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世界中的《狄公奇案》副文本分析

2019-02-16 18:29聂玉景
长春大学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奇案公案狄仁杰

聂玉景

(南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226019)

20世纪70年代,杰拉德·热奈特(Gerald Genette)就提出副文本概念,并撰文阐释和论证。他将副文本细分成13类,即作者名、标题、版权信息、献辞、题词、题记、序言交流情境、原序、其他序言、插页、内部标题、公众外文本和私人内文本等[1]。通常认为,按照副文本和文本之间的位置,可以将其分为外文本和内文本。前者从物理位置看,与文本本身距离较远,不在书的语域内,它们表现为报刊和新媒体等载体上的相关访谈、评论、私人日记和信件等;内文本与正文本物理距离更近,和文本处于同一卷[2],具体有封面、标题、副标题、序言、主要人物列表、引言、注释、插图、后记、献辞、附录,以及其他有利于拓宽读者对文本认知的任何文本。还可以按产生的时间顺序划分,与正文本同时创作的副文本是原创副文本;先于正文本的被称为前副文本,如有些包含地图、场景和人物的插图;产生于正文本之后的文本,被称之为后副文本。

将文本分为正副是为了更好地强化读者或研究者对副文本价值的认同。虽然副文本与文本相比较处于次要地位,但它与正文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是走进作品的门槛,通向文本理解的必经之路,可以帮助定位相关背景和阅读路径,还能影响读者对作品的心理预设,引导和调控读者接受文本内容。因此,在跨文化的文学作品传播中,副文本起着介绍作者、时代文化、风土人情和地域背景等作用,可以修正对作品的认识,进而促进其在异国语境中的传播和接受。

1 文献回顾

懂得15国语言且精通中英文的荷兰学者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18岁起就发表多篇研究中国文化的文章。随着年龄增长,他对研究中国史、文化、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兴趣愈发浓郁,甚至还醉心于琴棋书画。1945年,他读到一本书名为《武则天四大奇案》的公案小说,被其中跌宕起伏的情节、错综复杂的关系、抽丝剥茧式的破案推理和古代司法文化所吸引,将其译为英文在纽约出版。此后15年中,他以唐朝宰相狄仁杰为主人公,根据中国相关小说和史料,创作出16篇中长篇小说和8篇短篇小说,合计140万字[3]。其中8篇短篇小说单独汇集成册。狄公案系列作品在西方世界赢得大批读者,使得中国古代神探兼神判的狄仁杰成了欧美家喻户晓的英雄,被誉为来自东方的福尔摩斯。许多西方人甚至声称,他们对中华文明的了解肇始于狄公案作品。

狄公案作品在英语世界的风靡,引起国内不少读者和学者关注。自2002年开始就有学者在各类报纸刊物上引介高罗佩的作品,分析他与中国的渊源[4-5];也出现针对单部或者系列作品翻译学角度的探讨,如以《铁钉案》为研究对象分析中译本删、改、变的原因[6],基于大唐狄公案讨论“无本回译”理论[7]等;因为狄公案中蕴含丰富的古代司法制度和思想,有学者致力于从法律角度分析,如引入侦察学视角分析狄公案中的侦察学知识和司法实践[8],分析狄公案作品中书写的大量中国司法制度和事件[9]等;又因为创作源于中国公案小说,而高罗佩的重新书写是采用侦探小说体,有学者从该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探讨两者异同及英语读者接受程度,如对比《霍桑探案》和《大唐狄公案》[10],借助对比公案和侦探小说的写作模式来分析小说叙事特征[11];有研究者注意到作品中有不少中国传统文化,发现以功夫和熊猫为代表的中国元素已影响了不少西方作品[12],也有根据作品中相应文化素材的佐证得出高罗佩对儒家文化[13]和道教文化[14]的认同。

毋庸置疑,已有多角度的研究能帮助国内读者和研究者认识到高罗佩的汉学贡献,及其作品在文学、文化、翻译和法律等领域的价值。但就数量而言,每年10篇左右的文献,与它们的海外认可度和在海外汉学界的影响力不相称,因此需要深挖其中的学术价值。另外,到目前为止,众多研究都是内向性的,即分析作者和作品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尚未有系统分析其成功传播和接受的原因,因此有必要从包括副文本在内的更多视角进行分析。

2 《狄公奇案》副文本分析

高罗佩以大唐王朝名相狄仁杰为主角所创作的8则短篇侦探故事,汇集为《狄公奇案》(JudgeDeeatWork)。8则故事分别为《五朵祥云》、《红丝黑箭》、《雨师秘踪》、《莲池蛙声》、《跛腿乞丐》、《真假宝剑》、《太子棺柩》和《除夕疑案》。故事讲述唐高宗时期,狄仁杰担任州县长官职时,能运用严谨的逻辑推理破案的故事。1967年,该书由William Heinemann出版公司首次出版,后来以不同的语言和形式不断被再版。

Goodreads网站数据显示,《狄公奇案》至今已有约23个版本,其中包含磁带、光盘和电子书等形式。目前,英文版流通量较大的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的版本。网站中曾对该版本进行评价的有635位读者,第1条评价于2008年11月8日提交,整体好评星级为4.1,不少读者在评论中都提及他们对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和向往,以及对狄仁杰审判智慧的崇拜。版次、出版量、销量和评论数量等数据都说明该书在英语世界具有相当的市场和影响力。本文选取1992年芝加哥大学版的《狄公奇案》版本为研究对象,按照热奈特的副文本分类框架,分析包括封面封底、插图、后记和大事记在内的副文本对英语世界读者阅读和理解作品的影响。

2.1 封面和封底

封面和封底是全书最先呈现在读者眼前的部分,且最易引起关注,可以成功地抓取读者的注意力资源。它们能一目了然地告知作品的最显著特征和基本信息。精美别致的设计能增强图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增加图书宣传的信息量,还能突出作者和出版社的表达重点,折射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市场定位。

《狄公奇案》封面图案设计发生过几次变化。Heinemann的首版封面上绘有8幅图画,分别对应8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如五朵祥云和狄仁杰办案现场的肖像等,第9幅图的位置书有“狄公奇案”4个汉字,书名为JudgeDeeatWork,同时附有小标题EightChineseDetectiveStories(8则中国侦探故事)来解释说明本书的主要内容,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读者借助众多图片,大标题和小标题,能够准确判断故事内容。另一方面也说明,作者和出版商担心西方读者因为文化思维的差异以及认知负荷过大等因素而难以阅读、接受该作品,借用能够代表故事内容的图片,以最直观的视觉方式设计封面装帧,尽量给读者提供足够多的文化信息。

后来随着读者对狄仁杰认识的加深,或者也是考虑到图片多、信息过大且相互关联不够紧密,会导致读者的认知过载从而抑制阅读兴趣,反而达不到传播效果,1992年,芝加哥大学版仅使用其中《莲池蛙声》故事的一个案发现场绘图作为全书封面。它以莲池、红亭和青蛙为要素,代表中国风的荷花池和红亭作为背景,池塘里鼓着双眼的青蛙似乎想告诉读者,它是目击证人,是全知的第三方,不仅设置出悬念,也给案件的顺利侦破作了铺垫,从而激起读者无限的好奇和丰富的想象。而同年保加利亚语版的《狄公奇案》则直接使用身着官袍的长须狄仁杰肖像作为封面,德语和捷克语版也是使用狄仁杰的形像作为封面,不过不是相同画面。

2008年,保加利亚版本继续使用长须狄公照作封面,色彩比1967年版更饱满和丰富,但与侧重展示犯罪现场的英文版封面风格截然不同。这可能与非英语的西方读者对Judge Dee故事相对陌生有关,它们直接使用狄仁杰图片,给读者营造对主角最直接的初始印象,特别让读者直接感知代表中国司法智慧的狄仁杰形象;而英语世界对狄公较为熟悉,毕竟在1958年英国就已有狄公案作品面世,而相关影视剧在1969年就在英美国家上映、播出,他们会更在意是否有新剧情,所以用办案现场的图片作封面,更易抓取他们的注意力。除此之外,芝加哥大学版书名不变,只是少了8则中国侦探故事的附注,将更多空间和时间留给读者。

芝加哥大学版的封底内容较为充实,首先用一段文字简要地介绍唐朝信奉儒家法律思想的狄仁杰与手下马荣和乔泰,在10年中辗转蓬莱、汉源、浦阳和兰坊县,侦破多个疑案。从驻守边疆的将军叛国,到红亭旁潦倒的诗人被谋杀,个个动人心弦,复杂难解。封底的故事简介,能在数秒内抓取读者对中国故事的猎奇心。特别是狄迷们会期待在扑朔迷离又波澜起伏的情境中神探狄公再展神威。除少许剧透外,出版社还引用《洛杉矶时报》的“如果你还没有读过狄公案,你开卷时的快乐,会让人嫉妒的……”、《芝加哥太阳报》的“你可以感受到中国唐代的所有魅力、残忍和高深莫测”的肯定性评价,来为短篇小说集背书。两段专业评价和推荐,可以引导和修正读者的心理预期,激发阅读欲望,从而实现发行和流通量的增长。

2.2 插图

国内研究者往往聚焦于序言、跋语和注释等,很少关注插图等副文本要素[15]。其实,图像是文字表达的辅助手段,前者通过提供可靠、直观、生动的形象,有效弥补语言文字表达的不及之处。早在唐代,中国就发明了木版插图,并将其应用在小说中来丰富小说的表达,到明朝,小说插图艺术的发展达到鼎盛,直至清末才被欧洲传入的石印取代。熟悉中国历史文化且擅长木版画的高罗佩,匠心独运地在狄公作品中亲自绘制插图,并署上姓名的首字母缩写RHV,巧妙地将诉诸文字的符号和诉诸画面的图像关联起来,以图补文或图文并行,减少阅读中处理异域文化的认知负荷,推动阅读进程和增强阅读好感。

出版社和作者还考虑到,英语世界的受众和中国读者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审美心理,会出现因为信息差异或者缺位而难以理解作品的状况,或者导致交流障碍。而增加插图不仅可以弥补说明不充分或因正文版面容量有限无法阐释的内容,还有助于开拓视野,加深认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对相关汉学研究者也有借鉴价值。

芝加哥大学版的《狄公奇案》书中共使用8幅插图,每幅都配有简短的解释,如第1幅是五朵祥云形状的香炉,概括为香炉造型图;第2幅是狄仁杰在办案现场的概况图,图中画着狄仁杰手指狱中的孟国泰,怒斥他不讲实情,配了一句狄仁杰的原话:“孟,你是在袒护他人!”所配插图与案情紧密联系,能够帮助读者最大程度地还原故事原貌,再现古代中国司法官员办案情境。8幅图中有7幅是人物,6幅展示狄仁杰询问证人或受害人家属的场景,1幅是助手马荣询问证人;唯一没有人物的五祥云图,也是破案的重要线索。

插图中的狄仁杰既有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气质,又有西方侦探的身材挺拔、俊朗帅气,智慧和帅气的化身符合不少西方读者对主人公的审美期待,特别是给狄仁杰画出了中国古代智者象征的美髯,熟悉的形象中又有陌生化的特质,给读者留下了探索期待。同时,英语世界读者就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经常出现的这样一个场景:在遇到困惑时,狄仁杰如何捋胡须以寻找破案灵感。这种形象设置易于唤起英语世界读者对东方神探似曾相识的陌生感和新鲜感[16]。

办案现场的插图可帮助读者了解东方福尔摩斯是如何借助蛛丝马迹,通过询问受害人和证人,获取侦破案件线索的。与他们熟知的西方侦探截然不同,狄仁杰没有便携式的先进科学仪器设备和装配完备的刑侦实验室,他注重事实,凭借对细节的拷问和对目击证人、受害人的询问,再根据缜密的逻辑推理,捕获蛛丝马迹式的破绽,使得正义得到伸张。五祥云的香炉最具有代表性。小说作者借助狄公之口,具体地描述此种香炉是:铜盘内梅花五瓣各缭绕着一圈盘香,可用来计时焚薰,俗称五祥云。狄公根据香烧至第三瓣被泼上去的水熄灭,成功地推导出死亡时间。英语世界的读者对计时工具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沙漏,无法想象梅花五瓣式的计时逻辑,难以领会其中设计的精妙。而高罗佩的插图恰好能够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其奥妙,还可以借助纸笔在图案上推导和梳理,不但不影响后继阅读的快乐,还能加强故事阅读的投入;再者,有些英语读者可能会因为如此精妙的中国古代物件而向往东方智慧,进而不断深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2.3 后记

后记属于跋之类,主要是用以说明或介绍与本书有关的情况,如时代背景、思想意义、引用了哪些典籍、参考了哪些著作,告诉读者阅读重点或者该注意的事项,还能对读者施加一定影响,提高读者认知水平和鉴赏能力,因此又被称为游园向导。

熟悉中国文化传统的高罗佩在末页著有Colophon,向读者翔实地交代相关背景知识,如“狄公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位名人,出生于公元630年,卒于700年,曾官至宰相,他的政治智慧对唐朝的内政和外交贡献极大”。这段文字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神探狄仁杰非杜撰虚构的,而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这样,在阅读时会更有代入感。

接着,作者开始化解读者疑问:狄仁杰究竟是政治家还是大侦探?后记里继续解释道:“在中国人心中,狄仁杰更多是以侦探身份存在,因为他主政地方时侦破众多悬疑案,至今仍被尊为神探,正如我们的福尔摩斯一样。”作者成功借用福尔摩斯将英语世界读者已有的侦探小说知识迁移到《狄公奇案》文本中,消解认知隔阂感,增强作品的可接受性。

为防止读者误以为小说中所述及的内容都是虚构的,作者解释道:在创作过程中参照了中国历史典籍中所记载的真实案例,如参考13世纪南宋时期的法学和侦查学教科书《棠阴比事》(高罗佩也曾将此书译为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特别提及《莲池蛙声》和《太子棺柩》就是借鉴该书中收录的案例;而五祥云图是借用1878年出版的《香印图稿》[注]后来宋希於经过仔细考证,提出该书应是江苏南通人丁月湖编纂的《印香图稿》,终稿书名为《印香图谱》,高罗佩可能弄混“香”和“印”两字的顺序。详见参考文献[17]。中的图例。显而易见,明确的出处让本就对东方文明心驰神往的英语读者,更加有兴趣去发现中国侦探智慧和文化的奥妙。

高罗佩还注意到,不少英语读者受制于自己的文化和社会情境,对古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存在偏见和误解,更多停留在荒诞和异域的字眼上,而这些会直接影响阅读和认同度。他在后记的结尾部分用一段文字介绍唐代的中国,以消弭英语读者可能存在的错误认识:“中国人姓在前,名在后;狄仁杰时代的男子没有辫子;留长辫是1644年后满洲人征服中国强迫其接受的做法;男子留长发,头顶结髻,无论在室内和室外都带帽;他们不抽烟,烟草和鸦片是在几百年后才传入的。”这些信息都有助于读者理解人物、外貌和活动场景;能够明白为什么每次描述男性角色都会提及其帽子,特别是在不同场合的狄仁杰总会记得戴上包括官帽在内的不同款式的帽子;看到文中插图时,也不会心存预设地去找男子的长辫。后记不仅有助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还可以消融读者的误解,塑造更为清晰和准确的中国形象,实现有效且有价值的文化交流和传播。

2.4狄公生平大事记

由于《狄公奇案》中涉及8则侦探故事,既不是在同一时间段,也不是发生在相同的城市,本来对中国认识就很模糊的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了帮助读者厘清时空关系,特别是引导感兴趣的读者去继续阅读另外15部中长篇小说,作者将狄仁杰生平按照时间、任职地点、官职、故事主题和所要提到的主要角色,用表格形式进行归类,清晰明了。

按照时间顺序,作者列举出公元630年至681年期间的大事记,并补充说明根据史料记载狄仁杰在700年去世,享年70岁,曾生有两子狄光嗣和狄景晖,其子并无出众的才干,而其族孙狄兼谟遗传了他的风范和才华,继续为唐朝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详细的个人及其家族信息使得狄仁杰形象更丰盈、具体和亲切,使读者认识到Judge Dee不是停留在纸张上的静态图像,而是历史长河中真正出现过的英雄人物。

《狄公奇案》中的故事分别发生在663年、666年、668年和670年,当时狄仁杰分别在蓬莱县(《五朵祥云》、《红丝黑箭》和《雨师秘踪》)、汉源县(《莲池蛙声》)、浦阳县(《跛腿乞丐》和《真假宝剑》)和兰坊县(《太子棺柩》和《除夕疑案》)担任县令。中国古代的县令是集行政和司法权于一身的,因此他需要统管辖区内包括案件在内的大小事务。将狄公置于不同地域背景中,不仅可以丰富每个故事的社会背景,而且有利于广泛撷取来自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使得故事和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避免读者对狄仁杰的认识简单化、刻板化,从而失去继续阅读其他系列小说的动力;按照时间排列也有助于读者把握故事发展的时空顺序。作者用简单的4页表格,绘制出神探狄仁杰的一生侦破疑案的路径图,读者在阅读正文的前、中、后期都可以参考,准确定位故事的前后背景与故事的后继走向。

3 结语

高罗佩写作目的非常明确,即面向英语世界普通读者推介中国公案小说,带领他们体验中国式侦探小说的魅力。他的每一部狄公案作品都受到读者追捧,甚至被翻拍为电影和电视剧,改编成有声小说和绘本故事而广为流传。作为狄公案短篇小说集的《狄公奇案》,在紧凑的情节和较短的篇幅中描绘出案情的跌宕起伏,深受英语世界读者的喜欢,并认识到中国的司法智慧,同时使中国司法形象在读者心目中得以提升。这不仅是正文本中所描述的体恤民情、明察秋毫和善于推理的狄仁杰的功劳,副文本独特的传播贡献也不容小觑。

作者和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对副文本的精心设计是为了赢得目标读者,引导他们根据各种副文本的提示,最大限度地走进文本情境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包含封面、封底、插图、后记和狄公生平大事记附录的副文本,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不同的视角不断丰富和补充读者对于故事时代背景、风土人情、人物形象和生活习俗的认识,影响着读者的阅读和期待,从而收获作品在英语世界的广泛接受和传播。这些经验、策略和模式都值得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实践中借鉴和推广。

猜你喜欢
奇案公案狄仁杰
破解臭甲虫奇案
牧场奇案
牧场奇案
中国公案小说
三尺公案”的由来
歪写数学史:绝代双骄和数学史上最大公案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
人小鬼大狄仁杰
历史公案:项羽身陷大泽于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