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2019-02-16 14:42郭芳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郭芳

摘要:小学阶段是构建孩子良好心理健康的重要时期,而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双管合流、有机统一,对于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的形成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试图从小语教师、课程改革、学生等要素入手,浅谈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在社会认知的不断提升以及素质教育课改的大背景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愈发受到广泛重视,由此,如何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了教育界颇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小学语文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能将小学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较好的融合起来,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润物细无声,既能最大限度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又不至于引发学生反感,一举两得。但这种双管合流式的教育毕竟不同于单独上语文课或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它既不能影响正常的语文教学,又要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因此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势必就要进行语文教学策略的调整。为最大限度的实现双管合流的教育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加强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理论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职毕竟是语文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的是对语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考察,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考试等的现实压力,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会忽略或者把握不准隐藏在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从而浪费了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好机会。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语文教师自身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常言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长流水。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首先就要有扎实深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素养。唯有此,教师才能敏锐的感知隐藏在语文教材背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点,才能科学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与此同时,虽然现在对教师入职的考核越来越严格、教师队伍的素质也不断提高,但不可否认,仍有个别教师自身存在一些不太健康的心理,如思想颓废低沉、不能很好的管理情绪、口无遮拦等,这样的语文教师势必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必然会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关注学生的点滴,给孩子树立榜样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仅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必须加强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学结构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单独上语文课或心理健康教育课,需要语文教师深入领会课标,体会设置意图,仔细研磨教材,敏锐捕捉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结构。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早已证明,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是保证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最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态和求知欲。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学生的身心最为放松,思维不受限制,较为活跃,往往会产生智慧的火花,这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的不断进步,更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相反,在刻板、压抑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往往感到十分束缚,不知所措,精神也会随之高度紧张,身体僵硬,思维受限,很难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甚至会走神、开小差,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同时,教师的语言也应当是民主的、平等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将学生作为与教师地位平等的“人”而不是被管理者来看待,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善于用肯定的眼神和学生沟通,用鼓励的语言帮助学生重拾自信,用积极的互动调动学生的主人公意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是多样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看到学生的差异性。总之,营造民主、平等、友善的教学氛围,不但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帮助学生高效吸收与掌握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陶冶性情,促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善用语文教材,挖掘心理教育资源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文笔优美、思想精辟,多为经久不衰的名家名篇,“这些优秀文章是人类文化的縮影,其思想内容的丰富性,认识生活的深刻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文化沃土。” 语文教材本身含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启发我们必须善用语文教材,敏锐挖掘出隐藏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背后的心理教育资源。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秋天》一课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字词和背诵外,教师可通过播放多媒体动画、朗读示范等多种形式,带领学生体会秋天的特点,感受四季的变化,启发学生对于美的美好认识;在学习《五星红旗》一课时,可由五星红旗出发,带领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的祖国进行拓展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身份认同;在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大禹治水》一课时,更要引导学生学习大禹艰苦奋斗、一心为民、公而忘私的美好品质。

(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表达的需求

现代家庭中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父母工作繁忙,他们往往缺少陪伴,常常被圈养在房间中,缺少沟通的对象,久而久之,很多情绪郁结于心,从而诱发心理健康问题。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出现低龄化倾向。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满足、激发学生的表达需求,在学生的表达中发现“蛛丝马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化解学生的心理矛盾,帮助学生顺利走出心理阴霾。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能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例如,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可设置小演讲,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言,可以讲讲自己最近遇到的麻烦事,可以发表自己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也可以是教师结合本节课的课堂内容、社会热点,提前给孩子定的主题,如尊重、平等、合作等。在学生演讲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要总结评价,肯定其优点,也要能发现问题的端倪,并及时引导疏通。与此同时,朗诵、主题创作、日记、话题作文以及兴趣社团等朋辈活动都是不错的选择,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和人生观。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投入使用的部编版语文教材有一个重要创新,即在每个单元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环节,也是编者看到了现在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做的一丝努力,这里的“大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父母,甚至是哥哥姐姐,但最根本的还是父母。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体验中,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确保亲子共读切实实现。

(四)优化评价机制

传统的评价模式对学生而言较为苛刻,不仅评价标准单一,且常常是批评多于表扬,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根据“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良好的、积极的评价与期待,往往会激发学生强烈的自信心,从而较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积极性评价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把教师的期望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增强了自信心,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支持。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单一的、刻板的评价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压抑了学生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必然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和多样化的人才观、成才观,优化评价模式,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语文教师毕竟不能长久的伴随在同一个学生身边,除了要通过以上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要教会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动态,及时调整自身状态,掌握简单有效的心理自助方法,从而尽可能的化解心理问题。

在教学之余,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个性特征等向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进行拓展阅读。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推荐如《外公是棵樱桃树》、《无字书图书馆》、《猜猜我有多爱你》等,对于中高年级,可以推荐《夏洛的网》、《小王子》、《窗边的小豆豆》等,培养學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体会情感、汲取向上的动力,在心中播下善良的种子。

同时,加强学生的朋辈互助,如兴趣相投的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兴趣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收获自信,变得乐观开朗,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可以加强学生的沟通交流,用学生自己的方法解决同伴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的当今,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小学语文课程以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双管齐下,不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在无形中得到提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