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工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2019-02-18 22:44袁勇刘春光
卷宗 2019年34期
关键词:队伍建设新工科人才培养

袁勇 刘春光

摘 要:新工科是我国高等教育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需要,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本文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工科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述了当前地方工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突出工程能力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举措。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队伍建设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适应辽宁全面振兴发展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17DB415)。

新工科是我国高等教育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需要,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主要研究内容为“五新”,即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目前新工科研究大多数还集中在一流高校,地方高校应抓住新工科建设的契机,面对社会对高素质工科人才的需求,探索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创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 当前地方工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1.1 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弱化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专门化、精英化步入多样化、大众化阶段,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高,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在基本功能上出教育教学弱于科学研究现象逐渐显现。提供本科教育是高校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功能特点。然而,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是当代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我国高校基本功能由单一的“教育教学”向“科学研究”展拓,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与此同时,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地位持续下降。主要表现是,高校工作由人才培养一个中心演化成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个中心,且科学研究上升为质量中心。教学好坏差别不大,科研好坏天上地下。高校基本功能的摆位问题不解决,高校资源配置体系不改变,教育教学滞后于科学研究的状况就不会改变。

1.2 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偏离工程实际

长期以来,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精密仪器发展水平,我国的工科人才培养无法将教学的重心完全放在实践过程中。而发达国家得利于他们的技术优势,一开始就将实践教学放到一定的高度,并且注重培养有想法、有能力、有兴趣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当前,大部分地方工科高校欠缺改革和创新意识,欠缺对市场的调研和预测,不了解新工科背景下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循规蹈矩的进行关门办学。在教学过程上,一些联系实际的实践内容不多;在教学方式上,学生参与讨论、师生互动、课堂内表现等形式不多,再加上培养方案中实习实践学时比重又少,这就导致学校过于重视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对面向生产一线和产业需求的工程训练不足,学生对现代企业文化缺乏了解,学生接受的知识理论及实践滞后于行业发展,不能及时适应快速变化的新环境。

1.3 工科教师缺乏工程背景

地方性高校在近十年来大力引进人才,以填补老一辈工科教师队伍退休留下的空白,同时扩充教师队伍,以满足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这一新老交替的过程中,中青年教师成为工科教师的主体。但是,各高校在教师招聘中,重点考察应聘者的院校与学位等级、论文发表情况,有没有工程实践经验并非构成是否录用的主要因素,这就导致中青年教师队伍虽然有较深厚的伦理基础。国外许多高校的工科教授的任职资格必须是具有规定年限的工程师职业经历和一定的技术开发成就方能获得[2],而我国工科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接触具体的工程项目,普遍缺乏产业经验和工程背景,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欠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体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难以承担工程人才培养的重任。

2 地方工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2.1 切实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大学的价值,就体现在为社会培养了多少有用人才,无论何种类型的大学,其教学工作、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实践决不能偏离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学校领导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要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要首先在本科确立。

2.2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突出工程能力培养

强化实践教学在工程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作用,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实现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进一步扩大校企定制培养范围,订单培养促进企业与专业的深度融合,在以新工科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将校、企协同指导这一条线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这一条线结合起来,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企业充分接轨,为其量身定制技能应用型人才,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3]。建设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依托校园科技文化节鼓励和扶持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组织开发开设创新性实验,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计划,增设创新创业学分。鼓励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并提供项目和技术支持。

2.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因素在教师,教师本身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地方工科高校应选派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等深入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参与企业项目、技术研发以及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等方式,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在今后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使其培养的工程人才能主动适应区域产业需求和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聘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担任校外导师,校内外导师在共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加强联系和沟通,校内导师通过与校外导师的合作,可以获得实践教学的典型案例,弥补其实践经验的不足,增强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3 结语

新工科是我国高等教育为适应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从“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到“北京指南”,要求高校教育改革要服务国家战略(2025计划),应对新型经济挑战,及时推进新工科的发展,对接新兴产业,培养新科技人才,以满足发展需求[4]。地方工科高校要准确定位,合理布局,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参加新工科人才培养探索研究,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行业企业要求,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动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芶小珊,唐琳,刘星月,等.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成都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9,1:17-18.

[2]费翔.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工程人才培养刍论[J].教育评论,2017,12:17-22.

[3]任振华,曾宪桃.“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7(17):10-12.

[4]姜晓坤,朱泓,李志义.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34(2):17-24.

作者简介

袁勇(1981-),男,辽宁清原人,助理研究员,硕士。

猜你喜欢
队伍建设新工科人才培养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