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兴趣导向的分析化学课程改革方法初探

2019-02-16 09:57何梦媛朱倩茹
山东化工 2019年18期
关键词:分析化学所学考核

何梦媛,朱倩茹,尚 宁

(信阳师范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分析化学是高等院校中涉及化学、化工、材料等多个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无机化学等基础课程的延伸,同时也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同时,分析化学也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也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1]。然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内容繁杂、课时少,上课进度快,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完全理解所学内容;(2)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参与度不够;(3)理论课与实验课不同步,理论知识得不到有效巩固,实践技能得不到提高;(4)考核方式单一,不能有效反映学生学习实际学习情况。因此,学生会觉得课程难度大,缺乏趣味性,长此以往,就导致很多学生对课程内容失去兴趣,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靠死记硬背去学习,进而导致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学过即忘,使得分析化学课程所学的知识在后续的学习、科研、工作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如何对该课程进行改革,构建兴趣导向的学习模式,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真正学有所得,成为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结合对分析化学课程的授课经验,笔者对该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1 教学方法改革

1.1 合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加强学生课堂参与度

目前分析化学课程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教学方法[2],即PPT课件与黑板板书结合,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学生课后完成作业。但由于教学内容中涉及到很多繁琐复杂的原理、公式等,加之高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后课时减少,导致教师教学进度较快,学生很难在课堂上中真正理解概念、公式的由来,跟不上课程进度,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兴趣,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不图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只是机械的记忆课本的内容和公式以应付考试,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加强学生课堂参与度,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从记忆为主变成理解为主,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改善至关重要。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此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盲目而行,不能一味追求现代教学手段,而不考虑课程自身特点。对于分析化学课程而言,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方法原理、公式推导等内容依然采用课堂ppt课件教学和板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对于具体的滴定分析方法,则可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微课、视频等方式展现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也让学生对实验现象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和更加深入的理解。此外,还可进行课外拓展学习,教师提前将学习任务下达给学生,学生在课外进行分组学习,再集中安排时间由学生代表对所学内容进行讲解,其余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以氧化还原滴定法这一章为例,“氧化还原平衡”和“氧化还原滴定原理”等章节涉及很多原理和公式,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详细的讲解和公式推导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化学计量点和突跃范围确定的依据;而在讲解“高锰酸钾法”、“碘量法”等具体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时,则可将实验过程制成视频,让学生对滴定的具体条件及滴定过程中的颜色变化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此外可给出开放性选题,如“蔬菜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在课堂中讲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及注意事项。

1.2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激发学生探索潜力

分析化学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实质上是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验环节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实验技能的培养[3]。然而目前的现状却并非如此,受课时、师资和场地的限制,高等院校的分析化学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往往不同步,在不同的学期分别开设,由不同的老师上课。此举存在较大的弊端,如果理论课程结束后下学期再进行实验课程,则在实验阶段学生对理论课程知识点大量遗忘,导致实验效果不佳,实验技能提高和理论知识的巩固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果先开设实验课程再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则需要学生在实验前进行大量的预习工作,而部分学生的预习报告往往都是照搬教材,没有真正理解理解实验原理,整个实验过程只是按照老师讲解的实验步骤操作,不究其根源,遇见问题不能正确分析原因并找到解决办法。

分析化学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分别开设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构建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团队,共同备课,完善教学内容,统一授课计划和PPT课件;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开课时间及课程进度,确保同一班级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在同一学期、由相同的老师开设,在理论课结束后即进行相关实验,二者相互印证,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可在学习完酸碱滴定法后即进行“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食用醋总酸度测定”等酸碱滴定实验,在理论课中对实验过程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强调,在实验过程中巩固酸碱滴定实验原理、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及变色原理、滴定终点的确定等知识点。

此外,传统的分析化学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老师在课前讲解实验原理、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则按照老师讲解的步骤按部就班进行实验,导致部分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依据没有深刻认识与理解,做完实验很快忘记,更无法自行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4]。同时,按部就班的验证性实验缺少探索的乐趣,学生缺乏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型、探索型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要。可由教师给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设计型实验题目,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按照规范操作进行实验,并自行分析实验结果。如此,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1.3 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调动学生探索兴趣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是促进学习最好的动力[5]。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科研是充满创造性、充满探索乐趣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可将本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发展动态融于教学之中,将教师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等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6]。以“分光光度法”这一章为例,可将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用于水体重金属离子检测的比色纸芯片的研制”融入课堂中,通过具体的实验结果向学生详细讲解有关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对科研的认识和兴趣。此外,积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所承担的研究课题,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实践能力、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大学生科研项目和各类实验技能竞赛也是学生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良好平台,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考核方式改革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是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分析化学课程采用的考核方式[7]。其中,期末考试多采用闭卷考试,侧重于基本知识点、公式的考查,导致部分学生即使平时对课程不重视,只在考前突击复习即可考出不错的成绩,但实际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远远不够。而平时成绩则主要来源于考勤、课后作业等,学生上网搜索答案现象普遍,老师批改作业时无法评判作业是否由学生独立完成。综上所述,传统考核方式的考核的结果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认真学习的学生的最终成绩可能还不如平时不学习的学生的成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因此,需要改进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而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平时成绩方面,可通过随堂测验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考核,在上课过程中抽5~10分钟出来,给出本堂课相关的习题,学生可自由讨论,现场作答。这种考核方式可不定期、可在课堂任何时间段进行,一方面督促学生上课认真听课,跟紧老师讲课进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相当于点名且更有效,可有效消除迟到、早退、缺席等情况。期末考试成绩方面,可适当减少记忆类题型,增加理解、应用型题型,加强对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督促学生在平时认真理解所学知识点,有效消除考前临时抱佛脚现象。

3 结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接受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通过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分析化学所学考核
现场操作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绿色分析化学实验改革
基于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内部考核
非所学
非所学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
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