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一特色:我国台湾地区基层社区治理转型的经验

2019-02-22 04:43
乡村科技 2019年30期
关键词:海沧区规划师厦门市

安 宁

(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1 研究背景

回顾30余年的现代化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分散走向整合、从试点经验走向政策移植的过程。以基层社区的治理转型为视角,结合国家政策的变迁过程,可以从基层治理的现实经验中寻找符合国际治理现代化要求的行动逻辑,作为治理转型的现实经验。

基层社区治理应在基本逻辑运作之下,保有特殊性和竞争力。在我国台湾地区的转型过程中,着力发展每个社区的独特优势,将社区的营造作为“情境化”的过程,在行动中着力提升公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是我国台湾地区社区治理转型中的普遍经验。在“强政府、弱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赋权于社会且防止权力回旋,如何有效避免社会管理行政化的现象出现,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在治理主体多元化的时代,如何将政府融入社会,从单向性治理走向开放性治理,提高治理能力也是重中之重。

2 研究内容及案例分析

本文通过查阅和梳理国内外的文献,结合3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社区营造理论和文化产业发展理论,以台湾苑里蔺编工艺发展轨迹及厦门市海沧区美丽乡村(小区)规划实践为例,从多个维度挖掘影响我国社区发展的因素,对不同的发展模式进行比较,最后提出了确立融入本地特色元素的文化品牌、完善并落实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积极主动地引导有效投资等推动我国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2.1 台湾案例:以苑里蔺编工艺发展轨迹为例

距今180多年前,平埔族妇女以透气性与吸水性极佳的野生蔺草编制草席坐垫是台湾蔺编的起源,之后尔后汉人也进行种植蔺草与编制草席的学习,并开发茶货打包袋、手套、坐垫以及编花草席等创新制品。1895—1945年,苑里地区所制作的蔺草帽席制品由于质之精良与量之膨大,全数销往日本,并占台湾地区特产出口的第三位,仅次于糖和米。1945—1949年,蔺编呈现繁荣发展盛况,在此期间市场拓展至我国的大城市。随后蔺编产业开始走下坡路,特别是20世纪塑料原料的大量使用与化工业的异军突起,使得蔺编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窘境,加速其走向衰退。

快速没落的蔺编产业在文建会着手推动社区总体营造计划(1994年起)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2003年起)两大政策的推动下重新焕发了生机,在治理者及当地居民的关注下,开发了工作坊,以山脚社区的编蔺坊为核心,进行地方特色产品的推广。走向凋零的蔺编产业再次回到昔日辉煌的舞台。

苑里产业发展成功的主要因素如下,一是传统工艺品在生活中的活化、继承与发展。不得不说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确实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源,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崇尚贴近自然、手工的生活,蔺编符合人们的需求。二是从自文化的再发现延伸至主体性、独特性的再确立,文化的落地成为社区营造能否可持续发展的衡量依据。蔺编产业是因为塑料原料的大量使用和化工业的发展而走向没落的,同时,也正是因为大量重复性的生产,导致人们重新追逐野生蔺草的凉席、坐垫、草鞋等家居实物。文建会大力推动了蔺编产业的发展,同时将该社区打造成一个旅游景点,完善产业的发展。因此,文化的再发现、再创造也是社区营造成功的因素之一[1]。

2.2 大陆案例:以厦门市海沧区美丽乡村(社区)规划实践为例

我国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理念和其落地方法以及新农村规划多年实践的总结,共同为厦门市海沧区美丽乡村(社区)的规划实践提供了借鉴。厦门市海沧区社区营造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海沧区位于厦门市岛外,与厦门市隔海相望,在这个地理位置不占优势的区域进行美丽乡村的建设,确实是建设者面临的一大难题。而通过政府、社区、社区工作者的联合力量,积极探索新农村社区规划方法的创新,提出了“驻地工作深入沟通、挖掘村庄特色价值留住记忆、转换规划角色促进多方协商、引导公众参与实现共同缔造,开展规划师帮扶行动对规划进行动态维护”等村庄规划新思路,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典范。厦门市海沧区美丽乡村(社区)规划实践的关键点如下。

一是驻扎实地,深入摸底。虽然有很多成功的社区营造案例值得借鉴,但是成功的社区营造一定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结合当地特色。正如厦门市海沧区,依傍厦门这个美丽的城市,结合了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挖掘出丰富的旅游资源。在驻扎实地方面,海沧区特地请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与村民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在村庄与村民同食住,实地感受海沧区的优势、劣势,从而取长补短,选择最合适的社区营造道路。

二是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不同于以往,将改革的重心和压力放在规划师的身上,这次新农村建设鼓励村民、村干部与规划师共同进行。规划师不仅仅是提问者,而且是联结者、整合者、带领者,贴合村民的需求,真正打造出海沧区特色的美丽乡村。

三是开展乡村规划师挂钩帮扶行动。海沧区在厦门市岛外,在经济上处于稍微劣势的地位,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持,此时乡村规划师帮扶行动应运而生。乡村规划师能进行动态的规划更新与跟踪,从而获得长期的人力、财力投入。规划编制单位承诺会每月派出一位专业规划人士进行乡村的回访、企业调研,并且按时反馈意见。

3 研究比较

由外面引入的社区治理概念只有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社区发展的实践模式,才能摆脱西方体制惯性、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本文以我国台湾地区苗栗为研究对象,总结苗栗苑里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实践得到的有益启示,来将厦门市海沧区美丽乡村社区治理的概念本土化。社区发展案例成功的因素主要如下。

3.1 打造融入本地元素的产品与景观,以确立文化品牌特色

文化品牌是将社区文化推向世界的“名片”,而社区营造的关键之处在于结合本地特色,打造当地的品牌,这也是一乡一特色的内核元素。文化产业的发展应与时俱进,结合本地的优势与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同时,做好宣传推广工作,让更好的文化品牌孵化成更好的文化产业,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与产品迭代。

3.2 完善产业发展政策,积极引导投资动向

从宏观角度来说,产业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导向、政策的支持,目前我国的社区文化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此时更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适当介入。为促进社区文化发展,我国政府有责任打造一个优良的外部环境,孵化出更多的特色文化产业,落实“驻地工作深入沟通、挖掘村庄特色价值留住记忆、转换规划角色促进多方协商、引导公众参与实现共同缔造,开展规划师帮扶行动对规划进行动态维护”等村庄规划新思路[2]。针对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政府应出台鼓励和扶持政策,如投融资政策,引导境内外资金、社会和民间资金支持社区文化产业,为产业快速发展提供经济支撑。

4 结语

在当代治理浪潮中,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成为一种必然逻辑,这既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社区治理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协同推进社区治理改革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去寻找哪些关键要素可以实现社会资本的有效流转。首先,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使得现代化社区成为家庭与社会联结的重要桥梁;其次,人们更加愿意去维护自身权利,改善自身的生活质量。

在协同推进社区治理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应因地制宜地制订社区产业发展计划,将文化产业与地方的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相融合。

猜你喜欢
海沧区规划师厦门市
七彩屋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舫山第二小学
美国退休规划师受追捧
新时代厦门海沧区发展“湾区经济”战略研究
Why I'll never switch to Google Calendar 生活的“规划师”
组织祭扫活动 缅怀革命先烈
城市规划师告诉你,路权的定义
八闽排舞 因你而精彩
2015年厦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总表
老区情难忘——记厦门市老促会原会长张振福
“我的《小火炬》”优秀封面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