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间故事家刘合升的成长故事研究

2019-02-18 19:22
社会科学动态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

雷 娜

民间故事家是民间故事的负载者和传承者,他们讲述的民间故事反映了当地的民情,滋养着当地的民风。有的故事还被作家吸收从而造就了民族文学的崛起。格林兄弟就是为了拯救德国文化才开始着手采录和整理民间故事,因而从农妇马莉和葳曼夫人那里采录了很多故事,造就了《格林童话》在世界上的地位。一代文豪高尔基从两个老太婆:他的外祖母和保姆叶甫盖尼雅那里了解到了很多民间故事,从而感受到了“全靠劳动人民的健康的、激发理智的创造力量的创造”①。可见,民间故事家对于民族精神的振兴和民族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对民间故事家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民间故事三套集成”的整理和编纂,从国家到省市县开展了全面的民间故事采集和整理工作,在此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民间故事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故事家在讲述故事时不仅仅是个人讲述活动的展示,其讲述的民间故事还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体现了远古以来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勤劳、善良、勇敢和坚强等民族精神,因此大批优秀的民间故事家被相继发现并得以研究。

到了90年代末,随着现代城镇化的加剧和社会的变迁,民间故事家的生存环境和讲述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生存和讲述活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自从2003年国家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以来,民间故事家面临的生存和讲述困境逐渐得到改善。华中师范大学非遗研究中心自2015年以来开展的“国家非遗千人合作计划”项目旨在十年内通过对1000位国家级传承人进行田野考察,对他们的生平、艺术成就以及传承谱系进行文字和影像记录,从而形成我国民间故事家研究的珍贵数据库。

笔者作为该项目的成员曾于2017年暑期和2018年暑期深入田野对同一位故事家进行追踪考察,他就是湖北省丹江口市牛河林区驷马沟村的刘合升。2017年暑期笔者跟随调研队深入丹江口市和牛河林区了解这位故事家的基本情况,对其人生平、成长经历、故事讲述活动、故事传承情况进行了细致的田野考察,形成了关于该故事家基本情况的文字调研报告和影像记录。2018年暑期的调研主要关注该故事家故事讲述活动本身,特别对故事家作为讲述者时的个人状态、故事文本的选择、故事讲述技巧、基于不同听众的动态变异等进行了深入的考察。通过连续两次的田野考察,笔者发现该故事家讲述的成长故事具有突出特色,而这些故事的选择与故事家本人的成长经历也具有密切关系。

一、故事家刘合升的成长

刘合升,男,1946年出生于湖北省丹江口市牛河驷马沟村,当时是刁儿垭村,后刁儿垭村与驷马沟村合并为驷马沟村。坐落在武当山脚下的这个小村庄具有着武当山的灵气和浓郁的故事氛围。牛河位于湖北与河南交界处,也是人们朝谒武当山的东神道穿过的地方。当地一直流传着众多神奇的传说,离刘合升老屋不远的光顶山,便是传说中武当祖师爷落脚的一个山峰,也是神道所经之处。山顶寺庙中的石佛像现已被移至武当净乐宫敬供。除了广为流传的武当山神道的传说和南来北往行者带来的民间故事,当地的地名和众多的庙宇也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例如刁儿垭、驷马庙、鹰王谷。据刘合升回忆,当地老年人都能说出许多故事,对于本地各地方旧时的传说更是如数家珍。当地一直流传着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多次被国内民间文学专家和工作者所关注,其中六里坪前文化站站长李征康就曾发表《试论武当山东神道牛河林区亦为〈牛郎织女〉故事起源地》论文来探究这一现象。而刘合升从小就受到当地浓郁的故事氛围的熏染,并对民间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故事里的多彩童年

刘合升的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但是他爱好听戏、讲故事的习惯深深影响了刘合升。据刘合升回忆,父亲记忆力好,很喜欢给别人讲故事,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听过的事,看过的戏,都能成为他口中滔滔不绝的故事源泉。外婆在刘合升的印象中也是一位能说会讲、多才多艺的老人家,很会讲故事,还会唱调。母亲是当地妇联的干部,交际广泛,而且也学会了外婆讲故事的本领。我们采访时刘合升老人这样描述年幼时长辈讲故事的场景:“我舅舅在那里拍(方言中“说”的发音)故事也是一拍好久,他还会唱戏”,“我父亲虽然不识字,但是看了这戏,明天他就能拍下来,也就是说出来。能拍(说)个三天三夜,不会拍(说)重的。”儿时的刘合升,看到别人在村子里敲锣打鼓办喜事做活动的时候他总是在后面跟着追,别人是追着好玩,他是边看边听边学,自己就在一旁默默地揣摩。“我就是自学的,没有师傅。”老人说这句话时不禁露出了自豪的表情。从小受到故事的熏习,刘合升也逐渐学到了越来越多的故事,这为他之后故事的积累与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从小爱文艺,我是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开始搞这个传统节目,玩过年,狮子、龙灯、旱船。”传统民俗和戏曲的演出经历让他不仅从戏文中学到了很多故事,而且积累了表演口述的经验。

2.曲折的少年时光

1960年,刘合升读了初中——丹江市一中,这在那个年代已经是一个很高的学历了,这也为他收集更多文学名人类的故事打下基础。一年之后学生下放,他也中断了学业,1965年又上了初中,1968年退学。之后刘合升就终止了自己的学业。“文化大革命”期间,刘合升成为了一名红卫兵。从1968年到1970年,曾参与“文化大革命”串联,到过毛主席家乡韶山,一路上认识了不少人。刘老说:“那时候不敢讲故事,当时破‘四旧’,讲这些老东西,包括《三字经》那时候都不能说,四书五经都是‘四旧’,都要烧了,还要批判你。”“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可见一斑,但这一段成长经历却丰富了刘合升老人的人生,也激发了他对故事讲述的渴望。

3.坎坷的中年命运

1970年,刘合升开始当民办教师,长期不受重视的讲故事技能在三尺讲台上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我在学校当老师的时候教语文,我讲得生动,还会讲那些教育人的故事,比如铁杵磨成针等。为鼓励学生学习,我就讲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学生就非常爱听。”

刘合升教的是语文和音乐。这一教就教出了他的另一个绝活——传统乐器演奏。“在学校里由我代理(当老师),教音乐,给我唢呐和笛子,吹《东方红》。吹的以后嘞别人晓得了,牛河那边吹喇叭办事,吹喇叭的大多数在一起,我也去,吹吹练练,在那我吹一个学一个,吹一个学一个。”这些经历都造就了他娴熟的故事讲述和表演能力。

当时民办老师低廉的工资难以养活本就贫困的家庭,所以后来刘合升辞去了民办教师的工作,开始学习木工活。除了学生放假期间 ,在木器厂里帮学校修修桌子做做凳子,他还游走附近各村,谁家盖房需要木工,或是谁家需要添置新家具都会邀请他去。因此木匠行当里的禁忌民俗和故事,祖师爷鲁班的传奇,武当山各地流传的民间传说,都成为了他故事的来源。

二、刘合升故事的艺术风格

刘合升的故事被丹江口故事研究者李征康和李娜收录整理装订成册,共计500多篇,目前该故事集正待出版。还有很多故事因为各种原因没被整理下来,有的故事被他记录在自己的小本子上,有的已经永远尘封在他的记忆里了。刘合升所讲的故事类别丰富,主要包括神话故事、风物传说、生活故事、幻想故事、寓言、谜语、笑话等,这些民间故事想象丰富,富有哲理,不仅展现了武当山地区的历史和风土,而且勾勒了千百年来老百姓心中的是非善恶、忠孝仁义。它们结构简单,一正一反,一黑一白的二元对立往往是故事的躯干,故事灵活的语言,口语化的叙述,乡土的表达充分展示了普通民众的嬉笑怒骂;故事清晰的成长主题,不仅表现了人世间是非善恶、忠孝仁义的道德观,而且传达了故事中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与和谐。

1.丰富绮丽的故事想象

刘合升讲述的这些民间故事不同于作家文学里刻意构思的故事,这些故事想象绮丽,无论是狐仙鬼魅,还是达官贵人,抑或山野樵夫都是他故事的主角,这些故事主角活动的空间上至天空下到海洋;故事涉及的时间背景有遥远的古代,还有眼前的当下;在这广阔的时空背景中,无不展示着故事家刘合升想象力的翅膀。比如在其所讲的《牛王的故事》中,牛王因传错话被要求下凡帮助人类,这就使得牛郎织女传说中牛王的出现不会显得过于突兀。故事是这样表述的:

天上的一些东西归天上的玉皇大帝管。玉皇大帝说:“这个牛王啊,你到这个南天门上去传圣旨。就对天下的凡人说要一天三打扮,三天一顿饭。”所以这个人呢本应该是一天三打扮,三天吃一顿饭。但是牛王到南天门上一传呢,他传错了。他传的呢,是三天一打扮,一天三顿饭。所以我们人呢,一天要吃三顿饭。回去后玉皇大帝说:“你传没?”牛王说传了。“你咋传的?”牛王说:“是一天三顿饭,三天一打扮。”所以玉皇大帝说:“你传反了,那一天三顿饭,他不够吃,养活不了。那你必须要下去帮人野(耕)田野地做活。”牛王说:“我下去凡间吃啥呢?”玉皇大帝说:“你下去吃田草,喝溏水,地下铺毯子。”牛王跑到南天门上,往下一看,这下头情况不好,他不愿意下来。不愿意呢,后头一鞭子打得他一头栽下来,栽下来叫上牙扳掉了。所以你看现在所有的牛没有上牙,你到哪儿看牛没得上牙,上牙扳掉了。他下来吃啥子呢?吃田草是吃秧田的草,喝溏水是喝堰塘的水,地下铺毯子呢,没得毯子,你看农村的这个牛啊,所有的牛他气得很,他朝那一卧,长舒一口气。牛的来历就是天上的牛王下来的。②

这个故事通过想象对天上和地下、凡人和神仙进行对比解释了牛的来历,不仅对牛的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而且对牛的习性也作出了合乎现实和文学想象逻辑的表达,情节连贯,画面感很强,让听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二元对立的故事结构

刘合升讲述的故事篇幅长短不一,但大多短小。在短小的故事篇幅中充分利用了二元对立的故事结构,展现了故事的张力,突出了故事的主题,达到了吸引听众的目的。比如《贤惠的女主人》:

一家人请木匠器匠来修屋。顿顿都有鸡肉,就是没有鸡大腿。这几个匠人心里不舒服,说要使个坏。那个木匠把一个小车放在了房梁上,并往屋子外的朝向放,那个瓦匠瓦也不修好。等到快走的时候那个女主人让他们一人拿个毛巾,给他们一人包了一包鸡大腿,说你们做活辛苦了,这些鸡大腿给你们娃带回去吃。这时这些木匠们觉得自己错怪了女主人,木器匠们商量商量,对女主人说瓦没盖好,再盖好,回去就把房梁上那个小车掉个头。从此那家就发了大财。

该故事通过女主人的贤善与匠人们的多疑形成对比,工匠们误以为主人悭吝,所以想通过对房子施展法术,从而进行报复,但是当做完活之后,女主人端出的鸡腿却让匠人们为自己的小人之心而自责,在这里贤善的人格战胜了多疑的人格,最终使工匠们改过,另一方面故事也凸显了贤善的人格不仅拯救别人也救了自己的主题。

3.乡土气息浓厚的故事表达

民间故事口头叙事文学的特性决定了民间故事的语言表达相对灵活,而且乡土气息比较浓厚,如在拆字、断句、四言八句方面更是如此,特别体现了乡土口头表达的诙谐,智慧和灵动。这些表达方式不仅给听众带来了听觉的享受,也带给了人们心理层面的思考。比如《神童安德》:

前朝有位神童,名字叫安德。他六岁的时候,就通了五经四书,能诗能画,人称“神童”。皇帝知道了他的名气,派人传他到京城。他来到金殿,皇上问他:“人人都说你是神童,我来问你,这世上什么最高、什么最贵、什么最深、什么最大?”他也不怕,大声回答说:“万岁,世人都说天最高,我说它不高,人品德最高;世人都说黄金最贵,我说它不贵,人和才为贵;世人说大海最深,我说它不深,夫妻恩爱深;世人说皇上您为大,我说母亲自古最为大。”皇上一听哈哈大笑:“你果然是神童,答得好!”民间故事中故事的时空安排比较模糊,是为了突出故事的情节和主题,有时为了强调真实性,也会点出主人公的姓名。而在情节的引入过程中,刘合升注重了讲述的简洁性,利用了富有乡土和口语色彩的词语,采用对话的方式,将故事的主题展现出来。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在讲述庞振坤系列故事时,浓厚的乡土表达同样将这一“箭垛式 ”人物形象体现得栩栩如生。

4.鲜明的成长故事主题

受到家族氛围的熏陶,刘合升从小对故事情有独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周折,每当遇见困难时,他就想到故事中那些与自己经历相似的主人公是怎样勇敢面对的,从而暗暗激励自己;每当高兴时,他就想到故事中主人公滑稽搞笑的片段,情不自禁就愈加高兴;每当不平时,他就想到故事中善恶有报的主题,从而让自己心胸开阔起来。通过故事他对人情冷暖、世间善恶、忠孝仁义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道理滋养着他的成长,就连他当木工的技能也是从有关鲁班的故事中学来的,一定程度来说,他个人的成长是在故事中不断完善的。另一方面,深厚的家族故事积淀和他本人丰富的成长经历使他讲的故事颇具特色,故事内容在他的口中多了几分厚重,也增添了不少生活的味道。总之,一定的文化程度、丰富的生活经历以及对故事讲述的热爱造就了他故事家的身份,他讲的故事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特别是他讲的成长故事颇具现代价值和研究意义。

三、刘合升讲述的成长故事

在中国古代,《颜氏家训·教子》有言:“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③所以成长不仅是身体的长大,还包括随机体的长大而建立或形成的社会道德感和道德意识,一个人是否长大成人,不仅仅在于年龄的增长,更多的是指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的逐渐完善。黑格尔说:“伦理性的东西,如果在本性所规定的个人性格本身中得到反映,那便是德。这种德,如果仅仅表现为个人单纯地适合其所应尽——按照其所处的地位——的义务,那就是正直。”④可见,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规约,与此同时,社会的德也体现在个人的自我约束和规范中,因此二者是相互影响,互相完善的。在中国,社会层面的成长就体现在对是非善恶的理解和取舍上;体现在每个人生阶段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担当和恪守上;体现在自我与社会之间的磨合和调试中。而在故事家刘合升那里,成长除了体现在他丰富人生经历上外,还流露在他所讲述的丰富多彩的成长故事中。

1.为官正直无私

刘合升讲述的故事来自于民间,是经过数辈人流传下来的,虽具有朴实的民间色彩,但却表现了我们的民族高尚品格,其中正直忠良的品格在故事中就表现得比较突出。如包公是宋代的清官,一生忠君爱民,除了历史上的记载外,民间老百姓口中关于包公的故事更是美轮美奂。刘合升在《救正宫》的传说中讲述了包公怎样将皮狐精变的假正宫娘娘戳穿,从而救下了真正的正宫娘娘:

且说这皮狐精变成了正宫娘娘,还不安分,整天想着为族人报仇,它经常装病,宫里太医们总也看不好。万岁爷十分着急,总问:“你这病咋治不好?”皮狐精咬牙切齿地说:“须得要黑人心做成药引子才能治好……”后来包公入宫面见万岁,万岁就说:“包爱卿,叫你来没有别的事儿,因为娘娘有病,需要黑人心做药引子,只有你是个黑人,为国尽忠,乃人臣本分,用你的心来治娘娘的病,你看如何?”包公听罢,低头回话:“为了娘娘的病,包拯情愿献身……”后来老皮狐没料到这么快被识破,气急现身,被包公逮个正着。

中国老百姓都知道包拯是一代清官,无论是家事还是国事,他都能明察秋毫,面对复杂的朝廷局势,能够审时度势,明知受到奸人的挑拨,但还是坚持忠诚本色,更是通过自己的明智和机警最终将恶人制服。故事用文学化的手段将恶人形象化,用鬼狐妖怪进行展现,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将使故事的矛盾冲突更加突出,从而彰显了包拯正直的品格。

魏征也是一代忠良,他为人刚直不阿,多次冒着生命危险直言进谏,为唐代的开国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勋。他的事迹也是百姓们津津乐道的故事。民间文学作品具有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因此这些忠良之臣的事迹被一代一代的老百姓口口传诵,虽然每个地方的故事版本有所不同,但是故事的核心内容却都在阐释着“忠”的优秀品格。《唐王传说(二)——算命》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小龙王私自改圣旨,随意下雨,从而遭到杀身之祸。魏征作为行刑的大臣,并没有接受唐王李世民的说情,结果将小龙王斩杀。故事想象丰富,使得故事的地点涉及人间、天界和龙族,将下雨想象成龙王布雨,将河水泛滥想象成龙王私改圣旨,从而使故事情节一步步向前发展,最终魏征作为忠臣,不仅不惧唐王情面,而且替天行道最终将小龙王绳之以法。这则民间故事通过神奇的想象、风趣的语言,精巧的结构将魏征不惧权势,在天地间至忠的品德表现得淋漓尽致。民间故事不像史书那么呆板,也不像小说那么精巧,但它是生于百姓、兴于百姓的精神食粮,不仅反映了百姓神奇的想象,更传达了百姓对“忠”的尊崇。

2.为人子当孝亲

孝是人之伦,也是人之本。人人皆出自父母,孝敬父母就是要感恩他们、尊敬他们。自古我国就有孝亲的传统,《尚书》中记载了舜孝父母的事迹,《孝经》 《二十四孝》都是专门讲述孝的经典,民间文学也常常将这些经典文学融入口头语言,在民间广泛流传,从而更广泛地传播了孝的思想。

刘合升有一段规范的学习经历,能将这些经典融入口头叙述,同时由于他优秀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民间生活阅历,因此,他口中的故事更接地气,更容易为山野百姓所认可。比如《二十四孝》中《王祥卧冰》的记载是:“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而刘合升老人在讲述时如下:

河南有个古洛阳,离城十里王家庄。王家庄有个王员外,他有一子叫王祥。王祥的父亲下世早,撇下他母子二人度日光。王祥的母亲有了病,一心想喝鲜鱼汤。那王祥是个大孝子,急慌忙跑到河岸上。寒冬腊月大雪降,冰冻三尺封河床。王祥万般无可奈,全身的衣服全脱光,他热乎乎的身子睡到冰凌上,这下感动了东海老龙王,将一条大鲤鱼赐到他身旁。王祥妈喝了鱼汤好了病,王祥由此美名扬。

刘合升通过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情节具体化,使得故事更具有真实感,而且通过口语化的词汇,比如“急慌忙、热乎乎、冰凌”等词语使得故事更接近民众,使听众有切肤之感。他押韵手法的运用,讲起来朗朗上口,这样的故事更容易在老百姓中流传。再加上神奇的想象,“感动了东海老龙王,将一条大鲤鱼赐到他身旁”,使故事更多彩,也更能打动听众。而《郭巨埋儿》在刘老的口中更是内容丰富,情节曲折,不仅将妻子赵巧云的贤惠描述得淋漓尽致,还将妻子对儿子不舍和对婆婆的孝敬对立起来,使情节达到了高潮,“巧云狠了狠心说:夫君哪,我们的儿子好比田里的韭菜长势嫩,割了头茬二茬新。婆母娘好比那秋后霜,过了今冬没明春。倒不如荒郊埋了亲生子,省下粮饭孝娘亲。”故事中将夫妇二人艰难抉择的过程一步一步展现出来。刘合升的语言不仅生动,而且充满乡土气息和人情味儿,使故事比经典中的描述更丰满,更能引起共鸣。在刘老的故事集中,关于孝的故事还有很多,他独特的讲述方式使孝的理念更融入民间,从而使孝的意义更深入人心。

3.为人处世善当先

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互相宽容,具有仁慈之心,是自古以来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在经典著作中不断理论化,成为民族文化的基石;在民间,这种传统却一直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滋养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民间这样的故事不计其数,刘老的故事集中也不例外。

《刘客住》就讲述了一个叫花子夜宿路边,巧遇大批运银子的人,后来得知银子准备运给“陕西刘客住”,进而准备将此好消息告知主人,想分得一点银子。他快到主人家时,天下大雨,主人家好心收留,最终叫花子和主人都获得好报的故事。

“儿子,你就让她住一晚吧,不打紧的。”老奶奶还是比儿子心软些。叫花子托老奶奶的福,这天晚上没在外面被雨淋……说来也巧,就是在这天夜里,这家人的儿媳妇生了娃子,还是胖小子……这老奶奶识点字,也吃素,心善,她想了想,很快得了主意,她跟儿子说:“我们家穷,长年累月没有客人上门,今天生了娃子,家里又留下一个客人借住,难得得很,就叫‘刘客住’吧。”……从此叫花子不要饭了,刘客住一家过上了好日子。

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搭手相救,遇到紧急情况时想着别人,最终善待了别人,也善待了自己,这就是该故事的核心,难道这不正是“仁”在民间最朴素的体现吗?故事通过玄妙的气息,刻画了叫花子和老婆婆一家人的生动形象,描述了现实困境中人们之间互相仁爱的真情。记得儿时洪水灾年,北方的叫花子上门讨饭讨宿很是常见,乡亲们也是这样救贫济困的。

在刘合升的故事集中,这种仁爱的故事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在人与动物之间也有充分表现。如在幻想故事《龙三姐拜寿》中,危难之际顽童救龙女之父,龙女之父派龙女下凡报恩,最终龙女道出“为人做事多行善,一生在世孝为本”的劝世良言。这些故事视野广阔,不仅包括人,还包括万物,从而打破了人与他者的对立,体现了万物共生的大仁大慈。刘老的故事语言朴实,娓娓道来,故事家与听众在讲述的当下就产生了共鸣,触碰到了人们灵魂深处曾经最柔软的仁爱的部分,这就是民间故事的魅力所在。

4.有情有义理在前

人与人之间相处,除了情,还有义,“义”就是理。民间老百姓可能会记不住法律的条条框框,但他们却知道什么是义理和正义。在刘合升故事集中,其中一篇《彩楼配》中记述了传说中唐朝的薛平贵接绣球娶到王员外之小女王宝钏的故事。

三小姐的绣球不选别人,专抛穷小子——薛平贵。薛平贵接住了绣球,被带到了员外面前,员外起初不同意,说着:“这人是个穷小子!”三小姐全不在意,打定心思说:“再穷也是他接住了绣球,我就嫁给他。”

王宝钏不仅用抛绣球的方式自由地选择丈夫,而且投球时没有嫌贫爱富,结果也遵守约定,“再穷也是他接住了绣球,我就嫁给他”。这种正义之情溢于言表,虽然婚后住了“好长时间的寒窑”,但是王小姐并没有后悔,而是一言九鼎,遵守自己的承诺,对自己和别人都是最好的交代。

《金精戏窦义》是《善尘缘》里边的传奇故事,后来被改编成戏文传唱民间。刘合升故事集中的文本就是在戏文的基础上整理形成的。窦义面对金精的百般引诱,万般挑逗,并没有失去自己的理智,面对金精变回原形成为金光闪闪的金子后,也并没有喜出望外,而是“仍然用宝剑将土埋好,回头继续观看文章。窦义不贪色与财,后来三元及第名登金榜”。古代“君子必慎其独也”,窦义一心只读圣贤书,面对如此美女,却丝毫没有任何非分之举。故事中这样描述:

“这姑娘面如桃花,八宝金钗在耳旁,身穿仙衣明光亮,小小金莲三寸长,杨柳细腰随风动,轻移莲步进了书房……”“小奴家名字叫新娘,无有姐妹五兄长。闭月羞花无丫环,闷坐家阁无陪伴,今晚特意来会新郎。”“窦义一听这娇娘说这话,有些不高兴,‘小姐,请你快快回去,我要观看文章……’娇娘不管怎么软磨硬泡,窦义都没有答应,她走到窦义跟前,窦义就赶紧躲开。”

面对财色,该如何抉择,窦义给古今往来的人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民间故事中的义理没有刻板的说教,没有煽情的语言,朴实的话语,再加上朗朗上口的叙述,正人君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刘老在讲故事时,充分把握了故事的节奏,通过戏文的插入,使故事有急有缓,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也增加了其感染力,从而使其在老百姓中有更广泛的流传。

四、刘合升成长故事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说经典文学作品上与忠孝仁义、善恶曲直有关的至理名言是文人学士参学的对象,那么民间故事中的这些嬉笑怒骂、逸闻趣事无不滋养着民众的精神成长。“在民间故事中,描写奇事珍闻的倾向始终占主导地位,即使那些寓意深刻的故事亦是如此。寓意在民间传说中常以正面人物的美德战胜反面人物的邪恶含蓄地表现出来,它极少采用格言警句或说教的方式。”⑤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不仅让听众容易记住,而且它们所传达的精神也容易被听众所接受,所以与作家文学相比,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民间文学中的民间故事对于个人成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高尔基在《论民间故事》中就讲到自己从幼年到少年时代在外祖父母讲述的故事中渡过的美好人生:“我八岁左右就已经知道了三个神:外祖父的神是严厉的,他要我服从长辈、恭顺和驯服。可是这一切在我身上是发展得很薄弱的,外祖父依照自己神的意志,一心想把这些品质注入到我的肌肤里去。外祖母的神是善良的……保姆的故事和外祖母的歌曲在那时已经提示给我一种模糊的信心,使我相信有人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能看见愚笨、邪恶可笑的一切。”⑥而且对高尔基来说,“故事在我面前展开了对另一种生活的希望之光,在那种生活里,有一种自由的、无畏的力量在活动着,幻想着更美好的生活。”⑦

个人的成长不仅是个人机体生理的和心理的成长,还包括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某种程度上是个人和万物友好相处的过程,而在精神上,特别指个人社会道德完善的过程。伊卡尔维诺在《意大利童话》的序言中说道:“民间故事通过对认识沉浮的反复验证,在人们缓缓成熟的朴实意识里为人生提供了注脚,这些民间故事是男人和女人潜在命运的记录:例如年轻人的出生(这本身就往往预示今后的命运),离开家乡,最后经过种种人生的磨难,长大成人,成为人类的一员……这些复杂的因素渗透整个人生,迫使人们为解放自己、为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斗争;同时我们只有解放他人才能解放自己,因为这是我们自身解放的必要条件。这需要对奋斗目标的忠诚,需要纯洁的心灵,它们是获得解放和胜利的根本。此外还必须有美,这种美有时会蒙上卑微和丑陋的蛙皮,但故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无穷无尽的变化和万物的统一:这包括人类、动植物和无机体。”⑧

刘合升讲述的这些民间故事不同于刻板的理论,它们想象绮丽,上至天空,下到海洋,无不展示着想象力的翅膀;它们结构简单,一正一反,一黑一白的二元对立往往是故事的躯干,故事灵活的语言,口语化的叙述,乡土的表达充分展示了普通民众的嬉笑怒骂;故事清晰的成长主题,不仅表现了人世间是非善恶,忠孝仁义的道德观,而且传达了故事中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与和谐。

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成长是相互依偎,并相互促进的。然而在全球化的尘嚣下,现代化的大潮中,特别在现今城镇化的进程中,一些人在追求物质的迷途上流连,忽视了社会道德意识的自我构建,从而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成长出现一些畸变。而重拾我们从乡土走来时一路积累的智慧和财富,特别是民间故事中这类成长故事中所体现的取舍是非善恶、忠孝仁义的道德观,无疑对于治疗目前社会中道德滑坡等不良现象是一剂良药,从而实现个体与万物的和谐统一。因此重新发现民间文学中民间故事的魅力,展示民间成长故事中个体和万物的统一,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城镇化道路上缺失灵魂的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正如伊卡尔维诺所说:“民间故事所表现的自我意识实属难能可贵,它既不与命运的安排相违,又不和闯入幻想的现实冲突。在诗意和寓意方面,民间故事给我们的教益是无与伦比的。”⑨

注释:

①⑥⑦[俄]高尔基:《论民间故事》,孟昌译,《民间文学》1956年第5期。

② 文中所引的故事均出自《刘合升故事集》,该故事集由刘合升讲述,李征康、李娜整理,目前尚未出版。

③ 颜之推:《颜氏家训》,庄楚点译注,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年版,第5页。

④[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8页。

⑤⑧⑨[意]伊·卡尔维诺采录选编:《意大利童话》,刘宪之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7、8、29页。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
友谊使者讲述的民间故事
魔法糖的故事(一)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魔法糖的故事(三)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端午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