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蕴与出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多维思考

2019-02-20 03:54李青青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领域

李青青

(长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0 引 言

近一个世纪之前,还在南湖红船上的中国共产党队伍只有50多名党员,今天党的队伍浩浩荡荡、不断壮大,党领导的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人民队伍也在不断凝聚愈加庞大的时代力量,中国在各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一切归根到底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旗帜引领作用,以战略眼光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与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将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放在党的最高意志和国家行为的总体指导地位予以强调。但是当前,无论从国内视域还是国际视野中,都能十分明显地感受到来自国内外各种非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或现或隐的寻衅。习近平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这一科学论断源于中国历史经验与世界现实趋势,成为今后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根本指南。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根”厚植于中国的“土壤”,浸润在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形成更具时代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全面贯彻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面对新国情与新境遇所做出的历史的起承转合,也是不断夯实我党治国理政思想之基的时代体现。

1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理论旨归

中国与世界在交流中有交融,同时又有不可调和的历史分歧,尤其以文化领域为主,在各国相异的制度框架下所形成的意识形态都带有各自的文化烙印,中国对待这种差异往往采取“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倡导的意识形态的普世化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主导地位构成了隐匿性搦战。因此,新时期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三权”,不仅是顺世界发展之趋势,更是应中国稳定之内需。

1.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牢固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本然规定

所谓意识形态领导权是指在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通过说服、号召和导引等非强制性手段,向广大民众宣传其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取向,使得广大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地产生价值认同,以此占据思想统领的新高地。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思想都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思想。”[2]420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与剥削社会的意识形态有着原则与立场上的区别,因为前者从根本上代表着最广泛的社会成员的共同需求,是社会中最大多数人的实际需要的客观反映,带有明显的真实性和普遍性。马克思主义这一以人的解放与自由为归宿的学说承载着人类社会最崇高的价值原则,也体现了在唯物史观的正确指引下作为意识形态主体的人民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起的决定作用。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将马克思主义学以致用,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才使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国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取得了世界范围内罕见的历史性成就,从根本上顺应了民意,巩固了民心。

文化领域作为统治阶级的发声之地,总是要在特定时期站在舆论浪头,以某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润物无声的目的,从而成为政权顺利更迭的先锋。从这一点来说,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与政权的巩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同源一体性。今天的中国已经走过了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的积淀期,迎来了展露锋芒、充当领头雁的发展期,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影响中国共产党稳定执政地位的声响仍然余音还在,影响中国人民劲往一处使的干扰势力还在虎视眈眈,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面临国际国内的双重困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一元化社会主义国家遭受到了西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挑战,中国在不断走向世界舞台的道路上遭到各种各样的敌对遏制。因此,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意识形态思想的根本遵循,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主导意识形态,既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鲜明旗帜,又是支撑共产党人开拓进取的信念和灵魂,更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理论坚守。

1.2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的应有之义

意识形态管理权是指一定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管理层运用特定方式在对被管理者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管理活动中所拥有和行使的职权。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管理权是指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社会的稳定运行与人民的和乐安居,通过各种途径规范和管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稳固地位,通过打击国内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廓清影响社会主义思想大统一的认知迷障,强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掌控力,从而保障意识形态方向正确、运行稳定。一方面,我们社会总体运行健康的内在原因在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常态化与稳定化,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个看家本领并对其产生强烈认同。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发轫和形成于论战与斗争中,从本质上就体现了它是以革命的姿态为广大劳苦群众谋利益、旨在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义,是从实践出发真正重视人的本质价值的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生命力所在。另一方面,“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2]11。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与改革开放大门的不断打开,“西化”“分化”思想不断入侵,国内社会生态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结构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来自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输入的影响,尤其是在思想领域内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极端享受主义与消费主义的错误认知,与其说这是对价值追求的多元化选择,不如说我们正在接受并遭受这种极端思想的腐蚀。如果未能及时地加以抵制和防御,不仅会在社会范围内造成人们思想上的物化与异化加剧,从而使人们丧失理想信仰,更会淡化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地位及其正确的价值导向功能。因此,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刻不容缓,必须强化打击“非马”与“反马”以及各种错误思潮的手段,同时不断完善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体系,这既是适应时代发展之需要、保证中国社会健康平稳运行的关键,也是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的根本良方。

1.3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规范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主体基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与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3]之所以将领导权和话语权相提并论,就是为了说明话语不仅是思想表达的一种方式,更是作为权力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与领导权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是指意识形态的行为主客体与介体处于一定时期形成的在话语说服力、话语导向力、话语控制力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话语体系、广泛的话语认同和精研的话语架构,从而对某一阶段的社会发展具有潜在影响力。当前,中国社会所倡导的充满中国特点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使其所倡导的理论旨趣、价值导向、实践方式得到人民的广泛接受与认同,从而为一定时期的人们提供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相互交融,文化领域也在更深的层次上得到扩展,借此,西方反马克思主义国家凭借其发达的国际地位以及军事经济科学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各种途经不断对我国意识形态进行渗透,试图冲击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消解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从宏观方面来看就是构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立足中国实际并且面向世界走向国际的强大话语权力;从微观上说就是变革人们对思想的表达和对权威的掌控,从而使人们的话语方式紧跟甚至引领时代发展的步伐。法国思想家福柯曾说过:“话语即权力”,话语的有效性实际上代表着主体的影响力,话语的表达与显现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权力的体现。因此,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主导功能,形成汇聚中国智慧与中国特色的话语机制,就是从源头上奠定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基调,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中国化发展过程中的大跃迁。

2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现实意义

从唯物史观视域来看,意识形态以其独特的反作用充当着社会存在的“源头活水”,导引着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也是衡量社会稳定发展的核心指标。通过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意义进行深入阐释,不断加深对意识形态发展规律的总认识,不仅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学理渊源,也是新时期深入透视我国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视域。

2.1 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和增强党的执政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大众的主义,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立足实践、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上的真理体系,是一种以共产主义为最高奋斗目标的价值体系,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精神追求与实践旨趣。在这一信念的支撑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跋山涉水,走到了充满希望的今天。回望历史,我党也正是在深刻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运动的独特形势而诞生的。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政党,时至今日,其之所以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归根结底在于党始终重视思想建设和宣传工作,始终坚持和重视思想建党与理论建党,这是我党一直以来所保持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我党在过去的各种境遇里不断克服挑战、迎难而上的重要武器。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充满复杂性与多变性,一些敌对势力利用舆论媒介公开传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故意歪曲抹黑,使社会成员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如果不对这些思想毒瘤加强防范,可能随时会侵蚀党的肌体,从而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造成极大损失。历史和现实证明,要维护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就必须从根本上下功夫,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而更好地防御这一问题的关键与实质则在广大党员身上,因为内因是根本,加强党内建设,既要强化中国共产党自身的领导能力,更要不断提升党的执政水平、强化各项意识,同时在全党深入贯彻理想信念教育,用科学的理论夯实全体党员的思想之基。只有这样,共产党员才能从思想上坚守底线,中国共产党这一先进集体才能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

2.2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

社会意识形态作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其创新和发展始终伴随和引导着经济建设的进程,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地位,是顺利建成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有利保证,同时也是促使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有力杠杆。

一方面,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供给思维养分。“实事求是”体现了 “行”与“思”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获得理论自觉、实现实践转向和永葆旺盛生命力的精髓所在,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一路高歌迈进、疾而不乱的理论法宝。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折期,发展中所遇到的“两不”问题成为突破经济瓶颈的重要档口,建设具有宏观战略意义和微观经济价值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在发展中产生的若干缺陷、弥合“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调节弊端和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与战略目标。尽管目前我国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我们对于经济建设的思考却不能一叶障目、停滞不前,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不断破除旧体制、旧机制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的发展与转向。另一方面,创新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助于促进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实践转向。创新体现的是观念与现实在“破旧”上所能达到的可能性空间,巩固则体现了对这种可能性空间的维持效力。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理念指导,在直观上囿于上层建筑领域,并且伴随经济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体制内新问题,而这些新问题的解决却没有适用的新方法,陈旧的观念、体制束缚和制约着经济发展的新方向,经济建设亟待正确的理论导引,因此,要保持马克思主义长久不衰的原动力,彰显马克思主义强大的肌体生命力,必须对其不断进行“破”与“立”的创新转化,而这种理念层面的转化会直接地反作用于现实,对当前我国经济体系建设具有良好的启发价值。

2.3 有利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是一个时代的呼唤,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实属文化范畴之列,因此,要形成强大的文化魅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就离不开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建设。在我国,就是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建设,这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包括我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存亡。正如美国传播学者布里德所指出的:“意识形态的混乱势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崩溃。”[4]175意识形态与文化发展除却互含关系外,还体现为意识形态的单一指向性,即意识形态虽然是形成于文化的母体中,但对于文化的“单向度”作用却十分明显,意识形态往往充当文化的“火车头”作用,因此要看到作为“火车头”的意识形态在行驶方向上的极端重要性。文化自信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自信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自信。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华民族文化信仰的力量重获发展的土壤,中华民族曾被埋藏的文化宝藏得到挖掘,形成了空前强大的民族底气与厚重的国家力量,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武器。我国目前倡导的文化领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不是毫无边界和没有章法的,而是始终坚守一条主线与一个基本点,这个主线和基本点就是文化的理论硬核——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继承,也表明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这一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即打造以马克思主义为内核的思想武器,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感与历史感,融入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目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格局。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巩固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从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创新与创造的内生动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缤彩纷呈与人民精神世界的满足富有。

2.4 有利于进一步凝聚和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意识形态作为观念是上层建筑的核心,要实现其自身应有的价值传导功能,必须通过特定途径与手段使人们产生共同的思想倾向,这种共同倾向决定了人们对一定社会共同体所形成的自觉的拥护行为。习近平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5]41,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承担着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历史重任,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作为实践追求,其思想本身所承载的世界意识就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党的十八大提出从严治党,加强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其中紧要的就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这是共产党稳定执政的根本保证。而之所以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是因为伴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负产品”——西方意识形态的隐形渗入,其中尤其以承载西方核心价值理念的影视作品为主要价值输入渠道,还包括各种文娱方式的供不应求,在很大程度上都对人们的思想认知造成了负面冲击。总之,各种形色的社会思潮从多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地位提出了挑战,受此影响下的社会成员也产生了极端化与复杂化的思想倾向与心理状态,从根本上动摇了民心向党的正确取向。如果说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是为抵挡西方文化侵蚀所作出的主动战略思考,那么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地位则是应对这种诘难的治本之策,并且只有依托这个根本,坚持用马克思唯物论立场、唯物辩证法方法论指导分析问题,才能使人们在思想上达到统一,进而实现社会意识形态的大稳定。[6]15在这一过程中应始终把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放在首位,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将更有利于在全社会凝心聚力,从而使政府和人民在双向互动中实现善治的社会目标,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3 新时代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新时代不仅标志着新进程,也标志着新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追求是走向共产主义,这一最终走向要求我们必须在思想中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1 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关键环节

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实现治国、治党与社会良性发展是作为一个时代课题而存在的,这个课题本身的实现与完成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伟大工程。综合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状况,习近平于2014年在江苏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党和国家面对新的时代条件主动作出的战略规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南。因此,从根本上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理论性、长远性、现实性等理论特质。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重要体现,其理论导向成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重要引线。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是最早提出的,计划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单意味着人民基本生活状况得到改善,还意味着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更大范围的外延,包括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转和人民参与政治的权利逐渐扩大以及在全社会形成更加友好的环保意识。此刻,正是走在从实现到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段征程上,就像百米赛跑最后冲刺,需要集聚全民之力举国攻坚克难,相信到建成之时,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的生活水平将得到总体改善。其次,全面深化改革的着眼点是突破社会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涉及社会各项制度的改革。时代常常孕育新问题,问题常常出现于时代的召唤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各个阶段会出现各方面问题,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方能促使社会发展充满活力与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旨在通过破除阻碍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制度活力,从根本上打破顽固的利益藩篱,正本清源,从而实现制度的正功能。再次,全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社会主义坚持依法治国,将公平正义贯穿法治的全过程,但社会主义法治并不是冰冷冷的蓝本,而是既有法律的规定又有道德的考量,因此,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框架。最后,“打铁还需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一直在路上,加强和完善党的自身队伍建设,务必不断提高党的自我调节与更新发展的能力,实现过程治党与结果治党并举,提高入党门槛,保持党的纯洁性,真正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进而对全社会起到正确的导向功能。

3.2 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内容

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思想阵地,是党和国家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不仅是关乎上层建筑稳定的关键,更是事关社会整体运行方向的重要枢纽。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既是国家发力的治理过程,更是需要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建设过程,否则就无法转化为社会民众的广泛共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方面需要国家强大的物质基础、军事实力等,也就是所谓的“硬实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强大的精神与文化自信,即“软实力”。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展现的是“硬实力”的“筋骨”,那么连接这些筋骨之间、使其成为完整身躯的就是“软实力”的“血肉”,即浓缩为当代中国价值导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考量国内外时代大状况、统筹社会思想环境所做出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道德规范:以“富强”为代表的国家层面既有力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体现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又表达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富足的物质生活的不懈追求,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目标所在;以“自由”为代表的社会层面不仅凸显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人类所构筑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维度,更加表达了在共产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与向往,承载着对人性的极大包容与理解,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目标中;以“爱国”为代表的个人层面是从伦理角度对社会个体所提出的道德要求,爱国主义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集合体,深沉的爱国情感一定是来自于人民对国家的政治制度、自然疆域及历史文化的高度认同上,并且以此为行动的情感激励,注重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有机融合。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社会提供了情感凝聚的价值准则,而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是其科学内核,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所代表的共同价值取向凝聚全世界为幸福而努力的人们。因而,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每个环节与过程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意识形态各种形式的建设,通过加大宣传与普及不断增强人民的创造力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这是一个民族立足世界、永续发展的魂魄,同时也是为当代精神信仰注入新鲜活力的根基所在。

3.3 将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点方向

列宁的灌输理论曾认为“必须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7]285,这是他基于俄国工人阶级当时的历史状况,包括工人的受教育程度等提出的理论体系。列宁十分重视对广大工人阶级进行理论教育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并且要求教育方法必须结合教育对象,统筹运用恰当的、符合工人阶级特点的、易于工人阶级理解和掌握的形式与方法进行教育。习近平也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5]4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三位一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与逻辑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须要深切关照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实际,同时要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形成展现民族图景、融汇民族感情、体现民族风情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形式,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基本的要义;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并非是一个静止的、封闭的理论体系,恰恰相反,开放性是其生命力所在。立足于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其根本就在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价值意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至今,产生了一系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时代化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须要有放眼世界的大气、直面现实的勇气、解决时代难题的意气、创新时代主题的锐气;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国情相结合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的带有民族风味、融合民族语言、易于人民接受的价值输入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要求它的发展与演化要呈现出普遍性特征,即马克思主义能以本土化的传播方式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继而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在思想上自觉化、行为上自为化。

习近平强调,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而马克思主义也始终是作为动态的理论体系而存在,固步自封、止步不前从来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坚守。充满变革精神、展现实践使命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马克思主义只有熔铸于时代的血液中,洞察时代、探析时代、指引时代、回答并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才能映射时代的光辉,马克思主义也只有深深地熔铸于人民,才能召唤出人民的磅礴之力。因此,要强化人民思维、倡导人民情怀、坚持人民底线,在实际运用中,创造人民大众便于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词汇,将马克思主义的抽象内容通过各种形式具体化,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内容上的真理性、形式上的灵活性以及现实中的可操作性。

3.4 将坚持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中的领导地位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发展的坚定方针

今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进入新阶段,同时也开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互联网界域下的世界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中国与世界的命运愈加熔铸在一起,中华文化也越来越与世界文化碰撞出更加绚丽的火花,中国与世界都将迎来更加可期的未来。另一方面,在这种相互激荡中,不可避免地会涌现出各种矛盾与摩擦,其中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尤为激烈,因为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百年兴旺大计的关键一隅。因此,面对新的冲击,必须坚持最本质,最彻底的制约、规范和引导——这就是坚定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始终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首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必须强化党内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历史和现实证明,无论何时,党内意识形态的统一至关重要,必须从根本上本立道生,严格把控党内思想动机;其次,加强党对社会主流媒体的管控和引导,从意识形态的宣传源头上进行管理,这样不仅能更好地体现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而且能更好地给予主流意识形态以政治保障,从而使得全社会的思想在舆论宣传下做到真正统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5]61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领导者,党的绝对领导是开展各项工作的总开关。当前,意识形态斗争所具有的隐蔽性、多层次性、工具化等特性使得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随时面临各种风险挑战,只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三权”的这个总开关、总按钮,才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冷静应对各种挑战,做好意识形态的硬工作。实践表明,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更加蓬勃发展,映照社会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才会更加稳固,进而以其独特的凝聚力更加吸引人心。今天,中国正处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攻关口,中国共产党当好领头雁、做好指挥枪,继续坚持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中的领导地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障。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领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别在必败的领域里竞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