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村落文脉的追溯
——培田的书院文化

2019-02-17 05:35陈仕桦
四川水泥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世祖南山学堂

陈仕桦

(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福建 福州 350101)

0 引言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培田位于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毗邻长汀,是一座拥有八百年悠久历史的客家村落。在明清时期作为联结连城与汀洲府的水陆交通要冲,曾经繁荣一方,现有村居仍然较好地保存了当时的风貌。自宋末元初吴八四公到此开基立业,历经数代人的繁衍和经营后,培田村逐渐形成了一个纯粹为吴氏一族所聚居的村落,到明清时发展至鼎盛。此间培田的书院大兴,教育事业繁荣,一度成为“人才辈出的南方客家地之邹鲁”。

1 培田书院的兴起——入孔门墙第一家

明弘治元年(1488年),培田吴氏七世祖祖宽公“以余赀在石头坵建书墅,为讲学之所,延谢桃溪先生训其后昆,题曰‘草堂别墅’”。由此“开汀连十三坊书香”。①此后直至清中期,培田吴氏一直继承兴学之风气,以房族为单位陆续创办了9 座书院。其中建于明代的2 座,分别是第十世祖肖泉公创办的“肖泉公书馆”、第十世祖在宏公创办的“十倍山学堂”(又名宏江书院);②进入清代后,培田兴办书院的风气达到极盛,计有7 座,分别是十二世祖君健公兴办的“白学堂”、十三世祖配虞公兴办的义屋学堂(又名云江书院)和伴山公馆、十四世祖健庵公兴办的“岩子前学堂”、十五世祖锦江公创办的“南山书院”、十六世祖纯一公兴办的“清宁寨下学堂”,以及乾隆二十一年由吴氏族人共同创办的“紫阳书院”。

明清时期书院文化在培田的兴盛主要缘自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理学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书院文化的繁荣。在理学取得官方认可的正统地位之前,书院是传播理学最理想的场所。因此,理学与书院自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两者相得益彰:前者以后者作为传播基地,由此得以迅速发展;后者则因前者而充实完善,更具特色。明代是书院在全国普及的一个时代,特别是自明代中期以来,书院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设立。培田书院文化的兴起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次,培田村经济的繁荣为书院文化在当地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明清时期,培田借助其地处连接(长)汀连(城)两地水陆交通要冲的优越地理位置,在手工业、商业、民间借贷业等方面的经营也十分发达,从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培田的吴氏族人于是从中划拨专门一项支出用于支持书院。以石头坵草堂为例,在七世祖吴祖宽“以余赀”兴办后,为保证学堂开支,不仅祖祠衍庆堂每年拨给学堂租谷百担,后来南邨公祠也承担了部分学堂经费,其他规模较小的资助更是不胜枚举。正是依靠雄厚的财力支持,培田的书院才得以陆续创办并维持。最后,崇文重教的观念也促使书院文化在当地的兴起。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兴办书院就是为村中学子参加科举,求得功名以光宗耀祖而服务的。培田吴氏的《家训十六则》有云:“士为民首,读书最高。希贤希圣,作国俊髦。扬名显亲,宠受恩褒。各宜努力,勿惮勤劳。”③故历代书院的创办者或资助者均秉承家训,不惜投入大量的资金,兴办书院,聘请名师,其中就不乏像谢桃溪、邱振芳、曾瑞春这样的一时才俊。

在这种良好氛围的鼓励和熏陶下,明清时期培田书院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据《培田吴氏族谱》统计,从弘治元年(1488)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四百余年里,累计取得功名者达311 人,仅第十五世就有40 人登科入庠。培田的书院还造就了当地的文风昌盛,俨然成为汀连两地文墨之乡。当时即便是没有取得功名的吴氏族人,也以文人自诩,手不释卷,好学成癖。如十世在宏公“虽涉猎业务,亦手不释卷。好学悦古之心,与读举子业者不二”。《培田吴氏族谱》中收录了大量书、表、序、跋、祭文、诗歌、传记等作品,无不文采斐然。明万历年间吏部尚书裴应章来访培田时,深为这里浓厚的文教氛围所感动,特意为石头坵草堂题写了“距汀城廓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的联文④。

2 培田书院的建构——悠然雅致兼顾

培田的书院选址最大的特点在于特别讲究环境的清幽风雅。这些书院大多依山而建,如紫阳书院位于卧虎山麓,宏江书院位于十倍山麓。南山书院位于卧虎山北侧山脚下,座西北,朝东南,自陶渊明的诗作《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取“南山”为名。书院门前有一棵树龄达700 余年的罗汉松,形似毛笔;门外则有一个半月形的泮池,是为砚池,二者相映成趣,形成了“文笔蘸墨”的绝妙景致。

从建筑形式上来看,培田的书院建筑有三个典型代表,其一为清宁寨学堂。据《培田吴氏族谱》记载,这是一座两层的土楼式建筑,也是培田历史上唯一的一座土楼式建筑风格的书院,可惜已于民国年间损毁,只余墙基尚存;其二是紫阳书院。这是一座前后两进的建筑,外围墙体为青砖基的土坯墙,外围抹上白灰,屋内木构件上鲜有雕饰,整体上显得淡雅、朴实。整个建筑布局严整,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民居形式。其三则是南山书院,整个建筑由东西两侧院落并列组成,书院大门位于东侧院落,穿过一个门廊后即是供奉孔子牌位的“德造庐”,在“德造庐”当心间厅堂左右次间为教室;其左侧有一座五开间的正房,亦作为教室。西侧院落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连接东西两个院落的是一个砌有镂空花墙的小院,院中有一扇小门通往书院外。整个书院的建筑不拘泥于严格的形制,而是顺应山势而建,布局错落有致,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3 培田书院的没落——今惟荒基存矣

进入清中后期后,因战乱频发,培田的经济逐渐衰落,用以支持诸多书院的经费也日显不足,加之缺少生源,一些书院被迫停办,房屋或因长期无人管理而倾倒,或转卖他人改建成住宅。光绪年间吴泰均所撰《六学堂拾遗记》中对此有生动的描述:石头坵草堂,“祖宽公创之,李钱塘记之,诚先人育俊首善之区也。殊初更为屋,再垦为田,沧桑代易,为日久矣。”又如云江书院,“道光甲午渐塌,今惟荒基存矣。”岩子前学堂则“嘉庆、道光间为铁厂,咸丰初为大墓。” ⑤到清末民初,培田大部分的书院或被废弃,或被改为他用,仅余南山书院尚保持文教功能,盛极一时的书院教育终于走向衰落。

清末废除科举后,南山书院顺应历史潮流,于1906年更名为“长汀县南宣区中心国校”,成功实现了向近代教育转型。这也是当时汀州府第一所初高两等小学。从清末到民国年间,这里先后走出了4 位留学生,其中留日的吴建德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积极参与了民国的创立和反袁讨袁活动;吴树钧、吴乃青、吴旭初3 位与周恩来一同赴法勤工俭学,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吴乃青还翻译了《马克思的生平及其著作》一书,成为培田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4 结束语

自石头坵草堂建成以降的400 余年来,培田的书院为培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士子,更为普及培田及其周边的文化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并由此塑造了这一时期培田独特的文化气质。不仅如此,培田的书院还见证了科举教育的兴衰和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历史过程,堪称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世祖南山学堂
金开国前的部落战争——以世祖至穆宗时期为中心
梦回南山(外四章)
元朝人起名很有型
在深秋,共南山
悠然方能见南山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
从犯颜直谏的古弼和知错就改的魏世祖说起
劝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