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精神扶贫与社会保障的互动效应分析

2019-02-16 11:39付晶园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1期
关键词:脱贫社会保障指标体系

付晶园

摘要:甘肃省面临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问题突出的现实问题,因此研究甘肃精神扶贫建设与社会保障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支出的角度分析并建立甘肃精神扶贫和社会保障的效应分析模型,并提出系列政策启示。

关键词:精神扶贫;脱贫;社会保障;指标体系;互动效应

一、引言

著名经济学家缪达曾经强调:“不发达国家民众巨大的贫困是由于他们的宿命论、他们的麻木和他们对与改变观念和制度、推广电袋技术、改善卫生田间等努力的冷漠。”可见,貧困地区的脱贫,不仅需要物质方面的脱贫,更需要精神层面的脱贫。而关于扶贫,我国政府从1986年成立扶贫小组到现在,已经基本解决我国人民的基本贫困问题,并准备于2020年全面奔小康。然而,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部分贫困,并以西北地区的甘肃省表现尤为突出。要想真正解决这部分地区的贫困问题,除了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下的各项扶持,还要从根本问题着力。分析国内外扶贫现状,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关讲话精神,结合甘肃省实际情况,精神扶贫是解决贫困问题之根本。而社会保障建设的质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最基本保障,直接关系社会的长治久安。认清精神扶贫建设与社会保障建设的互动效应关系,对解决好扶贫问题和改善民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甘肃省基本省情,分析精神扶贫和社会保障的互动效应,并提出系列政策启示。

二、关系分析及指标的选取

首先,精神扶贫与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在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和谐稳定,确保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任务,“精神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是我国扶贫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均为缩小贫困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与政策,实现二者的均衡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脱贫致富,共同进步。

其次,精神扶贫促进社会保障的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体系下产生的,有着一段长期的发展经历,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社会保障已经基本形成了总体框架,其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然而,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却存在着缺乏自信心、存在着更为明显的为难情绪、存在着“等、靠、要”等不良思想,即精神贫困。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水平是一个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此,本文选取教育支出指标对精神扶贫进行量化,社会保障的代表性指标则选用社会保障支出。

根据甘肃统计信息网公布的数据信息,整理得到表1所示。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稳定性分析

为避免协整检验出现“伪回归”,随机变量要求是稳定的时间序列,因此本文对甘肃省2001~2016年教育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所示。发现Y的ADF小于临界值,P值也小于0.05,平稳。X的ADF值小于临界值,P值小于0.05,平稳,即本文所选数据呈二阶平稳。

(二)因果关系检验

以上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教育支出和社会保障总支出都是平稳的,然后做格兰杰检验判断两者之间是否构成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结果表示,伴随概率分别为0.0105,和0.0985,所以,1%的显著水平认为X是Y的格兰杰原因,即教育支出是社会保障支出的成因;Y是X的格兰杰原因,即社会保障总支出是教育支出的成因。教育支出与社会保障互为因果关系。

(三)效应检验

运用协整检验法对2001~2016年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总支出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目的在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首先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变量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变量之间存在正效应关系,估计模型方程为:

Y=126210.8103+1.05659*X

再做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通过协整检验可以看出,轨迹统计量大于5%的临界值,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上,Y与X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Y=126210.8103+1.05659*X

T=(0.226695) (4.352421)

R2=0.575031 F=18.94357

上述结论表明,社会保障与精神扶贫有长期的效应协调关系,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因此,甘肃省应该同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社会保障力度,只有两者形成良好的效应互动,甘肃省贫困地区人口才能真正的脱贫,实现共同富裕。

四、结语

实证分析得出,精神扶贫与社会保障之间存在长期的正效应关系。基于二者的互动关系, 在扶贫过程中,精神扶贫和社会保障更应该两手齐抓,提高脱贫效率。不仅需要从甘肃省宏观角度,还要从微观入手,深入各地州市,对其教育扶持和社会保障进行协调发展,增强有效机制的效用,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

五、政策启示

(一)加强精神扶贫力度

鉴于“精神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面脱贫的根本,故解决贫困地区民众的思想贫困不仅局限于进步思想的宣传,更应该积极加强该地区的教育建设,用文化武装人民的头脑。关于管理部门应该建立贫困地区的教育监督管理体制,通过地区教育、文化宣传,提升总体贫困居民文化修养水平。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促进公平正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加可持续。从物质角度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打破落后残余思想,增强人民自信心,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三)重视精神扶贫与社会保障的互动效应关系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全民劳作、思想上进,构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精神文明的提升,而且对于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也具有不可忽略的促进作用。公民素质的提高会减少 “等、靠、要”思想的存在现象,使得社会保障资金更好的发挥到实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真贫、真脱贫,全民一道奔小康。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7.

[2]余德华.精神贫困对欠发达地区脱贫的影响[J].贵州社会科学,2003(01).

[3]刘光生.打好脱贫攻坚战须高度重视精神扶贫[N].河南日报,2016-01-29.

[4]刘旭东.贫困救助制度的三重演进[J].中国社会保障,2007(08).

[5]汪敏.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资助项目“基于精神扶贫视角下甘肃省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及水平测度”(2017A-250)。

(作者单位:甘肃省循环经济实验室;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

猜你喜欢
脱贫社会保障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脱贫攻坚中的媒体担当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关于扩大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研究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