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世界意义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非洲反贫困治理的实践研究

2019-02-20 00:02高文彦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非洲

高文彦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0 引 言

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贫困治理的最新成果,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贫困治理问题的集中思考,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思想指导,适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为世界反贫困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1 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内涵

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开展了几十年,已经使大量的贫困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扶贫成效显著,但是仍然有三千多万的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且致贫原因复杂多样,脱贫任务较大。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1]4-7习近平指出,实现这部分群众的脱贫目标,“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记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精准扶贫贵在精准,习近平强调要精准识别致贫原因,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3]精准扶贫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激发贫困群众的自身动力,增强贫困群众自身的行为能力,实现从根本上脱贫。精准扶贫的开展始终遵循贫困治理的客观规律,坚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精准识别致贫原因,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实现彻底的脱贫致富。

1.1 坚持不忘初心的思想理念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几代中央领导人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影响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为人民谋幸福,谋利益,不断地推动反贫困进程的发展。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在反贫困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不断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这一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最新成果,是在继承中国反贫困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贫困治理的现实需要所形成的,是当前我国贫困治理的科学指南。

马克思始终关注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他深入工人阶级内部,感受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揭露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希望建立一个消除贫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要消除贫困,就要改变生产关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改善人民生活。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反贫困思想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出发,强调要实行改革开放,通过先富带后富的方式,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江泽民在实践邓小平反贫困理论时,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应该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脱贫攻坚,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进入新世纪,胡锦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将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群众的利益驱动下,坚持发展,不断地推进反贫困进程。

习近平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这一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和中国反贫困的经验和理论,始终坚持不忘初心、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从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出发,将人作为反贫困的主体,即把人看作是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实现彻底的脱贫。精准扶贫就是要将人作为其人而发展,充分发挥人的自身能力,实现人格的健全,使之成为人,提高人的自尊自强自觉,实现根源上脱贫。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实现人民利益诉求,不断地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有利地保证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1.2 提升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

目前,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已经成功地使六千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而剩下的贫困群众大多属于深度贫困,致贫原因多样,脱贫任务较重。实现这部分群众彻底脱贫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扶持,更应增强他们自身的脱贫能力,通过多种措施,提高人自身的能力,推动人的能力建设,增强贫困群众的可行能力,使其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实现脱贫。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对阿马蒂亚·森的能力贫困思想的发展和运用,通过分析致贫原因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贫困群众的可行能力,实现彻底脱贫。

阿马蒂亚·森在收入贫困理论的基础上反思,提出了能力贫困思想,认为贫困本质上是个人可行能力的剥夺,背后的真正成因是权利与机会的丧失,由此贫困陷阱的精准破解应是塑造和提升个人的可行能力,为人们创造权利关系以及扩展参与经济社会分享的机会。[3]17-20阿马蒂亚·森列举了五种类型的工具性自由: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防护性保障,这些工具性自由能直接扩展人们的可行能力[4]31,因此应当做到:充分发挥民主作用;大力发展经济,通过经济发展解决贫困问题;大力发展教育医疗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信息公开系统,做到扶贫资源、资金、信息公开透明;建立社保制度,发挥政府对贫困对象的“兜底”作用。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最终目的是要精准解决贫困问题,而贫困问题的解决最终落脚点在于精准解决人的贫困问题,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基于阿马蒂亚·森的能力贫困思想,精准扶贫强调,扶贫应该建立在贫困内生性概念——能力贫困概念之上,也就是说,精准扶贫应该以能力贫困为研究范式,而不仅仅是基于收入贫困。[3]17-20因此,精准扶贫就是要建构和提高个人的可行能力,为人们创造权利关系以及拓展参与经济社会的机会。为此,精准扶贫就是要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实现贫困群众与社会的再联系,最终彻底脱贫。针对能力贫困问题,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强调提升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可行能力”,治理能力贫困。首先,扶贫需扶智,加大对贫困地区儿童教育的支持力度,保障贫困地区儿童基本的受教育权利,提升儿童的受教育水平,使其更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切断贫困的代际传播。其次,提高自身能力,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大部分的贫困人口,由于综合素质较低,个人的发展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精准扶贫强调针对有劳动能力的个人,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帮助其重新融入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最终到达脱贫的目的。最后,完善社会保障建设,加大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一部分贫困人口返贫是由于家庭成员有重大疾病发生,从而使其短时间内跃入贫困之中,针对这一问题,精准扶贫强调完善社会保障建设,加大医疗卫生建设,最大程度地为贫困人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由此可知,只有采取针对性的脱贫措施,才能彻底实现脱贫目标。

1.3 遵循贫困治理的现实规律

推动贫困进程最根本的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长期以来,我国的反贫困进程主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推动,通过经济带动反贫困进程,而精准扶贫思想强调精准识别,要由过去“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大水漫灌”式扶贫,向“精准滴灌”式扶贫转变,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5] 49-50贫困问题的解决根本上需要依靠经济发展,充分考察贫困地区的现实发展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发展现代农业、工业等相关产业,解决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实现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的结合,提高贫困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这一举措的潜在含义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贫困人口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这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在反贫困中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通过这一举措实现脱贫的群众大多有其共性,即他们具有独立完整的行为能力,能够有效地掌握社会市场信息,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活的地区相对便利,环境相对较好,他们能够在工业化、市场化的浪潮中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地方,从而增加收入,实现脱贫。但是,我国反贫困进程进行到今日,剩下的已经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贫困人口还有很多,致贫原因千差万别,这部分群众无法有效地通过经济发展实现脱贫,如果我们仍旧一味地强调用经济发展的“涓滴效应”来实现这部分群众脱贫,到2020年就无法实现全国人民达到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反贫困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尤其是应分析不同程度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坚持矛盾特殊性的观点,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实现这部分群众的最终脱贫。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强调“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四个问题”,针对目前贫困群众致贫原因的千差万别,强调实现这部分群众的脱贫就要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合理地遵循贫困治理的现实规律,实现这部分群众的脱贫。

总而言之,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观点,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做到精准识别致贫原因,采取相应的脱贫措施,最终实现贫困群众成功脱贫。这一思想遵循贫困治理的现实规律,在实践中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反贫困中遇到的问题,不仅适合我国反贫困治理的现实需要,更对世界反贫困进程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 中国精准扶贫经验对非适用性分析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不仅适合我国贫困治理的现实需要,而且对世界反贫困进程的发展尤其是对非洲贫困问题的解决也具有指导意义。中非在贫困治理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中国的精准扶贫思想对非洲反贫困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中非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我国的扶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目前处于贫困线以下的群众还有三千万人,这部分群众的生存环境存在着共性,主要表现为:第一,交通闭塞。目前我国贫困人口生活的地方由于受地形影响,环境闭塞,交通落后,难以实现与外界的有效交流,而“道路是致富的输血管”,没有便利的交通,很难实现资源、资金、劳动力等各种要素之间的高效流通,不利于地区发展,人民致富。第二,电信网络不发达,信息获取途径落后。有效的信息是市场的信号灯,无法获取有效信息,很难掌握市场动向,就无法实现致富。目前我国贫困人口生活的地区大多电信网络较为落后,许多贫困家庭中,现代通讯工具较为稀缺,封闭的电信网络阻断了贫困人口有效的获取信息资源,使其无法便捷地与外界沟通,从而加剧了贫困状况。第三,农业水利设施落后,农业发展较为缓慢。水利设施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我国目前尚未脱贫的贫困人口集中区,由于缺少现代水利设施,许多农业种植区处于“靠天收”的状态,全年的收获几乎完全取决于该年降水量的多少,尤其是对水的需求量较大的农作物无法种植,严重阻碍了贫困地区农业的发展和脱贫致富的步伐。第四,工业较为落后,无法吸收充足的人口就业。由于现存的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山区,这些地区由于交通、电信等因素的影响,没有较为发达的工业,无法吸纳人口就业,致使有劳动能力的人外出务工,导致劳动力外流,家庭空心化,无法实现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致其恶性循环,加剧贫困。这些因素是中国尚未实现脱贫的地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实现脱贫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非洲贫困地区与我国贫困地区有着相似的境况,主要表现为:第一,交通道路落后,制约资源流通。非洲大陆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政局时有动荡[6]21-24,交通道路无法完善,制约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剧了非洲的贫困。第二,电信网络不发达,发展较为缓慢。非洲是一个人口大洲,电信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各种原因,非洲的电信产业发展较为缓慢,阻碍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途径,使其无法有效掌握市场动态,延缓了其反贫困进程的发展。第三,水利设施落后,制约农业发展。非洲的沙漠地区干旱少水,不利于农业的发展,除此之外,非洲还存在广阔的肥沃土地,但由于缺乏现代科技的引导和现代水利设施,使得农业无法高效发展,致使非洲的粮食问题长期以来难以解决,阻碍了非洲脱贫致富的进程。第四,工业发展较为落后。非洲拥有广阔的劳动力市场,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政局不稳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无法有效地发展经济和吸纳外资,导致工业发展较为缓慢,人口就业困难,制约了非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中非贫困地区面临着相同的境况,这就为精准扶贫的中国经验在非洲实施提供了可能,为非洲的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

2.2 中非贫困人口可行能力较为薄弱

反贫困一直是世界各国努力的方向,非洲是人口大洲,如何实现这个地区人民的彻底脱贫一直是国际社会的难题,国际社会对非援助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效果甚微,其原因主要是对非援助大多集中在物质方面,没有从根本上增强非洲人口的脱贫能力。中国精准扶贫思想强调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扶贫,创造机会,增强贫困群众的自身发展能力,实现彻底脱贫。精准扶贫思想能够在非洲实行,源于中非贫困群众在可行能力方面有着相似的境况,都可以通过提高人的可行能力达到脱贫的效果。

中非贫困人口在实现脱贫致富中面临着相似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可行能力较弱,也就是缺乏获取资源的机会和能力,即教育和知识贫困、健康生存能力贫困、自我发展能力贫困、市场适应能力弱、抵御风险的脆弱性。教育和知识贫困主要是由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教育年限短,获取交流、吸收知识能力缺乏或机会丧失。这就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人力资源质量,造成其不懂得现代科技手段,出去务工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从事劳动的薪水报酬较低,无法维持家庭需要。良好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仅是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健康生存能力贫困主要表现为:一是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取足够的、卫生的食品和水资源,这严重影响了个人的身体健康素质。二是许多贫困人口由于收入水平低,发生疾病时没有足够的资金医治疾病,致使小病拖成大病,导致因疾病而致贫。相对于中国,非洲由于健康卫生条件较差,传染病在贫困地区传播较快,更进一步加剧了贫困,制约了贫困家庭的脱贫步伐。贫困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没有或缺乏有限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致使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从而加大了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市场适应能力弱主要表现为成人文盲率高,这就意味着劳动力素质低。非洲大量低素质劳动力的存在,使得大部分劳动力只能从事简单劳动,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要求,严重阻碍了本国吸引外资和经济发展。抵御风险能力弱在我国的表现是自然环境较为复杂,而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易发生自然灾害,如受极端气象天气影响,致使农作物收入较少,损失较大,由于没有严密的社会保障体系,致使这些地区人们生活状况不断恶化,进一步加剧贫困。非洲大陆南北跨度较大,自然环境复杂,自然灾害多发,尤其近年来,由于受极端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非洲许多地区干旱缺水,农作物产量严重减少,威胁了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同时因为没有适当的社会保障体系,致使贫困加剧。

中非贫困贫困人口可行能力较弱,单纯依靠自身实现脱贫很难达到,这就需要政府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精准施策,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可行能力,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3 精准扶贫对非实践效果分析

精准扶贫思想的实施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发挥各主体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这一思想的实践不仅在我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更对非洲反贫困进程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精准扶贫思想对非洲的适用性主要表现为能够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有效地改善非洲的基础设施状况,增强非洲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增强其市场适应能力。

3.1 坚持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有效改善非洲基础设施状况

中非在反贫困进程中面临着相似的境况,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状况落后,精准扶贫思想在中非的施行,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在践行精准扶贫思想时有效地发挥政府与市场两个主体的作用,做到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推动非洲反贫困进程的开展。

坚持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有效改善非洲的农业发展状况。非洲由于气候干旱和较高的出生率,是世界上遭受饥饿和贫困程度最深的洲,虽种植的作物种类繁多,但受降水量和河流的影响较大,要提高作物产量,解决非洲人民的饥饿问题,就需要精准施策,解决粮食问题,为此,中国积极向非洲推广水稻的种植技术,通过派遣农业专家入驻非洲,手把手教授当地农民种植技术,并结合非洲的土壤和气候状况培育新的水稻品种,极大地缓解了非洲的粮食问题。坚持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有效改善非洲的电信发展状况。中国加大对非的电信援助,不仅有政府层面的合作,更有中国企业积极投资非洲电信事业,目前,中兴、华为等企业加大对非的电信投资,极大地改善了非洲的电信发展状况,加大了非洲贫困地区人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坚持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有效地改善非洲的工业发展状况。精准扶贫强调扶贫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经济发展,只有加快非洲的工业化进程,才能为非洲脱贫提供坚实基础。中国政府对非的投资和贷款,对非洲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企业对非的经济投资,行业繁多,地域较大,是非洲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助推者,对非洲反贫困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坚持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有效改善非洲的道路发展状况。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中国提出“三网一化”“互联互通”与“六大工程”建设[7]357,极大地改善了非洲的交通状况,推动反贫困进程。

3.2 坚持以人为本,有效提高非洲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强调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就是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就是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发展力,就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增强人的可行能力,增强脱贫致富的能力。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在非洲反贫困中的运用坚持以人为本,有效提高贫困群众的可行能力,促进个人能力的发展,使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根本脱贫。

精准扶贫思想在非洲的运用是从发展非洲贫困人口的能力出发,增强个人的可行能力,实现脱贫。首先,全方位地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克服困难的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8]22-25在信息技术日益广泛的情况下,职业技能对于现代劳动者而言尤为重要,而很大一部分贫困群众就是无法满足市场对劳动者技能的需求,无法找到适合市场需求的职业,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因而,加大职业培训,有效提高非洲贫困人口的基本生产能力,使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实现彻底脱贫。其次,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贫困人口的知识水平,增强其获取知识的能力。精准扶贫强调扶贫需扶智,强调政府应当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非洲贫困地区更应当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普及义务教育,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做到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向互动,增强其获取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知识素质,使其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加大医疗卫生服务支持力度,增强其抵御风险能力。精准扶贫强调要加大医疗卫生服务支持力度,提高贫困人口的健康水平,减缓看病难、看病贵的顾虑。非洲是人口大洲,很大一部分贫困是由于疾病造成的,像埃博拉病毒这种传染病的发生更是加剧了非洲的贫困,中国继续在非洲国家开展“光明行”活动,通过向非洲国家提供医疗物资,配合非洲国家国内的卫生运动,改善了非洲的医疗状况,展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非洲国家人民疾患的关怀。

精准扶贫思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从发展个人能力出发,增强贫困群众的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提高群众自身的脱贫能力。这一思想在非洲的运用,强调通过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增强个人的可行能力,使其更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达到彻底脱贫的效果。精准扶贫思想适应了非洲反贫困的需要,不仅仅限于以往的物质扶持,更是强调从每个贫困群众的自身出发,寻找解决贫困的出路,消除贫困的根源,达到反贫困效果的可持续性。

3.3 精准扶贫对非实践取得的效果分析

精准扶贫思想在中国反贫困进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且对世界反贫困进程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主要表现在对非洲的实践有效地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工业化发展,贫困人民的发展能力增强,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中国与非洲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近几年更是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中国提出的“三网一化”建设直接推动了非洲的基础设施发展。中非在工业园区方面的合作直接促进了非洲地区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这不仅推动了非洲经济的发展,还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就业,解决人们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反贫困进程的发展。精准扶贫思想在非洲的实践中,坚持发展教育事业,强调扶贫需扶智,提高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隔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实现彻底脱贫困。这一思想促使非洲教育水平总体上升,儿童受教育水平提高,受教群体扩大,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总体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为非洲实现脱贫提供智力后备军。除此之外,中非加强了医疗卫生方面的合作,中国继续为非洲派遣医疗队和提供医疗物资,继续完善医疗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极大地改善了非洲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

4 结 语

精准扶贫思想在非洲的实践极大地促进了中非之间在工业、教育、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的合作,也极大地推动了非洲地区经济和反贫困进程的发展。但是,非洲的贫困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非洲地区的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如基础社会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基础设施的总体建设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工业发展类型单一,过分依靠资源密集型产业;旧的风俗习惯以及落后的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非洲地区的发展等等。因此,实现非洲地区的彻底脱贫,还需要提高非洲人民的可行能力,提高人民脱贫致富的能力,只有每个人自身的能力提高了,才能为实现彻底脱贫提供条件。此外,实现非洲地区的彻底脱贫,不仅需要践行精准扶贫思想,还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为非洲反贫困进程的发展做出努力。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非洲
An Uncommon Trip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非洲鼓,打起来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