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式发展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施的对策探究

2019-02-16 23:18马献涛彭贵玉朱倩茹骆定法
山东化工 2019年22期
关键词:内涵式学分制导师制

于 静,马献涛,彭贵玉,朱倩茹,骆定法

(信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强调“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由此可见,重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加深教育内涵,已经引起国家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该制度的有效实施是牛津大学保持卓越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1]。若将牛津式本科生导师制与我国高校教育现状充分结合,实现其本土化,将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对于我国地方高校学生,特别是化学化工专业等实践性很强的理工科专业学生来说,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有助于学生顺利适应由高中的强制式学习模式到大学的自主式学习模式的转变、深刻认识本专业的学科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迷茫期、增强本专业认知和自我认知、做到自知、自信和主动发展,实现内涵式发展。

1 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历程及存在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班级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学年制[2]。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本科生学分制和选课制逐渐推行开来,成为导师制重新实行的重要条件[2]。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一些顶尖学府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主要针对顶尖人才开设,生师比低,属于精英人才的培养模式[3]。1999年国内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本科生导师制的规模从起初的精英班特长班等班级规模逐渐扩展到学院,乃至整个学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学校也由最初的“985”工程高校扩展到普通地方高校。

目前为止,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有试行,培养模式由精英教育逐渐扩展到大众教育,转变过程难免遇到诸多问题。具体表现[4-8]为:①文化认同程度有限、定位不够明确、多种形式的导师制职责界限混淆不清;②基本实施形式不够规范;③制度规范、评价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等。

2 地方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施的具体措施

化学化工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强调技术的前瞻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要求学生既要专业知识扎实,又要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良好[9]。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无疑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有力途径。

2.1 明确“导”之核心定位,提高文化认同程度

“如果一种行为没有获得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建构,就无法形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或支持”[10]。本科生导师制要想得到广泛认同,就必须先明确其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坚持准确的方向和定位。牛津式本科生导师制的核心是自由教育,核心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判断的意识能力和正确积极的价值观[11]。我国现代观念的本科生导师制是对现行的学分制和选课制的有力补充,使学生在完成学分制规定课程学习的同时,在思想、专业、生活、心理等方面[12]得到导师的正确引导,帮助其适应从高中到大学再到就业的学习生活模式的不断转变,带动其心智的不断成熟;使其在大学相对缺乏约束的环境中明确方向、少走弯路;增强主动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和内涵建设,增强育人理念之软实力。

本科生导师制的定位必须紧紧围绕“导”这个核心要义,育人模式上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其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主动学习、积极生活和自我负责观念的养成;相关工作制度规范、评价监督机制等要遵循“导”这个核心要义制定和执行,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和覆盖班主任、辅导员或任课教师的工作内容。

本科生导师制不仅仅是对学分制选课制的补充,更是对学分制选课制的完善、促进,是一种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学分制选课制框架下注入本科生导师制,必将使整个框架生动起来,实现高校教育的有“骨”(学分制选课制)、有“血”(本科生导师制)、有“肉”(学生发展),“骨”和“血”相互补充,促进学生发展之“肉”的不断结实丰满。地方高校应该加大对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视程度,牢牢把握住“导”之核心定位,对教师和学生加强本科生导师制的培训、宣传,使学生明白自身才是对自己负责的第一责任人,加强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观念教育;使导师遵循“立德树人”的师之初心,在传道授业解惑中丰富其师之价值;让本科生导师制的师生关系和运作模式深入导师和学生的内心,提高本科生导师制在整个校园氛围内的文化认同感,加强师生的内在重视程度。

2.2 “师生例会机制”-本科生导师制基本实施形式的规范化探索

本文推荐一种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形式-“师生例会机制”。本科生导师制的执行采取“师生例会机制”和“导师会外指导机制”相结合。

在本科生导师制执行之前,首先要将学生根据其毕业意愿分成两类-“学业深造型”和“直接就业型”,导师根据专长相应分为“面向学业深造型”和“面向直接就业型”。将导师和学生进行粗略分类,为师生的双向选择提供了方便。一旦确定了本科生导师制师生关系,就可以正式进行本科生导师制指导学习。

关于“师生例会机制”,根据学校、学院和学科等的不同特点,每位导师要同其指导的学生进行每个月2~4次的例会,例会时间和地点由学院或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按照2~4个课时的上课标准固定下来,例会地点要是方便进行圆桌会议的小型现代化教室,营造出平等交流的例会氛围;例会形式可以是交流谈心、专题讲座、辩论会、茶歇会等多种形式;例会主体可以是导师也可以是学生,以学生发言为主,导师根据学生发言和表现给予准确指导;例会主题由导师根据学生学业进度和思想生活表现灵活选择,可以是学业、科研、生活、思想、心理等诸多方面,每次例会固定一个主题;例会流程可以分为主题引出(如会前游戏/音乐/小幽默等)、主题展开、讨论、指导等部分,主题启发与个性指导相结合。

“师生例会机制”和“导师会外指导机制”互为补充。“师生例会机制”在学时、时间和地点上采取同普通课堂一样的模式固定下来,使本科生导师制的教育理念的实施得以实体化,提高师生实质参与度,便于评价和监管;例会的形式、主题和流程则要相对宽松,以方便导师根据学生特点随时做出调整,提高师生的积极性和文化认同感。“师生例会机制”时间之外,师生之间可以通过“导师会外指导机制”进行交流学习。“学业深造型”学生可以进入导师的实验室,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在实践中巩固专业知识,在科学探究中提高创新能力。“直接就业型”学生可以在导师指导下进入虚拟实验室进行仿真模拟研习,有条件的,可以进入校级化工厂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在实践中增强化学化工专业知识,感受专业就业环境,培养“大国工匠”的素养和情怀。对“导师会外指导机制”的具体指导内容不做过多要求,充分给予导师和学生发挥的空间。

2.3 不断纠正、完善制度规范和评价监督机制,创新师生双选制度和激励模式

本科生导师制从试行至今一直处于摸索阶段,相应的制度、规范和评价监督机制并不完善,而且有些问题是在实行过程中才能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规范和评价监督机制,制定者不能抱着从一而终的心态,要结合实践,勇于改革和创新,促使本科生导师制的先进理念真正落地,生根发芽。

2.3.1 基于“师生例会机制”的师生双选制度

“师生例会机制”实行以后,每位导师例会的时间、地点就确定下来,将导师制例会输入选课系统,就可以实现学生对例会的自由选择。基于此,以下师生双选制度就得以实施:首先,在大一末,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确定本科生导师制师生关系;其次,大一学生必须通过选课系统旁听不同老师的导师制例会,加深其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帮助不同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再次,由于存在学生对自己毕业意愿模棱两可的情况,在大二末可以允许进行师生关系的局部微调;最后,本科生导师制师生关系一旦确立,除非特殊情况,不得更改,导师和学生都要对其自主选择负责。

2.3.2 基于“师生例会机制”的激励模式

“师生例会机制”将为本科生导师制带来更多激励途径:首先,每年选取1个月进行师生例会观摩,期间所有师生例会面向全校师生全面开放,有兴趣的教师和学生不受名额限制均可旁听,这样,生动的例会必将吸引大量师生参与,从而提高影响力。其次,每年选取2周进行师生例会评比,随堂评比与集中评比相结合,选出优秀的师生例会,针对导师予以奖励。这里可以增加奖励的种类,例如最佳专业指导导师奖、最佳心理疏导导师奖、最佳思想启发导师奖、最佳综合指导导师奖等等;在名次上也可以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参与奖等。通过加大奖励力度、增加奖励范围使本科生导师制导师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激励。此外,可以将导师在评比中的获奖情况与职称晋升相联系。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适当增加本科生导师制导师的基本劳动报酬。

3 结语

当前我国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内承我国教育几千年来的师儒训导制,外鉴西方教育的精华-牛津式本科生导师制,承担着补充学分制选课制之不足的重要使命[13]。明确导师制定位、提高文化认同感、推进“师生例会机制”、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创新激励模式将促进本科生导师制实质性实施,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助推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内涵式发展。

猜你喜欢
内涵式学分制导师制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十九大精神与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分析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走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道路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外延式”与“内涵式”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