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林清玄:你心柔软,却有力量

2019-02-19 07:35整理陶瑾
现代苏州 2019年3期
关键词:林清玄生命孩子

整理 陶瑾

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的人生态度,简单却充满智慧。2019年伊始,这样一位文坛重磅人物永远离开了我们。

就在离别前一晚,老先生还发微博告诉我们,生活在尘网中,但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字里行间,有他一如既往的禅意。

而其实,林清玄先生与我们苏州结缘已久,十年前,就曾接受过本刊记者专访。他幽默的话语字字珠玑,让人看清方向,向美向爱向远方前行。

苏州人是“天马”的故乡

一袭布衣、面容清瘦、标志性的稀疏长发,林清玄先生的谦卑和超脱,一如他的作品让人印象深刻。说起苏州,林清玄认为这座城市气清景明,这里的人们都特别懂得生活。

他喜欢烟雨江南,喜欢小桥流水、石板小巷的静谧,喜欢喝茶、听评弹,也喜欢苏式园林里的慢生活。

林清玄先生与我们苏州结缘已久,他幽默的话语字字珠玑,让人看清方向,向美向爱向远方前行

海峡两岸未开通时,他曾特地去美国寻觅苏州园林的踪影,园林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等非常细微的东西,他都会心生感慨。他说:“倘若心中有一只天马在空中飞翔,它要寻找故乡,大概会在苏州的园林降落。这里是最适合它生活的故乡。”

林清玄是个浪漫有趣的人,如他所说,浪漫就是要“浪费”一些时间,慢慢去做一些事情。他喜欢苏州的好风好水,常常忙中寻静,喝个茶、聊个天、赏个花。清晨写作,上午会客,下午品茶,傍晚散步。高山茶、乌龙茶、普洱、碧螺春……茶的好与坏,他不去评判,却在意喝茶的气氛。恬淡芬芳里,满是人生真谛。

四五年前,林清玄做客苏州湖畔论坛,与读者分享人生感悟与经历。他曾介绍自己心中最伟大的三个人:茶圣陆羽、禅圣慧能和经圣玄奘,希望通过这三位从人生底层出发的人所代表的文化向上精神,告诉读者如何认识自我,实践自我,开发自我的伟大志业。他还即兴展示了自己使用的手机,那是一只款式非常陈旧的产品,被他自嘲为“智障机”。林清玄说,他平时不用电脑,也不用智能机,手机只有打电话、发短信的最普通功能。对于大量的现代化电子产品,他虽不排斥,却认为大家不应把大把时间花在虚拟世界中。“我的孩子们也很热衷这些产品,他们每天花在电脑、手机上的时间很多,对真实世界不了解。”于是,林清玄会找些理由让他们放下手中的小屏幕,陪他出门散步,欣赏风景,从而在真实世界里获得生命的平衡。”

可以说,当我们跳过文字,和他面对面时,可以真切感受到林清玄的有趣和健谈。或许,也应了他评价其他文人墨客的话:“凡是大家皆为有趣的人”,他亦是。采访时,他会觉得氛围过于严肃了,笑呵呵地招呼说“咱们轻松点”,言语里透露出些许玩世不恭的调皮,大家都被他逗笑了,气氛瞬间轻松下来。是的,有趣的人,人际交往中,总是自带磁场的。

人间有味,林清玄

读他的书,宜捧一盏清茶,慢读细品。林清玄的文字,读起来不高深,有一种朦胧的美和深意,更有一股柔软而坚定的力量。

从小生长在台湾高雄一户并不富裕的家庭里的林清玄,向来没有吃上过一顿饱饭,却梦想着要当一名作家。这个不被别人看好的愿望,却在这个懂得何为坚持的男孩身上,一步步地被实现了。

从小学开始,林清玄就坚持每天写500字的短文,初中写1000字,高中增加到2000字,大学到3000字。直到生命最后几年,不管多忙,他依然每天坚持写3000字。此前,林清玄在录制央视节目《开讲啦》里说到,自己的母亲曾问他:“我看你整天都在写,你是在写心酸的呢,还是在写趣味的?”林清玄回答说:“心酸的也写一点,趣味的也写一点。”母亲就说:“心酸的少写一点,趣味的多写一点,人家来读你的文章,是希望在你的文章里得到启发、得到安慰、得到智慧。”林清玄又问:“如果碰到心酸的事怎么办?”母亲说:“棉被盖起来哭一哭就好了。”正是这样的观念,一直影响林清玄后来的写作风格,他在行文中所传达出的都是正向的能量。

林清玄擅长写短文,几个月就能完成一本书。从17岁开始发表作品,30岁前便横扫台湾各项文学大奖。32岁曾入山修行,35岁出山,所著“身心安顿系列”成为20世纪90年代台湾畅销作品。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在40余年创作生涯中,林清玄出版作品逾百部,除富含佛理禅机的散文外,另有文艺评论、剧本等。多部作品还被台湾、大陆、香港及新加坡等地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等作品仍叫人记忆犹新。“我不会感觉太忙碌,一般作家是想好一篇写一篇,比较好的作家是想好一本书写一本,我是同时想很多本,就好像赛马栏栅拉开,十匹马一起跑,看哪匹马先跑到终点。”

他的作品写满了对人世的思考,对美学的感悟,对生活的深层探索,对生命的崇高敬畏……他的文字就像一股渗透着禅机的清泉,源源不断涤荡着读者心灵。人们评价他为“天生的作家”,林清玄却不以为然:“或许你生下来时有着某种才华,但如果后天不辛勤耕耘,即使是天才的种子也不会发芽,成功都要经过长久努力的。”

林清玄的散文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清而不玄”,他总是在淡淡的语气中表达那个最真的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如同一壶清茶,平淡中带着滋润万物的力量。

人间有味是清欢。何谓“清欢”?林清玄认为,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出野菜的清香胜过山珍海味,或者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比钻石更高贵的价值,或者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就是“清欢”。清欢是生命的减法,懂得放下生命中多余的包袱,不必背负那些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条条框框,还生命于本真,让生活回归自然,比如夏日里一盏清茶,雪夜中一次围炉,黄昏里共看夕照,微雨中竹林穿行,听月光落地的声音,想起远方朋友的一次谈心,在落下的白发里,浮现一生最爱的面容。

散文之外,教育观更发人深省

我们在读林清玄先生的散文的同时,不知有没有关注到他对于孩子的期许,对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认识,是非常值得深思和学习的。

林清玄认为:“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教育孩子,就是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好孩子是已唤醒内心种子的孩子,他们认识到了自我;坏孩子还没有唤醒种子,没认识到自我,还浑浑噩噩地活着。”他说,好的教育,不是教孩子争第一。

“我发现很多家长很在意成绩,都想让孩子考第一名。其实,现在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他们在班级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7名。原因就是这些孩子人际关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压力小,生活更轻松,创意最好。”在林清玄看来,可能小孩成绩不是那么好,但千万不要放弃,因为世界上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就像种植物一样,山坡地种竹笋、香蕉,沙地种西瓜、哈密瓜,烂泥巴里种芋头,不同植物适合不同土地,不是只有一个样子的。

他经常教大家一个“林清玄五字大明咒”:“大家都是人”。不敢追女生的男孩可以默念“我们都是人”,看见位高权重的人不敢说话也念“我们都是人”。这样克服内心紧张,我们才不惧于表达自己。他大儿子上大学的时候,林清玄送给他一个锦囊,里面又四句话:大其愿,坚其志,虚其心,柔其气。

是的,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东西,除了学习,孩子应该掌握更多能力。林清玄总结了五方面能力:面对挫折的能力——除了读书,劳动也能锻炼这个能力;爱的能力——用饱满的爱面对亲人、朋友,才能更好面对人生;认识生命多元价值的能力——孩子不一定要成绩好,要看他对生命的理解;拓展视野的能力——现在很多孩子去国外念书,家长说是为了培养孩子世界观。这是好想法。认识到世界的广大,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才能弱化自己的痛苦,才能包容世界;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能力——孩子学习了解自己,之后还要学会表达,特别是内向封闭的孩子。

TIPS:心灵导师的动人禅话

×俜疙榭珈

一个人如果愿意时常保有寻觅美好感觉的心,那么在事物的变迁之中,不论是生机盎然或枯落沉寂都可以看见美,那美的原不在事物,而在心灵、感觉,乃至眼睛。

×初心不改

在缤纷灿烂的花世界里,“忘情花”不知是哪一位高人的命名。它为昙花的一生下了一个注解,昙花好像是个隐者,举世滔滔中,它固守自己的情,将一生精华在一夜间吐放,美得那么鲜明,那么短暂。因为鲜明,所以动人;因为短暂,所以难忘。

×活出自己

人生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往事,是一场梦;一部分是未来,是一点儿希望。

×对于幸福,他说:

平凡温暖的幸福最难能可贵。我觉得最幸福的事,不过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对于爱情,他说:

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吃饭,浪费时间慢慢喝茶,浪费时间慢慢走,浪费时间慢慢变老。

×对于珍惜,他说:

一分钟很短。但是,一分钟比五十九秒长,比一秒钟更长很多。所以,要珍惜每一分钟。

×对于放下,他说:

清欢是生命的减法。在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

×对于岁月,他说:

时间的速度是难以想象的,流年暗中偷换。你换了你的,我换了我的。有时在镜中看不清的自己,在别人的脸上却看见了。

×对于力量,他说:

每次转变,总会迎来很多不解的目光,有时甚至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对顺境逆境都心存感恩,使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柔软的心最有力量。

×对于离别,他说:

因相聚而幸福的人,离别是好,使那些相思的泪都化作甜美的水晶。因相聚而痛苦的人,离别是好,雾散云消看见了开阔的蓝天。

猜你喜欢
林清玄生命孩子
林清玄不平凡的人生
林清玄的爱情
林清玄:我30岁后才想明白的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