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何重用庸才

2019-02-16 01:52
新传奇 2019年3期
关键词:孙立人白崇禧杜聿明

蒋介石信任和重用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多数都是庸才,比如胡宗南、刘峙、顾祝同等。对白崇禧、孙立人、薛岳这样的战将,蒋介石却始终无法信任。可以说,不会用人是蒋介石败退台湾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怎么回事呢?

用人重视派系出身,轻视业务能力

蒋介石最信任和重用的将领以黄埔系为主,特别是浙江省籍的黄埔将领,尤其得到他的青睐。例如,胡宗南是浙江镇海人,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号称“天子门生第一人”。戴笠是浙江江山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深受蒋介石的信任,长期从事特工与间谍工作。陈诚是浙江青田人,深受蒋介石信任,有“小委员长”之称。陈诚虽然毕业于保定军校,但曾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与蒋介石私交颇深。

至于像杜聿明、张灵甫、范汉杰、郑洞国、廖耀湘等大家熟悉的国军将领,皆是出自黄埔军校。对于蒋介石,黄埔系将领有一个专属的称呼:校长。这一声“校长”,可谓意味深长,公私皆含。

黄埔军校实际上是军官速成班,整体教育水平基本上是军事指挥的起步水准。如果没有经过战争的残酷锤炼,仅凭黄埔军校学到的理论,很难成为真正的名将。因此,国民党内那些旧军阀出身、但是身经百战的将领,在整体的军事水平上,其实要高于刚出校门的黄埔将领。可是由于军阀政权的本质,蒋介石无法信任那些军事能力强但出身杂牌的将领,只能将军事能力并不成熟的黄埔生强行提拔为大军统帅,造成了“庸才居高位”,胡宗南就是典型代表。

对旧军阀出身的将领,满脑子派系观念的蒋介石始终心存猜忌。比如,桂系白崇禧,素来有“小诸葛”之称,毛泽东对他评价很高,说他是“中国第一狡猾军阀”。他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众多称赞,林彪先后三次和他对决,两败一胜,称他是国民党内最强的对手。但他没有得到蒋介石的重用。只因为白崇禧一生中曾先后三次逼迫蒋介石下野。虽然白崇禧一直担任高官,但与蒋介石是面和心不和,蒋介石更是从来都没有信任过他。

白崇禧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多为唐生智旧部,蒋介石曾买通唐生智潜往平津,策反白崇禧部下。最终蒋桂战争爆发,白崇禧被定为“叛将”。自此,蒋介石和桂系开始了将近十年的对立,直到“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号召全国抗日,白崇禧响应,才和蒋介石再度联手。图为白崇禧

把将领正常的抵制视为对自己的不忠

蒋介石自己军事水平不高却又非常喜欢越级指挥,军事能力越强的将领越会抵制或批评蒋介石的命令,而自大的蒋介石则将这种正常的抵制视为对自己的不忠。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孙立人。抗战时期,孙立人率远征军新38师击溃日军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十八师团,共歼灭日军3.3万余人,歼敌数量在军、师一级中堪称空前绝后,被誉为“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连日军都为之胆寒的将军,却一直没有得到蒋介石的重用,甚至在其晚年还被软禁长达30年。这是为什么呢?

孙立人毕业于弗吉尼亚军校,他的带兵理念、练兵方法、作战思维甚至性格方面,都深受西方影响,带有职业军人的理念和特立独行的办事风格。这些特点,让他跟黄埔出身的国民党将领截然不同,这是蒋介石跟他不和的一个原因。

入缅作战是孙立人军事生涯最辉煌的时刻,也是其与蒋介石矛盾爆发的开始。

第一次矛盾就是震动中外的仁安羌大捷。仁安羌英军被围之前,蒋介石曾亲自飞至曼德勒,任命孙立人为曼德勒卫戍司令,并反复叮嘱,没有命令不准擅自离开曼德勒。

但孙立人从军事角度考虑,最终还是作出了支援仁安羌的决定,而且事后也证明了其决策的正确性。但他犯下了一个大忌,那就是不服从蒋介石的指挥,这个非常致命,因为蒋介石的用人原则就是:宁可不会打仗,也不能不听话。

第二次矛盾是野人山撤退。这次冲突使孙立人不仅和蒋介石的关系更加恶化,而且也与黄埔系骨干将领势不两立。由于蒋介石害怕远征军被英国控制,所以拒绝了史迪威撤往印度的主张,让杜聿明率包括新38师的远征军主力回国。而孙立人认为蒋介石的命令不切实际,随杜聿明进野人山是死路一条。而且由于新38师非黄埔嫡系,被要求殿后,孙立人为保存全师官兵的生命,拒绝了杜聿明的命令,决定遵从史迪威的命令进入印度。虽然最终结果仍然证明孙立人的决策正确,但他却因此得罪了杜聿明。要知道,杜聿明在蒋介石眼里是仅次于胡宗南的“天子门生”。所以,尽管杜聿明打了败仗,却依然高升,而孙立人保存了全师,却连蒋介石的口头嘉奖都没有。

从这两次冲突中可以看出,孙立人在战场上更多考虑决策的科学性,以及如何保存士兵的生命,而以杜聿明为代表的黄埔系将领,则深受“忠于领袖,服从领袖”思想的影响。从这点来看,孙立人在国民党将领中,是不折不扣的“异类”。随着在东北战场上与杜聿明再次发生矛盾,孙立人逐渐被蒋介石调离国民党高级指挥将领的岗位,直至1955年“孙案”爆发被软禁。

再如,国民党将领中的抗日名将薛岳,指挥所部共歼灭日军十余万人,堪称抗战期间毙敌最多的中国将领。薛岳在长沙会战中用“天炉战法”,使日军三次丧师湖南,让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亦不由得发出“撼山易,撼薛将军难”的哀叹。只可惜像这样的战将,也没有得到蒋介石的重用。

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后,蒋介石要薛岳接替顾祝同,出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与陈毅、粟裕在华东对抗。可是薛岳在这个位子上只坐了一年多,就被蒋介石调走,转而给了他一个“总统府参军长”的虚职。根据薛岳侄子薛维忠所说,薛岳曾经谈过,之所以调他离开,是因为他和陈诚对当时的指挥有一些不同意见,国防部作战次长刘斐借机对蒋介石说:“陈辞修(陈诚)、薛伯陵(薛岳)对统帅信心已经动摇,不听委员长的命令。”后来才知道,刘斐很早就加入共产党,一直潜伏在国民党的国防部里。接替薛岳的是刘峙,国民党将官里面对他普遍评价不高。薛岳在家里吃饭提起他时一直摇头哀叹:“完了,半壁江山就快没了……”

往往把手下的将领放到不合适的岗位上

蒋介石用人时还经常“扬短避长”,往往把手下的将领放到不合适的岗位上。

比如在国共内战爆发后,陈诚先是作为参谋总长负责整个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指挥,结果在他的指挥下,第一年国民党军屡遭败绩。但蒋介石不仅没有将陈诚调离军事指挥岗位,反而在1947年8月,将他派到东北,任东北行辕主任和东北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从负责全局指挥改为东北一个局部战场的指挥。到东北后,陈诚被自己的学生林彪打得一败涂地,只好以生病为由离开东北。因为这段在解放战争中的失利经历,陈诚被人称为“常败将军”。

其实,陈诚的能力并不差,只是不擅长军事指挥。蒋介石败退到台湾之后,陈诚主政台湾,在民生、经济方面皆有政绩。

蒋介石之所以爱重用庸才,除了他本身的个性原因之外,最根本原因在于,国民党政权的本质是大小军阀的联盟。蒋介石只是因实力较强而得居盟主地位,但他无法建立现代政党的思想理论来说服盟友勠力同心,也不愿与盟友共同遵守现代的法律制度,从而消除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蒋介石为了勉强维系这一权力联盟的存在,靠的还是武力威胁、金钱收买,以及官场权术。

可以说,当时的国民党是一个披着现代政党外衣的江湖帮派,蒋介石像帮派老大一样,用人之际把是否绝对效忠自己当作最高标准。

猜你喜欢
孙立人白崇禧杜聿明
白崇禧:百媚千红不及卿
白崇禧:百媚千红不及卿
白崇禧恋发妻
二战名将——孙立人(下)
孙立人(下)
孙立人(上)
杜聿明瞻前顾后成俘虏
「老妹子」白崇禧
孙立人『兵变』背后的谜团
我所认为的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