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勃列日涅夫

2019-02-18 06:25
新传奇 2019年3期
关键词:列日涅夫克格勃刺客

“有人刺杀了总书记!”1969年1月22日下午,一则消息在莫斯科疯传,称时任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克里姆林宫门前被刺杀身亡。当天,确有一场刺杀行动发生,但勃列日涅夫并未遇害,更为诡谲的是,刺客也未被判处死刑,而是回到出生地,生活至今。

1969年1月22日,克里姆林宫外,人群正在等待即将到来的宇航员和勃列日涅夫。为纪念两艘宇宙飞船在太空完成对接,勃列日涅夫将亲赴机场,把他们接到克里姆林宫颁奖。下午三点,数百万苏联人民守在收音机和电视机旁,密切关注着英雄归来。可当政府车队开至克里姆林宫门前时,声音和画面一同消失了……一小时后,电视画面才再次复播,但本应给宇航员授勋的勃列日涅夫不见了。在信号消失期间,发生了什么?

双枪刺客突袭车队

据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杂志披露,电视信号中断的刹那间,一阵密集的枪声在克里姆林宫的院墙外响起。就在大家注视着勃列日涅夫的车队缓缓驶近时,一个身着警服的年轻男子冲出人群,朝车队狂奔而去,双手握枪,对准第二辆车连续抠动扳机。

这辆车的司机当场中弹身亡。幸好坐在司机身边的宇航员尼古拉耶夫反应迅速,立即接管了方向盘,让车子转向行驶。另一枚子弹反弹后,打在了一名骑警的身上,后者的摩托车失去控制,歪打正着地将刺客撞翻在地。直到此时,警察和克格勃特工才一拥而上,把刺客牢牢按住,将手枪夺下。

根据供述,刺客是从电视转播中得知勃列日涅夫坐在第二辆车内,故临时决定向这辆车发动袭击。他是一名苏军现役少尉,名叫维克托·伊利因。1月21日早晨,他突然不辞而别,还带走了两把手枪和4个弹夹。上级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刻向当地克格勃作了汇报。

克格勃下令展开全市大搜查,同时在伊利因的养母处找到了一本日记,最后一页上清楚地写着:“明天就要到了,该去莫斯科了。”日记还引用了暗杀林肯的美国人约翰·布思的“名言”:“我将杀掉总统,尽管仅仅是因为希望卑微的自己可以与他的荣光相联系,时间将把我们连在一起。”

养母称,伊利因最有可能借宿在舅舅那里,他的舅舅是名警察。

克格勃为此急发了3封电报,上述重要情况全被补充在里面。值得注意的是,这3封电报的接收人并非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而是他的副手、勃列日涅夫的心腹谢苗·茨维贡。

为了这场刺杀,伊利因准备了近一年,入伍是为了得到武器,每天读报则是想知道勃列日涅夫什么时候、在哪里以及和谁见面。图为勃列日涅夫

克格勃整晚无所作为

正如养母估计的那样,伊利因果真来到莫斯科的舅舅家借住。第二天清晨,伊利因悄悄溜出了门。和他一同失踪的还有舅舅的警服。

直到此时,克格勃依旧无所作为。就这样,伊利因穿着警服,乘地铁来到了克里姆林宫附近,混进了负责安保的警察队伍中。伊利因的运气不错。他埋伏的地方恰好是两队警察负责区域的交接处,这两队人马互不相识。当伊利因悄然现身的时候,双方都误以为这位“同志”是对面的人。

此时此刻,莫斯科的克格勃总部又在做什么呢?显然,那3份电报没发挥任何作用,要不然,他早就派人搜查伊利因舅舅的住所了。格外滑稽的是,伊利因的舅舅发现警服被外甥偷走后,慌忙向克格勃报告,这才引起茨维贡的反应。

茨维贡派人开车带着伊利因的舅舅四处寻找嫌犯。《独立军事评论》称,这样简单的措施根本不够,茨维贡可能只是装装样子。这位克格勃副主席的动作异常迟钝,直到典礼即将开始时,嫌犯的照片才被分发到安保人员手中。对于伊利因可能伪装成警察这一点,茨维贡只字未提。

另一个值得玩味的情节发生在勃列日涅夫身上。当总书记坐上车队中的第二辆车时,电话响了起来,茨维贡要他换到其他车上。安德罗波夫也亲自打来电话:“请您坐到最后一辆车上,立刻!”可能是意识到什么,勃列日涅夫在最后一刻按照安德罗波夫的建议做了。

安德罗波夫向电视台下令,一定要在转播中反复强调,国家领导人坐在第二辆车中。这个计谋奏效了,荷枪实弹的伊利因搞错了目标,勃列日涅夫幸免于难。

刺客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刺杀事件发生两天后,苏联官方才发布简讯,全世界为之震惊。此后几十年间,苏联政府对当中细节一直遮遮掩掩、讳莫如深。人们的头脑里始终有一个难解的谜团:克格勃完全可以阻止刺杀发生,却无所作为,他们在想什么?

《独立军事评论》就此分析称,在苏联时期,克格勃负责人的地位十分敏感。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在国内安保方面责任重大,还在于他们往往能在权力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导致赫鲁晓夫下台的政治风暴中,时任克格勃主席谢米恰斯内就扮演了关键角色。所以,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迅速将“自己人”茨维贡安插到克格勃新任主席安德罗波夫身边。由此,茨维贡和安德罗波夫之间的竞争便埋下了种子。

联系到这次未遂的刺杀,最可能的解释是:茨维贡暗中拖延,故意制造险情,意在让一把手安德罗波夫失去信任,进而顶替后者的位置。不过,他的如意算盘未能得逞。

刺客伊利因的下场也值得一提。伊利因没被判处死刑,而是被判定无责任能力,被送往精神病院接受强制治疗。

“起初,我并没想刺杀谁。我写了一份改革计划,并寄到克里姆林宫,收信人是勃列日涅夫。”伊林称,“但没有任何回应。于是,我决定杀了他,制造轰动,好在法庭上讲出我的改革计划,包括发展经济,实行私有制;发放给每个人有价证券,以领取石油、煤炭和天然气;实行多党制等。”可是他设想的法庭审理和当庭演讲,都未能实现。官方的几篇报道甚至没有交代刺杀者是男是女。

“承认一名身心健康的苏联公民刺杀勃列日涅夫,将意味着苏联承认国内正酝酿对制度的不满。”伊利因说,“因此,他们决定让外界看到,刺杀苏联领导人的只是个疯子。”

那时,没有人想到苏联会在20多年后解体。1990年的一天,伊利因在医院接到了通知,新的最高法院已经批准了他的“释放”。如今,他一个人住在政府为他准备的一居室中,靠养老金生活。

猜你喜欢
列日涅夫克格勃刺客
刺客虎传
刺客
柴可夫斯基都招了
聪明反被聪明误
刺客
克格勃“预防警告”工作机制及其影响
勃列日涅夫时期政治体制倒退及其严重后果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