背景下翻譯技術與本地化管理微專業建設實踐
江蘇省興化中學
不用担心等
全球新增绿化四分之一来自中国
《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發佈就業軌跡發生哪些變化?
名氣可用用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