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效性研究
——以新媒体时代为背景

2019-02-21 03:53张丹凤
昭通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三进思政思想

张丹凤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8)

新媒体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其主要通过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渠道将有关信息发送、呈现到受众的电视、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中,从而实现信息的承载、交互与传播的媒体形态。主要表现为数字电视、数字书籍杂志、博客、微博、网络论坛、社交软件、聊天工具、网络课程、互动平台等等各种媒体形态。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主要功能是为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渠道。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特点是广泛、快速、便捷,兼具丰富性、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

新媒体正快速成为新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体形式,全面影响人们的信息接收、消化及传播方式。运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抵挡的潮流和趋势。新时代思政工作者应该主动适应潮流,积极认识、了解和掌握、运用新媒体,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思想教育、舆论导向、价值塑造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占领新媒体信息传播主阵地。高校应努力让新媒体服务于党的宣传教育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充分发挥其在传播新思想新精神新政策,传递优秀文化、价值观念、精神信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运用新媒体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由此可见,思政工作者积极主动运用新媒体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的迫切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新技术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成长于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环境中,年龄结构和知识背景使其成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群体之一。以95后为主体的大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方式超前,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新媒体正凭借其方便快捷、开放交互等新特点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全面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面对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思政工作者应牢牢掌握主动权,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采用大学生们广泛关注的喜闻乐见的信息接收渠道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参与性、创新性和实效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下简称“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新思想”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下简称“三进”)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任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新思想”,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需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需要结合时代特征,新旧融合,自觉主动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提升“新思想”“三进”工作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新媒体克服了时空的限制,构建了网络化、现代化的开放、交互、平等的教育平台和教育氛围,能够极大地唤起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使得大学生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增强“新思想”“三进”工作的效果。

二、在课堂主渠道中运用新媒体提升“新思想” “三进”工作的实效性

(一)运用新媒体拉近师生距离,增强“新思想”“三进”工作的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要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工作,也需要切实了解大学生的实际和需求,改变传统思政教育主要依靠单向灌输的模式,在开展“三进”工作过程中借助新媒体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求。大学生常常通过新媒体接受和发布信息,用各种社交软件、聊天工具、论坛等表达自己的主张和诉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认识新媒体的强大功能,学会运用新媒体拉近师生距离,如通过微博、朋友圈、QQ空间等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况,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分享学生的快乐与烦恼,了解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参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人格的发展,将“新思想”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新媒体为新时代的思政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交流提供了更为自由和宽松的环境。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树立运用新媒体技术来开展“新思想”“三进”工作的观念,将自己塑造为引导者、对话者、交流者的角色。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在师生间建立平等的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新思想”的“三进”工作,真正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转化为大学生的信仰体系和价值体系。

(二)运用新媒体丰富课堂教学,提升“新思想”“三进”工作的针对性

随着新媒体的全面普及,其运用的便捷性,形式的多样性,信息的交互性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运用新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基本趋势。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必须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和价值宣传等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它在推动全员参与和互动方面的强大功能,积极探索实现课堂教学内容和新媒体的有效融合的途径。

目前广大思政课教师普遍运用的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如云班课、蓝墨云、雨课堂、课堂派等等,都能够让思政课教师较为轻松地进行“多屏互动”,实现课堂教学资源管理、课堂教学过程控制、学习效果评价、课后教学分析研究等四个方面的功能。通过运用这些网络平台来推进“新思想”进学生头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全员参与和思考,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引导和管理,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和考评,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具体说来,课前教师可以把与上课内容有关的的一些资料和课件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学生观看和下载,布置各项任务。例如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问题时,可以上传一些相关视频如央视“数字五年”、“厉害了我的国”等等供学生观看后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感想。课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课堂对话、讨论、互动、提问、抢答等环节,如讲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移”时,可以在网络平台开启互动环节,发布互动话题“你觉得我国在哪个方面的进步是巨大的?”,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在交通、住房、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迁,通过交流讨论水到渠成地得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的结论。课后教师可以解答学生线上提问和疑惑,纠正学生错误认识,还可以通过大数据统计查看学生上课活跃程度、表现情况,分析学生作业考评成绩,对学生进行客观科学的过程性评价,为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强烈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有启发性、针对性和互动性,从而全面有效地推进“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达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新媒体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新思想”“三进”工作的创新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育主要是由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对象进行单向的灌输为主,主要采取的是思政理论课堂讲授、党课团课、班会段会,论坛讲座的方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思政教育中属于权威中心,学生作为受教育者被动接受教育。这些方式存在组织形式比较单一,授课内容比较空洞枯燥、教条气息较为浓厚等问题,较难引起学生兴趣,因而吸引力不强,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学生的获得感较差。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全面进入大学生的生活,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加快了其获取信息的速度。由于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多样化,交互性强等特点,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主动通过新媒体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面临现实的挑战,运用新媒体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对传统思政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刻不容缓。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推进“新思想”的“三进”工作过程中需要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积极把握新媒体的特征,不断学习掌握运用多媒体,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使之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实现“新思想”的“三进”工作与新媒体新技术有效深度融合之道,从而实现“三进”效果的最大化。

三、在网络主战场中运用新媒体提升“新思想” “三进”工作的实效性

(一) 运用新媒体构筑新平台,拓宽大学生自主学习“新思想”的新渠道

要做好“新思想”的“三进”工作,除了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外,还需要运用新媒体为“新思想”的“三进”工作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渠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大学生除了课堂之外还有大量的碎片化的课外时间用于自我教育和提高,新媒体的出现为实现把“新思想”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覆盖到课堂之外的地方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和便利性,开辟了学习“新思想”的新领域和新阵地。“新思想”的学习、宣传和贯彻不再单一的依靠教师的课堂讲授,大学生们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随时灵活充分地利用新媒体提供的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开始被许多老师所运用。当下比较流行的MOOC(慕课)教学、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等在线课程的运用就是在这个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当前,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慕课(包括其他形式的在线课程)建设,很多名校名师也参与到慕课的建设中,如目前较受师生欢迎的思政课慕课建设较好的自主在线学习平台主要有清华大学打造的“学堂在线”中文慕课平台、“中国大学MOOC”、“武汉大学慕课”、“南开大学慕课”等,根据笔者的调查这些在线学习平台都建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门主干课程的慕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慕课。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在十九大召开之后很快就上新了两门最新课程《党的十九大精神概论》( 清华大学冯务中主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清华大学胡鞍钢主讲)。

(二)运用新媒体打造网络空间,建设大学生学习“新思想”的新阵地

作为新媒体的重要表现形式,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发掘,成为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做好“新思想”的“三进”工作同样需要全面加强对网络的监督、引导、管理和建设,将互联网打造成为学习“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一是主动利用官方媒体和主题网站开展“新思想”的“三进”工作。为了推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高校师生学习贯彻“新思想”,近期中宣部会同教育部编写制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课件已经在人民网、新华网、求是网及教育部网站发布,高校师生可以通过以上平台进行免费下载观看和学习。引导大学生关注关注“人民网”微信公众号栏目的“习近平系列讲话数据库”,通过输入关键词或者讲话时间可以查找相关内容。公众号“共产党员”的“手机党校学习班”、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打造的专题理论学习网站“宣讲家网”均有“新思想”的专题学习栏目。这些由中央或各部门的官媒、党媒打造的互联网学习平台融权威性、思想性、丰富性、互动性、知识性于一体,是高校“新思想”“三进”工作的重要帮手。

二是打造具有校园品牌特色的主题教育网站和学习平台宣传贯彻“新思想”。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主动掌握校园网络话语权,做好正面宣传,加强正面引导。弘扬主旋律。例如通过在校园网建设学习“新思想”的专栏,在校园官方微博、BBS论坛等网络互动平台定期推送“新思想”等等,充分利用高校教育教学“易班”来组织学习宣传“新思想”,还可以建设专门的学习“新思想”公众号,增强大学生学习“新思想”的效果。通过打造校园特色的网络空间,实现“新思想”的学习实现课上课下相结合,从“平面”走向“立体”,以上营造浓厚的学习贯彻“新思想”的氛围,让“新思想”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四、在校园主阵地中融入新媒体技术提升“新思想”“三进”工作的实效性

提升“新思想”“三进”工作的实效性,除了在课堂主渠道和网络主战场中运用新媒体之外,还需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有效地融入新媒体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使“新思想”真正“入脑”、“入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相比课堂教育更加轻松活泼,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开展“新思想”“三进”工作的重要抓手。大学校园文化活动要满足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需求,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趋势和潮流。大学生们喜欢追新猎奇,新媒体的出现为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深化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造性,增强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新媒体提供的网络技术和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主题文化活动。当前许多高校在这个方面也进行了很多的探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运用网络竞赛、网络直播、在线考试、微视频制作等新媒体技术,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活动中来,扩大校园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还可以通过网络抢票、投票、点赞、弹幕、送祝福等等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提升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认同感。此外,可以利用新媒体的VR技术对学生开展“新思想”“三进”工作的实践、实训活动,让大学生置身于虚拟的“真实”场景和情境中,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与此同时,在老师的引导和管理下,学生干部组织或社团也可以运用新媒体搭建属于自己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空间,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在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重视新媒体,掌握新媒体技术,突破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与时俱进地运用新媒体来开展“新思想”的“三进”工作,才能切实提高“新思想”“三进”工作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三进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棋乐
藏垢纳污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