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捐成穷人的富豪

2019-02-22 02:35乔巴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田家炳邵逸夫富豪

乔巴

2018年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会官方网站发布了《田家炳先生讣告》,“百校之父”、香港商人田家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9岁。

这个曾经的超级富豪,没有留下巨额的财富,却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业学校和幼儿园,还有大约1800间乡间学校图书室。

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所有省级行政区,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与之对比的却是他生命最后20年清貧的生活:没有私家车,出行乘坐地铁,走路上下班;没有奢华的生活,一双鞋穿了10年,袜子破了再补,每个月开支只有3000元;不搞排场,80大寿时,不摆酒,不收礼,反而还捐出几百万元建教学楼;在内地只出席教育活动,给自己捐的楼剪彩,很少混富豪圈。

田家炳

田家炳常说:“每个人都做一点好事,最后就会变成一件大好事,这个社会就会变好。每个人做一点坏事,最后就会变成一件大坏事,这个社会就会变坏。”

他就是这样,把每一所学校、每一栋楼、每一间图书馆,都看作自己点滴积累的小事,等到他驾鹤西去之时,人们才发现,这些“小事”已经变成福泽万千人的大善事。

你可能从未听说过他的名字,就算是离开,他也走得悄无声息。

可是,也许你的孩子就在他捐建的大楼里学习,在以他命名的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

60岁以前的田家炳,是商界的一个传奇。

田家炳1919年生于广东大埔,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田家炳小时候衣食无忧,受过良好的教育。

可是不到16岁,父亲去世,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他瘦小的肩膀上,他不得不辍学。

田家炳18岁远赴越南谋生,干的是推销瓷土的营生,当时的越南还处在法国殖民统治下,华人地位卑下,他被黑社会恐吓过,也被殖民政府敲诈过。

可这些都没有中断他的梦想与事业。也许是他天生有着经商的头脑,也许是他执着不放弃的精神,他奇迹般地在两年内成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

可是,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田家炳受到战争的波及,失去了自己的产业,为了生存,他只好辗转来到印尼。

田家炳就是这样一个坚强而敏锐的人,他很快发现,印尼的特产——橡胶中蕴含了巨大的商机。

于是他在印尼创办树胶厂,后来又转型做塑料薄膜厂,事业很快就得到恢复。

可是,在他的心里,祖国始终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1958年,他毅然举家迁回香港。

在香港,田家炳先后创办了塑料厂和化工厂,与李嘉诚并肩成为全港人造革和化工行业的领军人物。20世纪70年代房地产兴起,田家炳又瞄准商机,成为地产大亨。

1980年,他已是香港著名的亿万富翁了。

可以说,人生的前60年,田家炳在不断做加法,钱就是他人生的中心。

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经济一片繁荣,无数富豪蠢蠢欲动,想要争夺香港乃至亚洲首富的宝座。

这时候李嘉诚、李兆基都在抓住机会扩张商业帝国,田家炳却选择不再汲汲于生意,反而一笔一笔地捐出财富。

1982年,他将4栋工业大厦变现10亿元创立“田家炳基金会”,以“回馈社会、贡献国家”为宗旨。1983年,第一所以“田家炳”命名的“保良局田家炳幼稚园”成立;1984年,第一所田家炳中学在广东省大埔县建成。

从最初的几百万元,到几千万元,几个亿元,这一捐,就是30年。

直到逝世,他已将资产的80%尽数捐出。

人生的后30年,他的名字与富豪无关,却与教育和慈善事业紧紧相连。

今天,提起田家炳的名字,内地教育界都不陌生。

可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包括他曾经的合作伙伴,只有电影大亨邵逸夫支持他的做法。田家炳和邵逸夫,从此成为教育慈善界光辉闪耀的双星。

邵逸夫专注于高等教育,为内地大学提供资金支持,而田家炳则更注重基础教育,把主要精力投入中小学领域。

田家炳认为:“基础教育是最基本的,如果搞不好,北大、清华这些好的高校也不可能有好的生源。”

在他看来,基础教育才是实现社会公正最有效的途径。可能是因为田家炳深耕于中小学事业,他的善行始终没有得到大众的关注。

面对这样的局面,田家炳很淡然,他说资助教育是他一生最自豪的事情,他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自己财富的增长。

这份心,邵逸夫明白,那些受益的孩子明白,就够了。

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田家炳的企业也受到了影响。

那时的香港富豪圈,人人自危,有的准备把资产转移到外国,有的大量裁撤员工。

只有田家炳,还在捐助内地西部地区的中学建设,甚至把自己住了38年价值过亿的别墅以5600万港币的低价卖掉,举家住在面积很小的公寓里,打开窗户就正对着自己远处的豪宅。

有人问他:“那么多钱,不心疼吗?”

田家炳回答道:“一栋栋教学大楼的兴建,万千学子的读书声,比我和家人住世上最好的房子都有意义。”

就是这股执着的精神,让田家炳千金散尽,终于换来内地“田家炳楼”的遍地开花。

2003年,田家炳贷款600万港币捐建香港理工大学;2005年,田家炳将他起家的24层田氏广场出售,获得资金近3亿港币,全数捐给内地的中学。这样的善举不胜枚举。

30年里,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拖着日益衰老的身体,走过东北密林间的乡村小学,踏足西北戈壁边缘的残破城镇,在炎炎烈日里安抚重庆的失聪儿童,在纷飞大雪里为四平“田家炳高级中学”送去温暖的慰藉。

人生的后30年,他给自己做减法,却给社会做加法。

田家炳曾经表示过,他做人但求无愧于心,只要对社会有益,任何名誉都不在意。于己,生活平淡,求实亦足矣;于教育事业,则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否则对不起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学校和教学楼。

当一个人将千万人的幸福看作自己的幸福,将自己的财富看作千万人的财富,那么他所从事的事业必然是纯粹而永恒的。

1993年9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决定将该台1965年12月20日发现的、国际编号第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这份殊荣就是对他数十年爱心与坚持的最好褒奖。

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永久而常新,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我们头顶的那颗“田家炳星”永远昭示着他一生的信念与善行。

〔本刊责任编辑 钱璐璐〕

〔原载《情感读本》

2018年第28期〕

猜你喜欢
田家炳邵逸夫富豪
因小失大
广州的千万富豪们
神奇的同学录
天上有颗行星叫“田家炳星”
慈善家田家炳奉献教育薪火相传
新晋富豪
“爱省钱”的超级富豪们
邵逸夫 长寿三大法宝
邵逸夫:多情人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