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经典戏剧中的传统文化表现比较研究
——以《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2019-02-15 20:34汪四红
关键词:梁山伯祝英台朱丽叶

汪四红

中国戏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成型于宋元,成熟于明清,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主要有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和评剧等。中国戏剧是富有生活意味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高台教化的特殊功能,成为历代中国百姓闲暇时追求精神文化或接受政治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家喻户晓、流传海内外的爱情千古绝唱,自西晋以来,在民间流传了1 700多年,是最具魅力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越剧《梁祝》是最经典的名剧。英国戏剧又叫礼拜剧,之所以叫礼拜剧这与它的起源有关。英国戏剧起源于教堂的礼拜仪式,后来发展成为由教堂礼拜仪式组成而演出的戏剧。在中世纪,英国戏剧随着世俗化的影响不断加深以及逐渐摆脱了教会和宗教的影响,经历了从礼拜剧到奇迹剧、道德剧、插剧的演变过程,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全面发展。在文艺复兴时期有许多专业戏剧家以浓厚的兴趣探讨当时社会关注的诸多热点问题,创作了许多经典的剧目,其中莎士比亚戏剧代表了那个时期戏剧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当时英国的历史剧具有民族史诗的意味,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一、中英经典戏剧中的戏剧文化表现

戏剧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在戏剧中的表现首先表现为戏剧文化。《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中西方典型的爱情戏剧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其流传时间悠久,世界影响很大,戏剧受众最多,被中外民众所津津乐道,并被诗歌、音乐、电影、电视、综艺节目等文化传播形式广泛传播,为更多的观众所熟知。戏剧只是文化传播样式中的一种形式。探讨这两部戏剧中的戏剧文化表现及特点,对理解戏剧中的主人公的思想意识、行为抉择、道德观念、故事情节以及故事结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戏剧是中英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被很多剧种进行了改编,如越剧、川剧、黄梅戏、粤剧等都以这个故事为原型,创作了精彩的剧目,为传承这一千古绝唱充当了很好的媒介。中国戏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瑰宝,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风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戏剧体现了民间文化的最高成就,从宋元时期诞生到现在,随着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戏剧文化,如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已成为了最具影响力的戏剧文化。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英国戏剧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它是中世纪英国戏剧文化中反映浪漫主义思想的典型代表之一[1]。戏剧文化在中世纪是英国贵族重要的文化消遣方式之一。如今,戏剧文化的发展虽然无法再现中世纪的辉煌,但是,我们仍然能够看到戏剧文化在英国现代社会借助新的艺术形式与观众实现了有效互动,如英国国家剧院自2009年至今在电影院播放戏剧演出节目,吸引了全球近550万观众观看,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虽然与传统的舞台戏剧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戏剧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只有采用观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戏剧文化。

(二)戏剧是传统文化重要的娱乐方式

《梁山伯与祝英台》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剧目就在于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被各种戏剧所传播,其讲述的是人类的永恒主题——爱情,该爱情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结局很不圆满。在封建社会,人们受“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的约束,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渴望爱情,大胆追求爱情,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们反对封建桎梏,向往美好的感情生活。由于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这一生活理想,便通过当时最主要的娱乐方式——戏剧,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情怀[2]。戏剧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人们娱乐的主要方式。明清以后,戏剧在中国的民间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戏台遍布全国各地,民众在闲暇之余都去看戏,看戏成了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民间的祭祀敬神、年节庆贺、红白喜事中都有戏剧演出助兴。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受战争、自然灾害、多元文化的影响,戏剧虽然出现了衰落,但是,仍然能看到新的剧种在不断产生,如黄梅戏等。可见,戏剧仍然有演出市场,仍然有生存土壤,仍然有发展空间,是其他文化形式所无法取代的。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诞生在英国的中世纪,刚开始戏剧主要是为宗教服务的,具有神圣和庄严之感,随着世俗化的发展,戏剧开始出现喜剧。随着英国国内商业经济及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继位,她积极推动文艺发展,英国戏剧也迎来了发展春天,特别是莎士比亚戏剧的诞生,英国的戏剧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统治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是当时的重要推手。中世纪晚期,戏剧开始渗透到乡村的娱乐生活中,成为乡村居民节庆生活的一部分,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20世纪后期,随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兴起,一些古老的戏剧文化在欧洲逐渐以新的形式得以恢复,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戏剧是传统文化高台教化的重要载体

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产生至今有1 700多年,经久不衰,除了因为它表达的是永恒的爱情主题而获得人们的情感支持外,还在于戏剧这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是封建社会人们接受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国戏剧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借助戏剧文学的故事性和舞台表演艺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高深、抽象的价值观念如忠孝节义、仁义道德等,通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台词以及剧情的发展,抓住观众的心,潜移默化地成为人们的做人准则。在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遵循那个时代“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进入学堂读书,他是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典型代表,在追求自己爱情的过程中仍要遵循当时社会推崇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节,他按照那个时代的社会规则进行自己的人生规划,从他读书过程中以及故事的结局都能看到其时代背景在剧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对封建礼教的遵从也是这个故事能被封建社会主流思想所认可的重要原因。对封建礼教既遵从又反抗,是该戏剧在民间流传的根本原因。

《罗密欧与朱丽叶》反映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用个性自由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愚昧,认为爱情是可以战胜一切的。尽管从故事中可以看到社会伦理道德对其戏剧的影响,但是,故事突出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新理解,突显了西方人的独立人格意识,对生活充满激情,追求高品质的精神生活,这是西方民族的性格使然。罗密欧与朱丽叶勇敢追求爱情,为爱可以牺牲一切,这既是西方人人文主义思想的表现,也是西方社会文化的体现,更是西方文化思潮在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中的呈现。莎士比亚的经典剧目作为英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深受当时社会各阶层尤其是贵族的极力追捧,他的剧目之所以对当时的社会文化影响巨大,主要是他对社会文化形态的科学把握、人们思想意识的深入理解,以及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各阶层的精神需求,因此,他的剧目被称为是英国人文社会的“百科式全书”。

(四)戏剧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除了它们表现的爱情是永恒主题外,还在于戏剧本身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通过戏剧这一工具能够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初是东晋时期的一个民间传说,后经过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加工与流传,尤其是通过戏剧在舞台上对这一爱情故事的诠释与人物表演,使这一爱情故事得以流传下来,并被人们广为传颂。可见,戏剧对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戏剧通过人物表演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心灵震撼,一方面它通过传播厚德载物、威武不屈等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在上层社会成为达官贵人的重要娱乐方式。另一方面,还在于它的普及性,它不仅是达官贵人的娱乐方式,也是民间老百姓的精神文化之源,只是奢华程度不同而已。在封建社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由于生活的艰辛无法接受正规的学堂教育,但他们看得懂戏。由于戏剧宣传真、善、美,寓教于乐,寓情于理,因此,戏剧便成为了人们接受伦理教育和政治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罗密欧与朱丽叶》始于9世纪的礼拜剧,当时主要为宗教服务。随着世俗化发展,15世纪开始在英国全国各地演出,加入了喜剧和道德教育的成分,逐渐摆脱了教会的影响与淡化了宗教色彩。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艺高度繁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的戏剧探讨社会问题,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在社会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其后英国戏剧经历过萧条期,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萧伯纳的《鳏夫的房产》经典剧目的出现,英国的戏剧发展才又出现了新的高峰。戏剧对现实社会矛盾的揭露不仅对普通观众,而且对知识观众都极具吸引力,提高了戏剧的思想和艺术水平。戏剧作为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形式,在当今社会担负着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二、中英经典戏剧中的其他传统文化表现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精彩故事情节和悲剧性的故事结尾,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并通过戏剧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甚至可以说,一部经典戏剧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缩影。下面从两部戏剧产生的时代,以及故事中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去寻找相关文化对戏剧的影响,从而了解对这两部戏剧产生影响的其他社会文化基因。

(一)传统政治文化在中英经典戏剧中的表现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人物形象设计、情节设置、悲剧结局的处置上,都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缘事而发的创作方法。同时,在反映现实时有对物质世界的超越和对和谐美的追求,尤其是追求精神的和谐,这种和谐之风反映了自秦朝以来儒家的中庸思想在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体现了古人的道德思想和道德智慧。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内容博大精深,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要天人合一、和谐共处和内外一致,体现出儒家中庸思想高超的政治艺术性。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一政治文化思想在那个历史时期之所以能被统治者认可,其原因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通过对老百姓的仁、义、礼、智、信的教育,让老百姓安于现状,安于被统治者统治,其实质是成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和途径。作品所体现的和谐含蓄之风,对圆满结局的追求,使得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超越了苦难的现实,给人们以精神慰藉,反映了人们“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情趣,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罗密欧与朱丽叶》所表现的政治文化具有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色彩,理性主义受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在17—18世纪的欧洲十分盛行,主张人的行为应当受理性的支配,理性地丰富自己的智慧和从事艺术活动[3]。理性主义强调,作品要对客观物质世界进行真实反映,反对不合逻辑的推理和不符合情理的情节,人的理性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但高于并独立于感官认识。在中世纪,欧洲的哲学-经院哲学与理性主义获得了发展,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理性与信仰开始分离,人文主义思想为它们的分离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人文主义思想强调,要以人为本,反对神权,宣扬个性,追求自由,崇尚理性[4]。这是欧洲新型的市民阶级维护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摆脱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的神学控制,以及当时的宗教信仰与禁欲主义对人的精神束缚而在社会上流行的重要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欧洲政治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据主要地位,标志着资本主义精神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形成。

(二)传统经济文化在中英经典戏剧中的表现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我们看到封建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社会处于主导地位,地主阶级占有土地,依据土地聚集大量的财富,成为彼此实现门当户对的砝码。封建小农经济是封建政治、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一方面体现在经济生活领域,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贫富差距的增大,反映在社会生活中等级分化日益严重。强烈的等级观念造成不同等级的人之间的隔阂日益严重,成为彼此交往的严重障碍,越级交往在封建的小农经济社会里被认为是逾越礼制而受到嘲笑的。处于社会底层的百姓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等途径成为地主阶级的一员,才能有资格与他们实现正常交往。在剧中我们看到梁山伯正是基于此才来学堂读书的,可见在封建小农经济下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选择等都深受封建等级观念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百姓通过科举考试来争取社会地位、摆脱贫困也是无奈之举。在封建小农经济社会里,封建等级观念禁锢人们的思想几千年,是套在人们头上的精神枷锁,也是造成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殉情的根本原因。

《罗密欧与朱丽叶》所反映的欧洲中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新的生产关系必然在政治、文化领域有所反映。但是,我们看到此时新兴的资本主义商业经济主要集中在工商业发达的大城市,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封建农业经济,地区经济严重失衡,国内市场难以形成,人们疯狂地抢占国外市场。国内政治局面也混乱不堪、动荡起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迟缓,弱小的新型资产阶级无法支持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只得依附于城市贵族、专制君主、教廷权贵,经济上的依赖不能不付出服从他们的意志和丧失自己个性自由的代价[5]。从作品中看到,罗密欧与朱丽叶受到欧洲文艺复兴新思想的影响,对横在他们之间的世仇障碍有意去消除,其采取的是勇敢且不顾一切地对封建传统进行斗争的行动。但是,我们看到他们的斗争相对传统的封建势力与宗教势力来说力量是那么的微弱,其结局是造成双双死亡,体现了悲怆的美。最后,两个家族放下了世俗偏见,消除了彼此的隔阂,重建了友好关系,这是用牺牲生命换来的胜利成果,预示了新的社会关系终究会取代旧的社会关系,新的社会经济形态——资本主义经济终将站稳脚跟,并带来社会更深刻的变化。

(三)传统世俗文化在中英经典戏剧中的表现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与祝英台背负着沉重的伦理道德桎梏,他们严守社会道德规范,用社会道德规范来压抑自己的情感,始终没有逾越社会道德规范的防线,恪守着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道德规范,笃信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坚守明媒正娶的传统习俗,无法追求真正的个性解放和个人幸福,其爱情悲剧在所难免。中国古代是以伦理道德为轴心的社会,礼义廉耻是社会尊奉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并以此约束人们的行为。后来,董仲舒又提出了“三纲五常”、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这些伦理规范对人们的限制越来越多,人们只有遵从礼制才是道德的,才是符合社会规范的,才是被人们赞美的。反之,则将被社会所唾弃。这种伦理道德思想在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对人们的影响非常大。中国审美文化与伦理文化、道德文化相互交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特色,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压抑了自然人性,埋没了个性光辉[6]。

《罗密欧与朱丽叶》表现的是希腊文化对英国社会的影响。希腊文化是科学性文化,希腊哲学家主张个人是衡量万事万物的标准,追求个性解放、个人自由、个人幸福是人的自然本能,张扬个性是值得尊重和提倡的[7]。这种思想在英国中世纪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是社会的主要思潮,同时我们也看到欧洲中世纪封建思想与宗教思想对人们思想与行为的牵绊。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的行为一方面受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在生活习惯、传统风俗上保留着传统的习惯,恪守着传统的礼制。另一方面,新兴资产阶级又不断将新的自由主义理念注入到传统的封建社会中,促使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加速瓦解,新旧思想的交替斗争,是这一时期英国社会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形态,在世俗生活中明显感受到这两种思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爱情敢于抛弃世俗的礼法和自己高贵的姓氏,为爱牺牲一切包括生命,是新思想战胜旧思想的突出表现。

综上所述,在中国的戏剧文化中可以窥探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的政治观、文化观、历史观、审美观、爱情观等,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8]。英国的戏剧在中世纪兴起,这和当时英国社会取得海上霸权、民族意识觉醒和爱国主义情绪高涨不无关系。莎士比亚的戏剧代表了英国戏剧的最高成就。通过对《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分析比较,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两部经典戏剧对中英两国戏剧文化以及传统政治、经济、世俗文化等的表现;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它们在艺术形态、表演语言以及舞台展示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与时俱进的新态势[9],希望更多的观众从这些经典剧目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梁山伯祝英台朱丽叶
梁山伯问路
大型传统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之比较
饰演“梁山伯”人物浅析
从舞蹈本体出发的老题新作
谈《梁祝》中祝英台的人物塑造
现代美国街头版罗密欧与朱丽叶
唱到爱恨缠绵时,以爱化解世仇——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亲爱的,你太胖了
高考生梁山伯与富二代祝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