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亚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9-02-18 06:28孙晓静金鑫巩常军
卷宗 2019年34期
关键词:亚文化德育工作高校

孙晓静 金鑫 巩常军

摘 要:网络亚文化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催生出的一种不同于主流文化的文化现象,它以其内容丰富、易于传播、诙谐幽默迅速占领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领域。在网络亚文化的影响下,他们抢占了教育的话语权,亚文化多元化发展消费了主流价值观,使高校德育教育的意识形态被模糊和弱化。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来探索网络亚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亚文化;高校;德育工作;对策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网络亚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G18DB397)。

亚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差异性文化,指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局部的、边缘化的文化现象,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属于某一特定区域或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通常包含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的普及,网络生活成为当前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网络亚文化为抓手,探究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其主要意义在于能及时贴近学生、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加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弥补传统思政教育活力不足、吸引力不足的短板,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路径、新阵地,对探究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 网络亚文化视角下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心理认知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表现出来积极、乐观、正直、理性、充满活力和富有创造力的一面,同时也存在消极、悲观、黑暗、情绪化、懒散、盲从、叛逆和极端的一面;既能够积极向上、追求自我、表达个性、彰显内心;同时又悲天悯人、叛逆任性、做事极端不考虑后果。总体而言,新时代大学生网络亚文化产生的思想特点是充满矛盾的结合体,从各种矛盾的行为背后来认知当今大学生的现实诉求与心理过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富有激情与懒惰松散的相互矛盾。在既有的网络平台上,大学生创造了大量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比如:网络语言、网络音乐和网络文学等具有活力的新形式、新载体,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激情与创新思维。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崇尚一切随缘、不苛求、崇尚得过且过的“佛系青年”文化,蜗居宿舍不问世事的“宅”文化等现象,表现出一种相对懒惰松散的生活作风与处世态度。深层次的去挖掘该现象产生背后的大学生心理就是“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对于成功获得自我认同的大学生,他们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未获得自我认同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则表现的失望消极,选择“理性放弃”。因此,引导帮助大学生获得自我认同,则可以极大地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活力。

2)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的相互矛盾。在既有的网络平台上,大学生既表现出以理服人、追求公平公正、追求人人平等的思维特点,比如能够理性的在官方网站上提出事关自身利益的相关诉求,同时也出现了盲从的跟帖讨论,发表、转发过激不符事实的言论,以及不明真相的扩散谣言等非理性思维的特点。表明网络亚文化视角下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具有双重性,究其根源,从总体而言是由于大学生本身就处在一个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特殊时期,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思维方式,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作为成年人的社会属性,能够自觉地去遵守既有规则与制度; 另一方面,又处在一个容易在情绪化处理事情的特殊阶段,难以完全的去遵守既有规则。

3)个性张扬与现实内敛的相互矛盾。在网络平台上,大学生表现出极具个性化的价值追求,个性张扬、善于表现自我。比如网络群聊活跃、频发朋友圈分享生活、分享自己的网络作品等,且往往都独特新颖吸人眼球,表现出张扬的个性和希望被人关注与认可的心理。但与此同时现实生活中却又羞涩内敛,不善于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现给他人,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理特征。究其根源,是由于网络和现实所提供的平台与空间不一致导致的,网络时代虚拟的网络平台,自由、平等、开放、隐蔽、虚拟的交流形态,高度拟合了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而现实生活中总有各种制度约束与道德约束。反映了新时代大学生既有明显的情感需求,希望被关注与认可; 也有显著的独立特性,具有自己很强的自主性,自己规划自己的生活与学习。

2 网络亚文化影响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路径

1)树立合作共赢理念:接受吸纳好的网络亚文化,壮大主流网络文化。合作共赢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在国家外交、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将其运用于亚文化影响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同样适用,网络亚文化的迅速成长,是新时代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的丰富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树立合作共赢理念,接受并吸纳既有的优秀的网络亚文化,壮大主流文化,实现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2)抓住機遇改革创新:肯定既有网络亚文化地位,重新建立网络制度。网络亚文化本质上也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也必须通过不断地改革来解决,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网络亚文化呈现出爆发式的滋生和传播,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对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造成了阻隔。这既是问题与挑战,同样也是机遇,抓住机遇推行网络革新,肯定既有网络亚文化地位,从全局出发来限制和引导新兴文化不断朝着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发展和壮大,实现文化大繁荣局面。就网络亚文化的消极影响而言,其产生的背后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借此机会深入挖掘社会隐患,制定和完善网络法规,革新建立网络制度。

3)转变思政教育方式:思政教育客体主体化发展,实现思政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对象。转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化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本质上就是充分认识与了解学生的兴趣与需求,通过各种手段唤醒学生的“兴奋”,从而将我们所要表达的价值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

3 结束语

网络亚文化的发达虽然昭示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困境,但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指向。对于思政工作者来说,亚文化正在大学生群体中呈现燎原之势,正视这个问题,探索新的工作模式,是今后工作的重点方向。亚文化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于亚文化带来的难题,如何加强引导,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力;如何强化三观的正确引导,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力;如何借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搭建思政教育的平台,利用网络文化资源,扩充我们的工作阵地,提升教育效能,构建多元的教育机制,使大学生养成自律自制的品格,是我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所在。

参考文献

[1]陈殿林.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9.

[2]陈正良.冲突与整合:德育环境的系统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8.

[3]周春丽.浅谈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文化与亚文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4,6(20):163-164.

[4]吕霞,孙昊.网络阵地建设对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研究[J].中国报业,2011,24(14):127-128.

[5]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34(10):90-94.

[6]赵东阳.网络亚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析[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9.

作者简介

孙晓静(1980-),女,汉,辽宁朝阳,硕士学位,沈阳化工大学,研究方向:网络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亚文化德育工作高校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