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

2019-02-18 06:28张秋艳
卷宗 2019年34期
关键词:发展建议乡村振兴文化遗产

张秋艳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乡村文化体系中极为关键的结构单元,对于乡村振兴可以产生一定程度的文化驱动力,表现为有助于增加乡村文化内涵、加快乡风文明建设进度、促进产业兴旺发展等等。可现实中,因为主体认知模糊,导致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断层断档、开发应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广泛衍生,到头来得不到可靠性地保护、传承和发展。基于此,本文将在客观阐述我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前提下,探讨乡村振兴视域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发展建议

纵观我国大部分的乡村,都蕴藏着一系列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乡村生活的智慧结晶,对于村民日常生活和生产质量的提升市大有裨益的。不过自从我国迎来工业文明时代后,许多村民开始选择外出务工,生活质量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开始慢慢忽略甚至遗忘那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归根结底,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乡村文化复兴的关键性内容,当前要做的,就是立足现实、坚守文化立场、做到以人为本和创造性地转化,从而令这类文化在乡村振兴的时代长河中,得以可持续传承和深入性保护,从而历久弥新。

1 当前我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反映出特定民族的发展历程,对乡村文明传承延续有着深刻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其丰富的价值,完全可以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萌发出较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不过,现阶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未能在乡村领域中得到理想化的保护和传承,究其根源,就是村民和乡镇领导的保护意识不够深刻,在开发利用这类文化遗产时夹杂着过多的功利意识和庸俗思想。

1.1 主体对非遗价值认识不深刻,欠缺较强的保护意识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包括村民熟悉的生产和生活模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慢慢地退出时代舞台,再加上互联网中诸多西方大众文化的渗透蔓延,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和乡镇干部开始将非遗和过时、陈腐等划等号。如此狭隘的认识,削减了乡村各个主体对当地历史、社会、文化、科学等价值的认可与敬畏之情,久而久之,将难以透过意识形态与行为实践等途径更加有力地去保护非遗这类珍宝。

1.2 传承者素质不高,接连引发传承的断档断层状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富有代表性的活态文化,其凭借人这类核心载体,透过言传身教、口传心授、带徒指导等途径,进行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延续。最近阶段,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许多青年村民开始愈来愈向往求富求知,希望透过读书和务工等途径移居到城市。对于他们来讲,乡村的传统技艺等非遗,学习起来将面临难度过大、强度较高、周期漫长、收入不高等问题,因而很少积极自主地去追逐落实。加上生活方式的转变,许多乡村的传统艺人和匠人也难以凭借精湛技艺去维持生活,慢慢地便开始弃艺转行。这一系列因素交织起来,开始令乡村非遗传承保护深陷断档断层的危机之中。

1.3 较多非遗的开发使用方式不合理,功利化和庸俗化气息过重

在一些乡村地区,通常不会创建专门的管理机制来进行非遗开发使用,涉及非遗价值评估错误、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入等不良状况广泛衍生,后续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也都是有形无魂。除此之外,因为时刻经受金钱至上和唯利是图等商业思想影响,加上文化市场内部的监管和引导体制存在漏洞,使得较多的乡村非遗开始被商业化肢解并产生变异,被掺杂过多的低俗和媚俗化内容,对应的产品也都过分迎合中低品位需求。概括起来,就是欠缺科学的利用措施、适当的开发思想支持,造成开发出的文化产品质量低下,更对有关文化遗产原型造成巨大损害,无法令其在乡村经济发展中释放出可靠的支持动力。

2 乡村振兴视域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不断实践优化的过程,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解决眼前一系列问题,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2.1 增强主体的文化自觉性和保护动力

非遗的保护工作,需要传承和保护主体共同的参与。尤其是作为乡村中的工匠与艺人,要发挥好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及时消除保守和封闭的思想,更加开放地进行精湛技艺和技术呈现以及传播,并结合时代特征予以适度地创新优化。而作为乡村干部,则应该动员更多力量去进行各类非遗抢修,同时扮演好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排头兵角色,引导更多村民落实既有文化的创新和创造任务,在全村营造出积极向上的非遗保护氛围。再就是相关领域的社会组织,应该要配合自身的专业优势来对村民展开培训,激发他们深层次的文化自觉性和保护动力,从而和当地政府、基层文化工作者等齊心协力,令乡村非遗做到可持续性地传承与发展。

2.2 树立起长效的保护机制,开展科学化管理

为了令各地政府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吸引更多专家、社区和学校介入,实现乡村内外部力量的整合,从而接连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法,令非遗在乡村社会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需要建立更加富有针对性且长效的管理机制。

第一,督促村民委员会、乡村基层党组织等发挥应有的主导功效,在创建高素质的文化保护委员会和专职保护职员的基础上,及时明确和贯彻最新的非遗保护目标,同时在专家精细化的指导作用下,展开文化摸底,依照优胜劣汰的方式,进行优秀的非遗文化项目鉴别和筛选,从而做到明确分类和严密保护。第二,倡导专家参与,组建适当规模的专家委员会。即借助聘请的途径,令更多的知名专家来对乡村中的代表性非遗项目进行科学性指导,从而增强乡村非遗保护的实效性。第三,鼓励学校加入,针对乡村非遗传承培育更多的后备支撑力量。

2.3 妥善开发,形成全新的文化表达模式

想要令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得以协调性发展,就必须要预先提供适当的现代表达方式。归根结底,就是在文化市场当中,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进行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确保其价值挖掘、评估等工序流程得到严密规范和有序衔接,并搭配更加动人的表达模式。久而久之,成功吸纳更多青年群体返乡创业,促进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和高水平化。

第一,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妥善应用、可持续传承发展等理念,时刻保障传统工艺流程的完善性、核心工艺的真实性,从而令乡村非遗的文化因子得到保护和延续。第二,维持非遗原有的历史形态,在方便工作人员挖掘和解析其隐藏的时代内涵前提下,基于市场环境特征、受众群体需求、科学表现形式等,和相关产业进行巧妙地融合。久而久之,生产出更加富有创造性、充满地方文化特色和内涵、拥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文化产品。

3 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非遗是经过历史长河洗礼后沉淀的重要精神财富与文化精髓,当中富含乡村独特的价值观、发展理念,是今后发展乡村产业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完成乡村振兴使命,希望各个乡村都能够及时加大非遗和现代社会的关联性,透过定期对村民的宣传教育来消除他们在非遗认识、开发、应用中的种种障碍。长此以往,真正做到乡村非遗的可持续保护、传承和发展,为乡村振兴快速前行提供更加强劲的文化和经济动力。

参考文献

[1]范欣.以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研究[J].财经界,2019,33(03):147-149.

[2]孔姿燕.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探索[J].中国民族博览,2019,25(08):122-126.

[3]李静.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文化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2(15):71-75.

[4]崔瑾.乡村振兴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农业经济,2019,(6):45-46.

猜你喜欢
发展建议乡村振兴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