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资源在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中的深度“啮”合

2019-02-16 14:42许凯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圆柱工具应用型

许凯

【摘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技术对于十一门国家规定的现有课程即常规课程而言,是高效的辅助和整合,我们更愿意称这种过程为“啮合”。这种“啮合”是指教育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和为一体,因“课”施“技”,内化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高效地实施教学。就像齿轮一样,配合着课堂教学的节奏,同时为教学输出恰如其分的动力,少一分则教学实效打折,多一份则炫技冗余,故称“内和于课”。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啮合,应用型资源是最集中的体现。

【关键字】 应用型资源 素材型资源 学科工具 实验工具 通用工具 内和于课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三大任务首当其冲的,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不同的时代教育技术的核心也是不同的,例如当下的现代教育技术热门词,是VR/AR/MR、运用于教学和评价的大数据、学校推行的各类STEM/STEAM教育、基于项目或设计的学习、翻转课堂等等。传统的课程授课和学习模式正在逐渐改变,教育技术带来的变化正在悄然催生新的课程范式。

一、信息技术同频啮合,内“和”于课。

教育技术对于十一门国家规定的现有课程即常规课程而言,是高效的辅助和整合,我们更愿意称这种过程为“啮合”。这种“啮合”是指教育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和为一体,因“课”施“技”,内化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高效地实施教学。就像齿轮一样,配合着课堂教学的节奏,同时为教学输出恰如其分的动力,少一分则教学实效打折,多一份则炫技冗余,故称“内和于课”。

二、教学平台中应用型资源的信手拈来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啮合,应用型资源是最集中的体现。我们经常说的教育大数据不仅仅指数字、数量,数据在英文中是“date”,资源也是大数据。资源按内容又有两大类,一类是素材型资源(图文、音视频、教案、课件等),一类是应用型资源,包含通用工具及各类内置或外置的学科工具或实验工具。如今的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使用动画、视频及图片这样的素材,已不敢称“教育信息化”。应用型资源的日渐成熟,能够“呼之即来、信手拈来”则成为了授课过程中最常用于辅助教学的方式。应用型资源大致又分两种:通用工具可满足不同学科的共同需求;学科工具和实验工具是专门为解决某门学科专业领域的某些特定问题而开发设计,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与帮助的一类特殊软件工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是教育技术在传统课堂上“啮合”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学科工具及实验工具的有的放矢

苏州的中小学校中配备的教育技术平台不尽相同,它们尽管设计理念、研发厂商、硬件支持各异,但大体上都有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类PPT的备课授课系统,及一个包含各种素材和应用型资源的云资源库。

下文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认识圆柱与圆锥》一课中几个关键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感受在互动教学平台环境下适切地使用学科工具对教学的优化。

(1)教师画出4个圆柱,随意“拉扯”成“高矮胖瘦”不同的圆柱,不管是圆柱的高、底面、位置如何变化,只要符合圆柱的特征,就是一个圆柱。在这个环节里,“高矮胖瘦”并不是预设的,而是被教师或学生随意“拉扯”生成的。

(2)用数学工具画一个圆柱和一条线段,告诉学生这是圆柱的高。把线段进行克隆,前面一条、后面一条,中间一条,问学生两个底面之间可以画多少条这样的高?答案是无数条。迅速复制对象,并任意拖动,避免了每次手动绘制的误差。

(3)旋转长方形得到一个圆柱,长方形绕着它的长旋转,形成的圆柱,长方形的长是这个圆柱的高,宽是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直角三角形旋转可以得到一个圆锥。因此,圆柱和圆锥又叫旋转体,旋转过程都可以用动画来体现,用技术辅助弥补了抽象思维的空白。

(4)圆柱的的上底面,不断的逐渐缩小变成一个点,学科工具的动画演变过程清晰地展示了圆柱向圆锥的演变过程。

(5)通过工具的展开收拢可以让学生清晰看出,圆柱底面的周长和长方形长的相等关系,这是传统教具无法观察到的。

以上是数学学科工具例举的一隅。学科工具具备针对学科的专业性,而且是“活”的,教师活用,可以创造性地改进课堂教学;学生活用,可以创造性地进行探究学习。

除此之外,学科工具中还有地理工具:集成地图底图、图形符号、媒体动画、图文音像等资源,具有矢量缩放、图形交互绘图、地理区域填充、地图矢量剪切、历史地理信息融合等功能,可轻松、便捷地进行教学演示。音乐学科工具:数字化乐理教学工具、虚拟钢琴工具和音乐可视化工具等。

(二)通用工具的寻常无痕

除了目标明确、有的放矢的学科工具和实验工具,应用型资源还有甘居幕后的通用工具,因为常态而显得平淡,不像学科工具和实验工具那样易博人眼球,但又是啮合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

(1)及时反馈的屏幕批注工具:几乎所有教学平台都提供方便的书写和绘画功能。

(2)分步呈现的拉幕隐藏工具:可以根据学习进度,分批呈现资源,有利于创始情景的先后顺序,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屏蔽无效干扰。

(3)灵活互动的拖放组合工具:区别于PPT的预设和限制,很多教学平台提供的拖放、放大和组合功能,使学生在拖放中经历学习过程,在拖放组合中展示思维创造。

(4)凸现细节的放大工具:可以呈现重点,细致观察,以便发现问题。

(5)复现脉络的录像回放工具:可以用录像功能重新展现学习过程,重温思维的脉络。

(6)共享资源的云端存储工具:以个人账号登录的云空间,可以备课和教学中随时随地调用资源和积累资源,便于携带、调用和分享。

三、量身定制的教师“微创作”应用型资源

既懂学科教学又善于借技术之力的教师,我们称为“教技双能”,必然是走在教育最前沿的弄潮儿。常态上来说,学校和教师是技术的使用者,而非开发者。仍有一小部分教师,既是资源使用者,同時还是开发者。他们能够善用现有的应用型资源,且在现有资源无法完美“啮合”他们的教学齿轮时,他们采用特定的应用型工具,通过“微创新”创作了符合他们所需的资源。

(一) 自创的艺术学科应用型资源

教师用scratch自己设计的一个类windows画图软件的“画图工具”,除了画图软件的常规功能,还让学生开展想象自己创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实用工具。利用scratch内置的128种不同乐器声音,以及软件节拍和音高设置完成了乐曲的创编,学生在教室中可以随时对比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乐曲的奇妙,以及随时即兴修改乐曲曲调,做成了一个谱曲工具。

(二) 自创的语文、德育学科应用型资源

scratch制作交互动画可以非常便捷地在语文课、德育课等学科发挥学生的创编能力。例如创编的寓言故事“龟兔赛跑新编”,学生“新编”了小乌龟的新技能打败了兔子;创编的成语故事如“火上浇油”。以往我们只能利用动画和视频呈现教学需要的故事情节和场景,而现在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表达和创作自己的理解和巧思。

(三) 自创的科学学科应用型资源

在很多真实环境下无法开展的科学实验,也可以自创应用型资源直观地模拟出来。比如中年级科学课中“蚂蚁信息素”内容,我们利用scratch设计了蚂蚁沿着信息素前进并返回的内容;还有教师根据书本的描述,设计了神舟五号升空的交互过程,在哪个环节哪一个部分脱离机体都设计得惟妙惟肖。

综上所述,有效的应用型教学资源对常规课程的“啮合”,应该像庖丁解牛一样,呼之即来、信手拈来,符合规律、不着痕迹地内化融合在课堂教学中,使得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手段得到创新性地变革,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将这类创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手段称为是一种“创课”。

【参考文献】

1.《中学理科园地》 ,2018年第03期《希沃白板制作交互式课件培训偶得》(陈庆春)

2.《苏州教育信息化》2016年第05期 《未来教室StarC平台中学科工具的应用优势及改进建议》(周菊明)

猜你喜欢
圆柱工具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巧用”工具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