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2013—2018)散曲研究述评

2019-02-18 20:13
社会科学动态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散曲学报研究

陈 芳

散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自任讷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将其从笼统的曲学中独立出来后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散曲学。较早关注散曲学的是杨栋先生,他在《中国散曲学史研究》中将广义的散曲学定义为指一切与散曲有关的学问,包括以散曲本体为对象的直接研究成果、历代的散曲批评与研究成果以及对前代的散曲批评、研究成果的批评与研究。①赵义山《二十世纪元散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将元散曲研究分为文献资料整理、曲家考订研究、散曲艺术形式、题材内容研究等。②郑海涛在《散曲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化——第十二届中国散曲及相关文体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中将其归类为元明清散曲研究、近现代散曲研究、散曲文献整理与研究、散曲自身文体特征、散曲与其他相关文体研究等五个部分。③21世纪以来,散曲研究不断丰富,笔者搜集整理近五年(2013—2018)散曲研究成果,共计160余篇,大致分为:文献整理辑佚8篇,散曲本体研究120余篇,曲家研究20余篇,其他相关研究15篇。

一、散曲文献整理与研究

文献整理与辑佚是研究的前提。近几年散曲辑佚成果主要包括:欧阳春勇《全明散曲补遗——〈洗心亭诗余〉中的散曲》一文对赵时春《洗心亭诗余》中的散曲做了增补辑录,其中小令15首,套数6套,并标示出南北宫调。④蓝青《全明散曲》辑得此前未收录小令7支,套曲4套,其中程敏政小令4支,李春芳小令1支,王悦套曲1套,栾邕套数1套,罗明祖小令2支,套数2套,并对王悦存在争议的4支小令亦加以对照辑录。⑤张海涛《张綖诗文补辑》中新辑张綖诗文15首,特别是散曲 [南吕·一枝花],对研究张綖意义重大。⑥丁淑梅《〈新镌出像点板怡春锦曲〉·新词清赏书集收录散曲研究》考察了《怡春锦曲》的作者、编者、评者、序者,并分列陈述了选录的15位作者的25首散套,认为这些散套成为家堂班会、宴饮歌场传唱的流行时调,其中女性歌者叙事使得散套呈现出叙事维度与抒情形象的变异。⑦这些文献整理与辑佚为散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鲜的资料储备。

散曲辑佚之上是文献整理的思考与总结。汪超宏《关于明清散曲辑佚的思考与实践》对“什么算散曲”“曲家朝代归属”“作品主名”作了讨论,并提出散曲的辑佚应以确凿的文献为主。⑧李占鹏归纳总结了任中敏先生在曲学整理上的成就,对其编纂的《散曲丛刊》 《新曲苑》 《敦煌歌辞总编》《元人散曲三种》 《元曲三百种》 《优语集》等曲籍总集作了述评。⑨刘英波《古本散曲文献整理与散曲研究的深化——以散曲家冯惟敏的〈海浮山堂词稿〉为例》总结了古本散曲文献整理在纠正曲本选作谬误、了解曲集版本、把握曲文内容和促进散曲文献数字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意义。⑩

二、散曲本体研究

文献整理辑佚的基础上,散曲研究可分为散曲本体研究和散曲相关的其他研究。近五年研究仍以本体研究为主,包括散曲文体特征、散曲内容、散曲与其他文体关系、其他角度的散曲研究。

1.散曲文体特征

文体学是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研究文本体裁特征、本质及规律的学科。本文的文体特征主要指对文本体裁特征或本质的研究。语词特色、用韵修辞和曲牌体式是散曲的直接特征,也是文体特征研究的重要组成。近五年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共14篇,其中语词研究3篇,用韵修辞5篇,曲牌体式6篇。

胡云晖考证释义了元代散曲《鹰犬从来无价》中的蒙古语词“酥蜡酒、俺吃剌、俺亦剌、哈必、把力、五儿尺、五尔答、五鲁打、绰儿只”等。⑪汪琦通过语料库对元散曲的“含彩词语”进行了结构分类和语义描写。⑫金欣欣结合周德清《中原音韵》的相关内容,考察元代杂剧和散曲作品的闭口韵押韵情况,证实周德清“三个闭口韵只可以每韵单独押韵”观点的正确性。⑬王红以鲁国尧《宋代辛弃疾等山东词人用韵考》为参照,对明代山东籍曲家的用韵情况进行了分析。⑭

王艺翰⑮和赵义山⑯分别对叠字体 [叨叨令]和元曲 [哨遍]套式作了讨论。谢伯阳《“带过曲”新论》列表统计了元明清三代的带过曲,认为带过曲需满足“同宫调或异宫间同管色,曲调间衔接和谐美听,首尾一韵到底,且所带之末曲能收煞作结的二至三调”这几个条件,且最紧要的是“曲调间衔接紧密美听、起收圆满”。⑰而在《重头同韵小令与重头无尾套数之辨》一文,谢伯阳认为构成重头无尾套数的曲牌必定是小令用牌调或具有单用牌调性质的牌调,且大多由词调蜕变而来,其产生缘起于传奇组场中的短剧和过场戏,是剧套向散套的延生。⑱曾永义《论说“曲牌”(之一)——曲牌之来源、类型、发展与北曲联套》罗列分析了南北曲曲牌的来源、类型,讨论了曲牌的发展以及北曲联套的特征和组合方式。⑲曲牌和联套体式是散曲文体的本质特征,也是研究难点,曲牌和联套研究有助于更好解读散曲的内容和特征。

2.散曲内容研究

内容研究是散曲本体研究最主要的形式,主要有两本通论性著作⑳、27篇硕博论文、52篇期刊论文,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散曲内容研究数量众多且不断深入系统。这部分成果可分为以曲家为线索的散曲个案研究和以时代为线索的散曲研究。

(1)以曲家为中心的散曲个案研究。以曲家为线索的内容研究即以曲家为中心,研究某个曲家的全部或某类散曲,概括分析其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创作特色等。可分为少数民族曲家、女性曲家、当代曲家(由于数量有限,一并放入以时间为中心的散曲研究)、古代名家散曲研究等。近年少数民族曲家研究有7篇,涉及贯云石、薛昂夫、阿鲁威、不忽木、杨景贤等。李淑宁认为阿鲁威《蟾宫曲》前9首在作品名称、所娱对象、词句情节、“香草美人”的艺术手法等方面继承了屈原《九歌》的创作手法,而在结构内容、句式字数、节奏韵律等可见其创新之处。㉑潘殊闲从阴与阳、乾与坤、龟与占卜、三阳交泰这几个卦象解读了维族散曲家贯云石创作的易学思想。㉒关注少数民族曲家创作仍是研究的热点,有利于不断补充和完善曲学研究。郭梅讨论了我国曲学史上最后一位闺秀作家陈翠娜的5首题画散曲的艺术特点及价值,指出题画散曲强化了绘画的阅读性。㉓另有门岿《发乎真情 自然本色——解贞玲〈清风斋咏怀〉散曲评说》一文解析了解贞玲创作的散曲集《清风斋咏怀》。

《关汉卿杂剧散曲鉴赏辞典》是名家散曲研究的通论性著作。虽是鉴赏辞典,但仍以内容研究为主,此书精选关汉卿代表作,并请当代研究者为每篇作品撰写鉴赏文章,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关汉卿的作品。㉔以论文呈现的名家散曲研究主要是对曲家某类作品或风格进行剖析,包括陈草庵的“劝谕”散曲、杜仁杰散曲地位、金昌绪“春怨”类作品,以及韩邦奇、汤舜民、胡祗遹、赵南星、王恽、金銮、王磐等散曲创作。刘淑丽认为《太平清调迦陵音》是叶华编选而非原创,并阐释了其编选时隐居闲适、远离俗世的佛道思想倾向。㉕另有分别以陈所闻、梁辰鱼、卢挚、康海、乔吉、徐再思、曾瑞、金銮、周履靖散曲等为研究对象的硕博论文,其中侯晓瑛分析了刘良臣及其散曲集《西郊野唱北乐府》的思想内蕴和艺术特征㉖,邵舒惠分析了周履靖散曲集《鹤月瑶笙》的思想内容,宫调曲牌多样化、俗中带雅、化用手法等艺术特点㉗。

(2)以时代为线索的散曲研究。元明清散曲研究是以时代为线索的阶段性散曲研究的重要部分,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近现代散曲研究。《明清散曲鉴赏辞典》是这方面的一部通论性著作,它收录明清两代190位散曲作家和无名氏的作品910篇,选曲范围广泛,囊括各阶段有代表性、不同风格流派的曲作。㉘

元明清散曲研究主要从内容出发,对散曲意象、主题、及接受层面进行研究。其中意象研究呈现重复化的倾向,较为新颖的是“阑干”、“色彩类意象”的解读。接受层面主要涉及对散曲中陶渊明、苏轼、杜甫、屈原、宋玉形象的再讨论。王定勇《金元时期说唱道情的世俗化》统计了元代散曲直接以“道情”命名的3套套数、35首小令作品,认为其内容包括对现实人生的否定、隐逸情怀的抒发,以及修道生涯的白描。㉙丁淑梅《啸声秋韵中的生之呐喊——论散曲文学的生命情态》指出元代散曲体现散曲文学生命情态的三个阶段——困厄与伤惘、沉思与内潜、激情怒放与豪情扬厉。㉚南瑛《元人代言体散曲简论》对元代代言体散曲(闺情散曲)的情感意蕴和个性特色作了解读。㉛

此外,还有涉及某类散曲或地域性散曲研究。张帆对元明散曲160余首涉及水上演乐的作品作了整理研究,指出水上演乐缘起于古代与水有关的祭祀歌舞,将元明散曲的水上演乐之作分为船歌野唱、燕游燕集、节令民俗、隐逸感怀四类,并对元明散曲中的水上演乐空间及空间功能的相关描述作出深入分析。㉜何静以曲家陈铎、康海、李开先为考察对象,讨论三人的散曲文学观,散曲的“言”与“情”、“雅”与“俗”,以及“自述类”散曲创作中自我建构的文人形象特征。㉝刘英波以地域群体与个案研究为切入点,考察明代中后期不同时段散曲文坛和南、北方代表性曲家群的承变特点及散曲创作特点,认为南北方散曲共同具有失衡性、时代性、由雅趋俗特征及文坛的非主流地位,而在文学精神上,北方散曲更为功利尚实,南方散曲尚情尚趣。㉞郑梦初从整体探究吴中弦索(即北曲代名词)诞生与流播、“柔曼婉畅”的音乐曲目、“征声按谱”的雅化趋势,并诠释其曲史意义和前人的接受态度。㉟另有《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元代杭州散曲创作研究》《陇右散曲研究》等论文也涉及地域性散曲研究。

近现代曲家曲作相对较少,此处笔者将近现代散曲研究和曲家曲品研究划为一类。这方面的成果共6篇,涉及萧自熙、卢前、羊春秋、赵义山等当代曲家。在《论萧自熙先生的散曲创作》中,丁淑梅和李东东对当代散曲大家萧自熙创作的66个曲牌共545首散曲的宫调、曲牌分布,以及作品中解剖社会痼疾冷峻犀利却又蕴含幽默意趣、关注世情民生且幽默奇峭、自叙行游之闲逸富有、素心立世与以曲赏生之坚定等丰富内容作了解读。㊱赵竹音以《北游草》为例讨论了当代散曲作家卢前的记游之曲,认为其拓展了散曲艺术的表现领域和实用功能。㊲赵义山对羊春秋将散曲文学的讽世传统与屈原的入世精神相结合、改变散曲文学以牢骚和隐逸为主的传统主题予以高度评价。㊳此外,在《论曲的自由与不自由——兼及当下散曲创作》一文中,赵义山探讨了曲的句式结构、曲的自由到不自由的转化,并对当下散曲创作提出美好设想。㊴李彦霖则对赵义山的散曲创作作了品读。㊵罗海燕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元代少数民族散曲研究在作家群体的建构、散曲文献的整理、研究内容的拓展、模式的转变四个向度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案头化”倾向和“炒冷饭”式重复研究的问题。㊶

3.散曲与其他文体关系

当下散曲本体研究不再局限于内容本体,而延展到散曲与民歌、小说、诗、词、散文等其他文体的关系。这表明散曲研究从笼统表层、单一独立走向细化深层、联系对比。

(1)民歌与散曲。民歌与散曲有着深厚渊源,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民歌是散曲产生的源头之一,民歌和散曲一直交互影响。冯艳在其“中国古代散曲与歌谣时调”系列研究中分析了散曲、曲家创作与歌谣时调的相互作用,讨论了“五更体”民歌对散曲形式、内容、曲牌的影响㊷,歌谣时调对李开先、王九思散曲观念的影响㊸,以及散曲和清代雅化西调在语词、诗句典故、风格以及对仗方式方面的交互影响㊹,并对散曲翻谱体㊺和散曲集名体㊻对明清歌谣时调之影响进行了探析。宫官《元代散曲与朝鲜古时调研究》一文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作家的生活背景和作品本身,全面剖析元代散曲与朝鲜古时调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㊼

(2)小说与散曲。小说作为非正统文学,一直向主流文学靠拢,其大量引用诗词就是一大表现。散曲在元代成为主流,也开始受到小说家关注,对小说中散曲的关注也是散曲与其他文体研究的一部分。赵义山《明代小说寄生散曲中的 [黄莺儿]及相关问题思考》对明代小说作家喜欢引用的散曲——[黄莺儿]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㊽李帅《〈全元散曲〉三国文化研究》以中华书局1981年再版的《全元散曲》为依据,整理关涉三国文化的元代散曲,探究元散曲三国文化的文化内涵,试图揭示元散曲三国文化对小说《三国演义》的成书影响。㊾

(3)散曲与词、剧曲的比较。词和戏剧(或剧曲)是不同于散曲的文体,讨论词、戏剧(剧曲)与散曲的关系也是散曲与其他文体关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郑海涛《陈铎词曲比较论》比较陈铎词、曲牌调择取与题材内容,认为其创作题材范围狭小并借散曲创作抒情。㊿《明代散曲与词创作的地域格局比较》辨析了《全明散曲》所载251位散曲作家籍贯与《全明词》所载词家的地域分布及词曲异同。[51]梁家满、彭玉平对马致远杂剧与散曲的主题、题材、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了对比。[52]徐大军以金元散曲叙事主人公与杂剧主唱人的比较研究为中心,认为早期的杂剧剧本是与组套体叙事散曲相类的文本形态。[53]黄飞立从中国传统曲学与诗学、词学比较的角度,论证曲学向诗学靠拢但并未完成文人化特征。[54]胡元翎对高濂词、曲、剧等进行了文体通融研究,为认识明代的词曲互动现象提供了典型范例。[55]

4.其他角度的散曲研究

艾立中[56]和张文利[57]分别从散文和理学的角度对散曲文体做了关联研究,由于数量有限,笔者将其归入其他角度的散曲研究。另有从叙事学、音乐学、文学的再生产及传播学等角度对散曲加以观照,如:陈小清《元散曲的叙事形态研究》从完全性叙事、片段叙事和叙事成因等研究元散曲叙事形态的类型及构成要素,揭示元散曲独特形态的构成方式、显现方式及文学面貌和追求[58];板俊荣《论明清盐商“高文化”中的散曲曲唱艺术》试图从音乐学角度对散曲曲唱艺术进行观照[59];程芸、李艳华《明人“翻北曲”现象初探——兼论元曲的“经典化”与“再生产”》关注了明代“翻北曲”现象,并试图从元曲“经典化”与“再生产”进行讨论。[60]

三、曲家研究

曲家考订也是散曲学的重要组成。在区分曲家研究和曲家散曲研究时,以文本内容为主要划分依据,又可分为单个曲家研究和曲家群体研究。

1.单个曲家

近年曲家研究仍集中在对曲家身份、生卒年、曲作归属等相关考证,也出现了曲家研究述评。刘英波《〈全明散曲〉曲家考辨三则》对曲家李登、盛敏耕的字号和王麒名字的错录现象予以考辨。[61]在《明代散曲家补正》一文补正了明代散曲家刘龙田、丁綵、丁惟恕、孙斯亿、张玉山的生卒年、身份、曲作归属。[62]赵星根据《菱江集》等,考证了王庆澜和刘可培的生卒年。[63]宁希元在《元代散曲三家小记》对元代曲家王一山、陈经、樊思齐作了考订。[64]《元代蒙古散曲家阿鲁威佚文辑存及生平新考》中,都刘平对元代蒙古族曲家阿鲁威的生平和作品辑存进行了考订。[65]

马晓敏从姚燧的家族、生平、文学思想、作品风格等总结元代文学家姚燧的研究成果。[66]张昌红《冯子振籍贯考——兼与易小斌先生商榷》考证认为词曲家冯子振籍贯是湘乡县。[67]白佐莲《山西吕梁地区古代音乐史料探微》对目前学术界没有提及的吕梁元代散曲作家刘致作了探析研究。[68]另有朱仰东博士论文系统论述朱有燉生平及其杂剧散曲创作,还有弓静的《21世纪以来梁辰鱼研究述评》。

2.作家群体(地域性或家族性曲家)

一般说来,家族性曲家大多集中在某一区域,呈现出地域化特征,此处将地域性和家族性曲家研究合并,统一为作家群体研究。刘英波在其著作论述了明代吴中、关中曲家群的构成、活动特点及散曲创作。[69]陈志勇结合《南词新谱》对沈璟及其族裔对明末清初江南曲学格局的影响作了剖析。[70]张建伟,武吉安的《地域文化与元代姚枢家族》一文考证了元代曲家姚枢、姚燧及其家族迁居洛阳等问题。[71]杜欣莉对以杨慎为代表的包括杨廷和、黄峨等在内的四川杨氏家族曲家群体进行了学术研究。[72]

四、其他研究

不同于散曲本体研究,对散曲及其相关作品的译介研究,或是对前人散曲研究批评成果、散曲理论著作的再批评、再研究,笔者将其归为散曲的其他研究。成果大体如下:

1.译介研究

语言自身的差异使翻译成为文化交流的必要前提。散曲译介相关研究成为近年散曲其他研究的重要内容。杨征《哲学视野下的元散曲词汇英译研究》总结了英译中元散曲词汇的语言特点及差异,引发学者对构建哲学视野中的元散曲词汇英译体系的重视。[73]汤朝菊[74]和马风华[75]分别以《天净沙·秋思》和《红楼梦曲》为例,从具体作品出发对散曲的译介提出自己的看法。李安光则从英语世界中元散曲家译介情况讨论了曲家地位。[76]

2.“批评的批评”

“批评的批评”,杨栋在《中国散曲学史研究》将其划分为不同于“散曲本体研究”和“散曲批评研究”的第三类[77],笔者在本文将其划分在不同于散曲本体研究的其他研究。

艾立中《论明末清初南北曲的演变——兼论魏良辅和沈宠绥的曲唱理念》梳理了明末清初南北曲的发展演变,并对魏良辅改良南曲和沈宠绥振兴北曲的曲唱理念作了批评总结。[78]在《朱有燉曲学思想及其理论意义摭论》中,朱仰东总结了朱有燉的曲学思想和戏曲理论,并评价了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影响。[79]刘深、梁扬《清代散曲专集叙论》选取了清代散曲专著中较为重要的38部,为其撰写叙论,并考订作者、编者、版式、版本源流、作品数量、存佚等。[80]张行健《周德清乐府概念的特定涵义》对比“乐府”与“传奇”、“俚歌”,阐释了周德清《中原音韵》中“乐府”的特定涵义。[81]王阳《晚明散曲观的新变:〈吴骚合编〉的“心曲”观研究》对晚明编选的散曲选本《吴骚合编》中“心曲”观的建立原因、特点及功用作了阐释分析。[82]

陈宁考订了《琼林雅韵》 《词林韵释》 《中州音韵》 《中州全韵》 《诗词通韵》 《音韵须知》《曲韵骊珠》 《中州音韵辑要》 《新订中州全韵》等9部明清时代曲韵书的作者生平、成书年代、版本体例及各版本的异同优劣。[83]孙冠楠从杨慎散曲批评思想成因、雅俗论、主情论以及在散曲史上成就与地位等论析杨慎散曲批评的思想背景和精神源流。[84]杜瑶瑶《“元曲四大家”题目史》探讨“元曲四大家”题目历史,是对“元曲四大家”题目的研究之研究、解释之解释。[85]李安光、黄娟对英语世界最早研究元散曲的知名学者——施文林的研究成果《散曲的技巧和意象》一书的相关内容作了阐释分析,并指出其研究价值和不足。[86]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文献整理、本体研究、曲家研究是散曲研究主要方向,其中本体研究仍是主流,约占近几年成果的一半以上,文献整理与辑佚成果最少。以本体研究为例,近年散曲本体研究成果有130余篇,其中硕博论文多达33篇,本体研究中以曲家为中心的散曲研究和以时代为线索的研究多达90余篇,另有散曲自身文体特征研究14篇,散曲与其他文体关系研究19篇。由此可见,近年散曲本体研究整体上更为系统化、专门化,传统的内容、意象、风格分析已趋于饱和,当前的散曲研究需要从不同角度或理论化高度加以细化分析,而从文体学角度对散曲进行分析或其他文体对照研究是本体研究新的出发点。散曲由于自身性质和产生原因,与歌谣、诗、词的渊源深远,从歌谣、诗词、剧曲等其它文体与散曲的关系进行研究是散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此外,曲家曲品研究也呈现出系统化趋势,有13篇硕士论文分别就某一曲家作品作系统论述,名家散曲研究已逐渐明朗,甚至呈现重复化倾向,适当关注不太出名的曲家或许也是曲家曲品研究的一个方向。散曲批评理论成果仍以前人著作为主,由于散曲批评自身的难度,相对本体研究略为不足,对前人批评成果的研究更为匮乏。因此,散曲批评的理论建设与国内外散曲“批评的批评”或是散曲研究的一大重点。

注释:

①[77]杨栋:《中国散曲学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② 赵义山:《二十世纪元散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

③郑海涛:《散曲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化——第十二届中国散曲及相关文体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中国韵文学刊》2013年第1期。

④ 欧阳春勇:《〈全明散曲〉补遗:〈洗心亭诗余〉中的散曲》,《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5年第1期。

⑤ 蓝青:《〈全明散曲〉辑补》,《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⑥ 张海涛:《张綖诗文补辑》,《湘南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⑦ 丁淑梅:《〈新镌出像点板怡春锦曲·新词清赏书集〉收录散曲研究》,《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

⑧ 汪超宏:《关于明清散曲辑佚的思考与实践》,《励耘学刊》 (文学卷)2016年第1期。

⑨ 李占鹏:《任中敏:毕生整理、编校曲籍的曲学巨擘》,《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2期。

⑩ 刘英波:《古本散曲文献整理与散曲研究的深化——以散曲家冯惟敏的〈海浮山堂词稿〉为例》,《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⑪ 胡云晖:《元代散曲〈鹰犬从来无价〉中的蒙古语词考》,《阴山学刊》2017年第6期。

⑫ 汪琦:《元散曲中的含彩词语》,《泰山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⑬ 金欣欣:《元代杂剧及散曲的闭口韵用韵探析》,《南大戏剧论丛》2016年第2期。

⑭ 王红:《明代山东籍曲人用韵考》,吉林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⑮ 王艺翰:《试论叠字体【叨叨令】》,《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⑯ 赵义山:《元曲【哨遍】套式及其曲学史意义考论》,《中国韵文学刊》2017年第1期。

⑰ 谢伯阳:《“带过曲”新论》,《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⑱ 谢伯阳:《重头同韵小令与重头无尾套数之辨》,《中国韵文学刊》2015年第2期。

⑲曾永义:《论说“曲牌”(之一)——曲牌之来源、类型、发展与北曲联套》,《剧作家》2014年第2期。

⑳ 鉴赏辞典作为通论性著作,既涉及语辞、又涉及内容研究,笔者认为其研究仍以内容研究为主,故将其划分到散曲内容研究部分。这方面的成果有《关汉卿杂剧散曲鉴赏辞典》和《明清散曲鉴赏辞典》,具体在文中有论述。

㉑ 李淑宁:《阿鲁威散曲的独特之处》,《阴山学刊》 (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㉒ 潘殊闲:《元代维族文化名人贯云石散曲中的易学思想》,《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

㉓ 郭梅:《陈翠娜题画散曲艺术特点及其价值》,《戏曲艺术》2014年第1期。

㉔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关汉卿杂剧散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第1—196页。

㉕ 刘淑丽:《叶华与〈太平清调迦陵音〉》,《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㉖ 侯晓瑛:《刘良臣及其散曲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㉗ 邵舒惠:《周履靖诗词曲研究》,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㉘ 赵义山:《明清散曲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年版,第1-1218页。

㉙ 王定勇:《金元时期说唱道情的世俗化》,《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㉚ 丁淑梅:《啸声秋韵中的生之呐喊——论散曲文学的生命情态》,《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㉛ 南瑛:《元人代言体散曲简论》,《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㉜ 张帆:《元明散曲中的水上演乐研究》,《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㉝何静:《明中期散曲中的自述研究——以陈铎、康海、李开先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㉞ 刘英波:《明代中后期南、北方散曲比较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

㉟ 郑梦初:《晚明清初吴中弦索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㊱ 丁淑梅、李东东:《论萧自熙先生的散曲创作》,《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㊲赵竹音:《战火硝烟时代的记游之曲——卢前〈北游草〉初论》,《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

㊳赵义山:《幽愤之歌吟,时代之骚雅——论羊春秋的散曲创作》,《文艺研究》2016年第8期。

㊴赵义山:《论曲的自由与不自由——兼及当下散曲创作》,《学术研究》2013年第8期。

㊵李彦霖:《曲满山川情满山川——赵义山散曲刍论》,《四川戏剧》2015年第9期。

㊶ 罗海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元代少数民族散曲研究》,《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㊷ 冯艳:《“五更体”民歌对中国古代散曲之影响论略》,《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㊸ 冯艳:《论歌谣时调对李开先、王九思散曲观之影响》,《新余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㊹ 冯艳:《从清代雅化西调看散曲与歌谣时调的互动交融》,《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

㊺ 冯艳:《论散曲翻谱体对明清歌谣时调之影响》,《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第8期。

㊻ 冯艳:《论散曲集名体对明清歌谣时调之影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㊼ 宫官:《元代散曲与朝鲜古时调研究》,延边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㊽ 赵义山:《明代小说寄生散曲中的 [黄莺儿]及相关问题思考》,《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㊾ 李帅:《〈全元散曲〉三国文化研究》,重庆工商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㊿ 郑海涛:《陈铎词曲比较论》,《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51]郑海涛:《明代散曲与词创作的地域格局比较》,《社会科学家》2014年第6期。

[52]梁家满、彭玉平:《马致远剧、曲对应研究》,《东南学术》2014年第4期。

[53]徐大军:《金元叙事散曲与早期杂剧剧本的编写形态——以散曲的叙事主人公与杂剧的主唱人比较为中心》,《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第5期。

[54]黄飞立:《没有完成的文人化:曲学品貌的一个向度》,《文化艺术研究》2013年第2期。

[55]胡元翎:《高濂词、曲、剧之融通及其研究意义》,《文学遗产》2017年第1期。

[56]艾立中:《引文入曲:晚明清初散曲与散文的结合》,《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

[57]张文利:《简论元散曲与理学》,《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58]陈小清:《元散曲的叙事形态研究》,山西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59]板俊荣:《论明清盐商“高文化”中的散曲曲唱艺术》,《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

[60]程芸、李艳华:《明人“翻北曲”现象初探——兼论元曲的“经典化”与“再生产”》,《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61]刘英波:《〈全明散曲〉曲家考辨三则》,《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1期。

[62]刘英波:《明代散曲家补正》,《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63]赵星:《王庆澜、刘可培生卒年考》,《兰台世界》2015年第36期。

[64]宁希元:《元代散曲三家小记》,《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16年第1期。

[65]都刘平:《元代蒙古散曲家阿鲁威佚文辑存及生平新考》,《民族文学研究》2017年第3期。

[66]马晓敏:《元代文学家姚燧研究综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67]张昌红:《冯子振籍贯考——兼与易小斌先生商榷》,《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68]白佐莲:《山西吕梁地区古代音乐史料探微》,山西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69]刘英波:《明代“吴中”“关中”散曲史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166页。

[70]陈志勇:《沈璟及族裔与明末清初江南曲学格局的变貌》,《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71]张建伟、武吉安:《地域文化与元代姚枢家族》,《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72]杜欣莉:《明中叶四川杨氏曲家群体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

[73]杨征:《哲学视野下的元散曲词汇英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74]汤朝菊:《从修辞论元散曲译介——基于“[越调]天净沙·秋思”的译本分析》,《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75]马风华:《散曲英译探微——〈红楼梦曲〉四种英译比较研究》,《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

[76]李安光:《英语世界元散曲译介及曲家地位定量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

[78]艾立中:《论明末清初南北曲的演变——兼论魏良辅和沈宠绥的曲唱理念》,《中国韵文学刊》2015年第1期。

[79]朱仰东:《朱有燉曲学思想及其理论意义摭论》,《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14年第1期。

[80]刘深、梁扬:《清代散曲专集叙论》,《中国韵文学刊》2014年第1期。

[81]张行健:《周德清乐府概念的特定涵义》,《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82]王阳:《晚明散曲观的新变:〈吴骚合编〉的“心曲”观研究》,《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83]陈宁:《明清曲韵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3—287页。

[84]孙冠楠:《杨慎散曲创作及批评思想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85]杜瑶瑶:《“元曲四大家”题目史》,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86]李安光、黄娟:《“诗性效果”:论施文林(Wayne Schlepp) 的元散曲语言分析》,《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散曲学报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致敬学报40年
新时代呼唤新散曲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散曲创作刍议
读散曲说散曲——《中华诗词》散曲栏目《曲苑新枝》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