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资助育人实效性的探索与思考

2019-02-22 10:52张悦欢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资助群体育人

张悦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广州 510450)

一、加强高校资助育人实效性的意义与内涵

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 号),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明确要求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从高等学校办学的角度而言,资助工作是帮助学生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必要手段,是依法保障学生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从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而言,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关心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而言,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可以让学生们深深感到党、国家和学校的关怀,并养成自立自强,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在学习生活上无后顾之忧,有充足的信心挑战自我,回报社会。目前正是国家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2018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387.89 万人次,资助资金1150.30 亿元[1]。作为国家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高校资助育人功能,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于加强高校资助育人实效性的探索与思考

“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作为教育部党组制定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标志着高校资助工作进入了新阶段。这标志着高校资助工作体系与业务的完善成熟,在此前提下,高校资助工作也从单纯的经济资助与服务保障蜕变为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这一里程碑式的转变,日益凸显出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对于高校资助工作而言,实现“精准资助”即对资助对象的精准识别、管理和个性化资助,是加强高校资助育人实效性的重要前提。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存在重视共性问题,忽视个体差异,资助工作停留在物质资助下发的层面的情况,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资助工作,更无法实现资助育人功能。实际上,贫困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更应受到重视,主体地位更应受到尊重,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需求,注重精神资助,注重个人综合素质与社交能力、理想信念的全面提升,是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应有之义[2]。

(一)萌芽:帮助新生贫困群体悦纳自我与认识大学

每年九月,是高校新生入学的时间。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在七月高考录取工作结束后,学校会将国家、学校有关新生助学贷款政策等普及性文件随录取通知书一同寄出,使新生在入学前就感受到学校资助工作的支持,减轻入学焦虑。可以说,每一名步入大学校园的困难生,都是带着家庭的厚望来的。大学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既新鲜又带有一定的负担。因此,学校在对新生入学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时,应当把资助育人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建立困难生的心理状况数据库,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

新生贫困群体要融入大学生活,迎接新挑战,最基本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困难生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家长是没有高等教育背景的,甚至存在整个家族中只有一名大学生等情况,因此对于大学的认识部分还停留在以学业优先的模糊概念中,容易忽视学生进入成年后的个性化需求与综合能力培养,且上大学后父母与子女在物理因素上产生了较大距离,更需要有良好的沟通支撑。因此,学校资助管理中心应该连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就如何更好地处理学生与家庭的关系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与家庭进行沟通,化家庭压力为动力。第二,个人与同学的关系。大学的学生不再像中小学,基本来自同一城市,有着类似的文化风俗背景,而是天南地北,融合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个性特征。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贫困生群体在入学后,必须面对与宿舍同学的相处、与专业同学的相处等。因此,教给他们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知识,帮助他们开放心胸,正确看待个体间的差异,扬长避短,互相学习,非常必要。同辈间的互相协作与支持,团队间的共同启发与鼓励,会给予学生成长的力量。第三,自我成长。要保证新生困难群体能正确评价自己、悦纳自己,并在此基础上使自我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仅要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更要接受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在新入学阶段,要非常注意在保证资助工作“公平公正公开”的同时,保护好困难生群体的自尊心与隐私,同时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改进自己、完善自己,而不是妄自菲薄,失去信心。

(二)展叶:帮助中低年级学生贫困群体学会感恩与担当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要培养人才,既要育智,更要育人。育人的根本在于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学费减免、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政策落实物质帮助后,困难生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资助育人的工作恰恰刚刚开始。

第一,针对中低年级学生贫困群体,应当通过团体辅导、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感恩教育。目前,在困难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少部分感恩意识缺失的情况,认为政府的资助和教师、父母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懂得生活来之不易,对教师和父母缺乏必要的尊重和理解。部分困难生甚至存在精神懈怠,“等、要、靠”思想严重束缚了其自立自强的能力,只想等着无偿获得资助。把获得的资助当做“天降横财”,肆意挥霍;甚至有一些学生争当贫困生,争抢有限的资助名额,没有评上便怨天尤人。面对这些情况,开展感恩教育非常必要。资助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理应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格道德品质和人性教育回归的良好途径,更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渠道[3]。

第二,化“输血型资助”为“造血型资助”,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合理报酬。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学校为困难学生设立了三类勤工助学岗位,分别是创新创业类勤工助学岗位(校内)、传统型勤工助学岗位(校内)以及校外勤工助学岗位(校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创新创业类勤工助学岗位。学校将勤工助学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开创了造血型、实践型、创业型的高校勤工助学模式。学校建立效益类创业项目与公益类创业项目两项,建立勤工助学基金作为云山勤工实体的启动基金,无偿提供场地与技术指导。目前学校共建设勤工实体19 个,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宝贵的勤工助学岗位2000 多个,学生自主参加勤工助学,自立自强,助学成才。2018年,学校勤工助学岗位薪酬发放二万余人次,金额超过五百万。

第三,培育困难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近年来,国家和广东省已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作为制度的受益者,让高校困难生群体以志愿活动的形式参与到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活动中,不仅更加有利于学生自身对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的正确解读,同时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社会责任感。根据广东省教育厅有关通知文件,经学院申报,学生资助中心审核,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2018年暑假期间,一共有19 支队伍参加“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下乡行”活动,通过加大学生资助及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力度,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关注农村青少年成长。同时利用入户走访,发放问卷等调研方式,让困难学生走出“象牙塔”,了解到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巨大成效,更有幸福感、获得感、责任感。

(三)绽放:帮助毕业生贫困群体做好职业规划

困难生群体的特殊成长经历,生活经验影响他们不仅满足于眼前的物质满足,更着眼于实现自我蜕变甚至改变家庭命运的迫切愿望。要提高高校资助育人的实效性,就要使受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全面发展,在精神与物质上都得到满足。

对于毕业年级的困难学生,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一方面,家庭会期望将经济重担转移一部分到学生身上,期待学生“出人头地”;另一方面,学生对于步入社会就业本身就存在一个过渡的适应性问题,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甚至会有继续升学抑或出来就业之间的选择矛盾,是继续追求自己的学术理想抑或承担起家庭责任,会在一定程度使他们产生困惑。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资助管理部门更需要个性化地对学生群体进行分类辅导。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精神补钙。困难学生群体对就业选择的认识可能会存在过于狭隘的现象,求职标准以薪酬作为最重要方面,不能做到将自身实力契合所谋求岗位,或者忽视除了薪酬以外的其他重要因素如企业前景、人才培养与晋升模式等。实际上,工作环境与薪资待遇水平都是随着学生工作资历的提升、岗位贡献程度来决定的。因此,首先要转变的是学生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以积极上进、提升自我、服务社会为就业准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业的价值取向代表了学生个人的价值取向,一定要重视对困难学生的信仰教育,让他们保持对中国梦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鼓励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力量。二是加强就业学生群体的技能培养,通过简历的制作与修改、职场礼仪的培训、表达技巧的练习等方式,来提升学生求职素质,增强学生自信心。三是帮助学生在心理层面上做好规划,做好就业信息的跟踪与反馈[4]。

在困难学生大学生活中,虽然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育人目标有不同的侧重面,但归根结底都是达成立德树人总目标,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又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概率。因此不能孤立地看待各年级的资助育人目标,应该实现动态化管理,让每一位同学都能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成为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理想远大的人才。

三、加强高校资助育人实效性的举措与保障

第一,培养一批可敬、可靠、有为、专业的高校资助工作者。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施主体是高校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以及各基层单位负责资助工作的教师、辅导员。资助工作者对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把握程度、理解水平、实施程度,将深刻影响资助育人体系的实效性。因此,高校资助工作者时刻不能忘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理论水平,提升工作能力,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统一,为学生人生引领航向。

第二,建立一个科学、精准、动态、多元的高校资助数据库。资助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人,就要遵循个性化的动态管理方式,在资助程序上加入道德关爱与伦理考量。一方面,建立起困难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另一方面,对于资助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校表现、学习情况应该有动态的管理与数据更新。

第三,建设一支自强、自信、向上、互助的高校资助学生团队。目前,高校资助工作的学生团体成员大多是困难生本身,困难学生在社团生活上交往更容易使他们思想上互信、生活上互助、学业上互勉、情感上共鸣。一支优秀的学生资助团队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还可以树立典型,发挥榜样作用。

猜你喜欢
资助群体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