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昆明市东川区红土地景区为例

2019-02-21 17:23孙泽笑朱克西
乡村科技 2019年14期
关键词:红土地旅游业景区

孙泽笑 朱克西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01)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红土地景区是以层次感鲜明、规模较大、较为典型的红土地景观为主的人文自然景观,依靠红土地景区特有的地貌特征、田园风情来吸引游客,并以此带动周围乡村发展以休闲、观光、度假以及摄影为主的旅游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川地区的矿产资源枯竭现象加剧,产业转型势在必行。依托红土地景区优良的自然禀赋,通过对红土地景区的生态、自然以及人文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带来可观的“纯经济剩余”,带动乡村旅游业飞速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结构转型。然而,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背后,乡村旅游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水土流失以及民俗凋敝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红土地景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1]。因此,要探索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使乡村旅游在为农民增产增收中兼顾社会和生态效益,使青山绿水造福后代,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文明、富裕、美丽的新农村。

1 昆明市东川区红土地景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土壤中的铁慢慢沉积,形成了集中、典型且极具特色的红土地。村民们耕作的作物点缀在红土地上如水彩画般美丽,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度假、观光、摄影。可见,红土地景区的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依托壮观的红土地景观,周围的村民通过发展农家乐、度假村、饭庄、酒店以及摄影台等来满足游客观光和休闲的需求,并通过餐饮业向游客展现土鸡、有机蔬菜以及菌子等特色农产品,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然而,受限于落后的交通设施,分散的村落分布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分散、不规范的特点。红土地景区的乡村旅游大多以家庭为单位,规模较小,数量众多。分散化的经营模式难以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使当地乡村旅游业无法形成吸引游客的优势特色产业[2]。此外,由于缺乏系统的规范与指导,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模式不一,缺乏科学规划,从业人员的科学化经营意识淡薄,对市场导向不敏感,收益浮动较大,难以抵御经营风险。由于相关从业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较差,对旅游资料造成了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加之不合理地排放生活垃圾、不及时地清理当地的旅游垃圾,使红土地景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目前,红土地景区的人文特色环境优势还未得到有效开发,红土地景区周围的乡村作为彝族发源地,其特色民俗尚未充分展现给游客。

2 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现实意义和对昆明市东川区红土地景区的借鉴意义

在生态文明视角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要以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动态平衡为基础,在开发与维护中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因而,在经济发展中要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各种需要,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使后代人的生存发展受到损害。要追求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以生态持续为基础,经济持续为条件,社会持续为目的。

红土地景区以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自然景观为主,生态环境破坏后难以修复。然而,目前红土地景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不规范的经营方式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减少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阻碍了乡村旅游业的创新发展。因此,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要注重生态、经济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当地生态、社会以及经济的平衡发展为基础,从当地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出发,结合当地的经济和文化条件,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推动乡村旅游业生态化、集约化以及规范化发展。

3 生态文明视角下昆明市东川区红土地景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3.1 依托政府主导,系统规范管理,推动乡村旅游集约化经营

基于乡村旅游的分散化和不规范的发展,政府可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将乡村旅游作为当地形象的名片来打造,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推动当地乡村旅游业集聚型发展,完善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标准、法规,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科学化地进行监督、管理,并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科学规划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普及旅游管理知识,辅助其进行行业调查,提升其经营管理意识,推动当地乡村旅游业集约化经营。

3.2 发挥特色优势,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强化品牌建设

以落霞沟、七彩坡以及锦绣田园等景点为基础,可整合旅游资源,加大宣传力度,立足于独特、壮美的自然景观,突出优势的旅游资源,在规模和服务上进行创新,打造统一的特色品牌。此外,可结合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和民俗文化来推动产业融合,强化特色品牌建设。当地乡村的山地特色有机农业可与旅游业相结合,立足于壮美的风景和健康、美味的有机农产品,在周围乡村开发以有机农产品为特色的农家乐、饭庄等,发展以采摘为主的体验型旅游业以及以度假为主的居住养生型旅游业,在休闲观光、度假以及采摘时给游客带来独特的体验感[3]。红土地景区周围的乡村是彝族发源地,可展现彝族传统文化和当地乡村的特色民宿,使游客在体验美景美食之余学习传统的民俗文化,赋予当地乡村更多魅力。

3.3 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和相关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业质量

由于当地乡村分布较为分散且地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物流成本较高。旅游业的相关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限制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创新式发展。因而,要完善当地的交通、通信、水利及其旅游业的相关设施,推动农家旅舍、家庭KTV以及度假村等旅游设施的建设,促进服务业、餐饮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乡村旅游业的质量,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此外,交通设施的完善为游客减少了时间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使当地村民生活更加便利,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度假、观光,推动当地乡村的休闲旅游业飞速发展。

3.4 选用合理的规划模式,推动当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红土地景区的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当地的生态环境出现了诸如垃圾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许多景区的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转变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以开发和保护并存的发展方式取代原有的“开发—破坏—修复—开发”的循环型发展方式[3]。要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把握红土地景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客观分析当地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全方位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在自然景观的开发中,要注重优化产业结构,使旅游业与农业、工商业协调发展。在自然景观开发前,要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杜绝一切超出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行为,合理规划开发的方向,控制开发的强度,建立生态缓冲区,为当地的青山绿水提供更多的自我修复空间,突出红土地景观的独特性。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中,要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以不改变当地自然景观的特点为基础,展现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使其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的发展相统一。

3.5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大自然环境保护力度

在对红土地景区进行规划时,要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使制度建设与规划设计同步。要以生态文明为要求,健全红土地景区的标准法规、考核机制以及奖惩机制,科学监测红土地景区的生态环境情况,预测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完善土地开发、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污水排放以及环境保护等制度[4],从而在开发自然景观时为其生态环境提供制度保障。此外,要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要以当地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开发景区,明确游客的上限人数,严格控制进入景区的游客人数,完善相关的环境保护设施,设置警示牌提醒游客保护生态环境,并惩罚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对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地区设置隔离带,使其免受进一步的破坏。同时,要加大对游客的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强化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游客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

4 结语

要实现红土地景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为红土地景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些许对策,以期为红土地景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红土地旅游业景区
心中的红土地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风景独好的红土地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