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2019-02-18 19:38瞿晓琳
社会科学动态 2019年9期
关键词:特色时代思想

瞿晓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性与创新性,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坐标予以考察。将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谱系中,进而观其继承性与创新性,不难发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的特质。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对我国发展方位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既与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发展一脉相承,又有很大的不同,面临许多新情况新变化:一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基础上,使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高点上。在这样的历史高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新气象新作为。二是世界进入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乱局中保持定力、在变局中抓住机遇,对我们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我们党执政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发展理念和方式有重大转变,发展水平和要求更高。四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建设仍然是中心任务,但需要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五是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①

这些新情况、新变化,给党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围绕回答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涉及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于这一思想始终,是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比较全面地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作出了积极回应。如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面临着转方式的新问题,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再如面对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了,已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的现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并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又如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面临着阶段性转化的新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准确判断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谋划、“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进、“五大发展理念”的概括、“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揭示、“新时代”重大政治论断的提出、“两个十五年”新征程的战略安排、党领导一切思想的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的突出等,也都有力回应了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传承和创新,是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赓续。党的十九大新修改的党章明确指出了它们之间的继承与创新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②。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谱系中的地位来看,它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承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坐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起点、逻辑起点、价值起点,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拨清现实迷雾,对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工作进行准确把脉,站在时代的高度科学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在这样丰富多彩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论或观点,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题和主线,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九大,在大会报告中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的、醒目的关键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无论是作为根基的邓小平理论,还是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侧重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是紧紧围绕着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的,而且对于在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进入新时代,虽然党治国理政的现实场域、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变的主线。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遵循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它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足点、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奋斗目标、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制度保障、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以依法治国为基本方式等,在实践中对相关内容做了补充和阐述,赋予其现实内涵与时代特征。这里,仅以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厦的四大基础理论,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切入点来考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本框架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

坚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构的重要起点和支撑。尽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④。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⑤。显然,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系列问题进行思考与回答的立足点。

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明确界定。在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习近平指出,实现两个“百年梦”,“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⑥。习近平在论述共享发展理念时说,“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江泽民同志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胡锦涛同志也要求‘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⑦这说明,习近平对中国共产党人实现共同富裕的接力探索和奋斗,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部署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时,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⑧;在界定新时代的内涵时,强调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⑨;在部署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时,分别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⑩作为目标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些都体现了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锲而不舍的坚守。

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指导下,在总结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建立、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的作用有了进一步认识,确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会议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⑪。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对市场的新定位,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发展。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归根结底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因此,习近平指出,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与此同时,习近平又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⑫。这就防止了单纯强调和过度推崇市场决定性作用所可能产生的偏颇,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拓展社会主义初级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确立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支撑。习近平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我们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⑬。这体现了对基本路线的全面坚持。在继续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习近平更重点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⑭。这就矫正了曾经一个时期在实际工作中过度注重经济增长的量的问题,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再是单纯把眼光盯在GDP的增长上,而是要致力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于改革开放,予以“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的新定位。基于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现实,习近平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深化改革的分目标。这是改革进程本身向前拓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⑮。基于过往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需要,“开放”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过去的“开放”更多强调的是中国全方位的开放,主要是引进来。新时代的“开放”,既有引进来,更多的是走出去;不仅对外开放范围更为宽广,而且走出去也更有全局性、战略性的考量,并且有一系列具体的、重大的开放举措。包括“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一带一路”战略,“构建横跨太平洋两岸、惠及各方的地区合作框架”⑯等,反映出中国更为主动参与和推动甚至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行为取向。对于基本路线确立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也有了新的具体的部署:“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⑰。如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得到全面拓展。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

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毫无疑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鲜明品格,其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是多维的。

第一,从内容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性突出体现在经济思想、外交思想、强军思想、生态文明思想等四个方面。

在经济思想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把握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科学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了发展理念的新飞跃。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规律,强调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发展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性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在外交思想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对外工作方面坚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秉承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在对外工作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包括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正确义利观、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以及新发展观、新安全观、新合作观、新文明观、新全球治理观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强军思想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深邃思考和战略筹划。确立“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必须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军目标。提出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军队改革的强军思路;主张强力推进军民融合;强调大力加强政治建军;强调把国防和军队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来抓,实现武器装备建设与强化官兵综合素质新结合等。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人民军队听谁指挥、怎样铸牢军魂”;“为什么强军、怎样强军”;“打什么仗、怎样打胜仗”等,事关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当代中国军事实践提升到新水平。

在生态文明思想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发展实际,深刻思考和研究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强调“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主张“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等。这开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最新成果。

由创新性观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对已有理论成果的思想复述,而是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内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直面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矛盾、风险和挑战,着力探索破解难题,提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针对性。它以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在理论上实现了重大创新、重大发展,书写了其“富于创造性”的理论品格。

第二,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角度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与养分。如习近平借鉴传统治国之道诠释国家治理方略,引用“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说明党中央要有权威、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要贯彻执行;引用“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说明善法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又如他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全面从严治党,引用“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说明党员干部要牢记宗旨的重要性;用“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告诫党员干部要从细节琐事提高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此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汲取传统行为之道诠释工作方法、援用传统修身之道诠释修养方法、借助传统自然之道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等。

第三,从话语表达方式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自己的风格,主要特点是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话风、文风直接反映党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论是重要会议的相关文献,还是重要场合的讲话、谈话,都体现了简洁凝练、生动活泼的特点。例如习近平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这句人人都能听懂的朴实话语,揭示了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的深刻道理,告诫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用“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强调改革要勇于冲破观念障碍和利益藩篱等。这些表述精炼、朴实,广大群众易于理解并牢记于心。同时,旗帜鲜明地使用肯定或否定的简短语句表达观点,具有针对性。例如针对牺牲环境换GDP的错误决策或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能两全的片面观念,习近平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生态与经济的相互支撑与转化。针对农民、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短板的现实,他明确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这些表述直指问题的实质,态度坚定。此外,诸如“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等从事实经验中凝练又回归到人民群众的话语体系突显开放、民族团结等政策的重要性,体现了“平语近人”。总而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话语表达简洁明了,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和接受,便于付诸行动。

注释:

①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参见《人民日报》2017年11月6日。

② 本书编写组编著:《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年版,第3页。

③⑤⑧⑨⑩⑰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 16、12、35、11、28—29、29 页。

④⑥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92、11页。

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15页。

⑪⑫《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12、500页。

⑭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5—16页。

⑮⑯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6—27、132、133、135 页。

猜你喜欢
特色时代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特色种植促增收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完美的特色党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