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急下话承气

2019-02-24 22:43陈笛笛朱振刚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20期
关键词:肾水少阴承气汤

陈笛笛 朱振刚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市 300000

《伤寒论》的精华在于其丰富而灵活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它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疾病进行立法处方。书中仲景使用下法指征严谨,而少阴篇的少阴三急下一直以来是众多医家争议所在,结合《伤寒来苏集》,对《伤寒论》中少阴三急下与阳明三急下学习颇有感受,总结余下。

1 辨证论治派的以方类证

1.1 编次注释、纲举目张 柯琴,字韵伯,号似峰,其治学态度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著有《伤寒论注》4卷、《伤寒论翼》2卷、《伤寒附翼》2卷,合称《伤寒来苏集》8卷。《伤寒论注·自序》[1]说:“尝谓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尘,日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作古书注疏;夫著书固难,而注疏更难。”他按全篇总纲,每经总纲,每篇标证,某经所重方证,某方证之变证等顺序,阐述仲圣辨证要领,条理分明。

1.2 大承气汤急下的注疏[1]三阳惟少阳无承气,三阴惟少阴有承气证。盖少阳为阳枢,阳稍虚,邪便入于阴,故不妄下以虚其阳。少阴为阴枢,阳有架邪。便伤其阴,故宜急下以存其阴。且少阳属木,邪在少阳。惟畏其克土,故无下证。少阴主水,邪在少阴,更畏有土制,故当急下。盖真阴不可虚,强阳不可纵也。

(255)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表虽不解,邪甚于里,急当救里,里和而表自解矣。(254)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前条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未可与承气,总为脉迟者言耳。若脉大而不恶寒。蒸蒸发热、汗多亡阳者,当急下以存津液,而勿以潮热为拘也。(253)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七日不愈,阳邪入阴矣。目不了了,目睛不和,何故也?身微热,是表证已罢,不烦躁,是里证未见,无表里证也。惟不大便为内实,斯必浊邪上升,阳气闭塞。下之,而浊阴出下窍,清阳走上窍矣。(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热淫于内,肾水枯捆,因转属阳明,胃火上炎,故口燥咽干。急下之,火归于坎,津液自升矣。此必有不大便证,若非本有宿食,何得二三日便当急下。(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今自利清水,疑其为寒矣。而利清水时,必心下痛,必口燥舌干,是土燥火炎,脾气不濡,胃气反厚,水去而谷不去,故纯青也。(3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六七日当解不解因转属阳明,是藏气实而不能入,还之于府也。急攻之,所谓已入于府者可下也。

2 少阴三急下的各家之言

2.1 真实假虚说——大实有羸状[2]阳明病腑实证是真,少阴病的症状是假。其“口燥咽干”易误为少阴虚火上炎,“自利清水”易误为少阴阳虚不能摄津,“腹胀”易误为火不暖土,中虚成痞。故放于少阴篇实为做鉴别诊断用,如陆渊雷、 沈尧封等赞同此观点。

2.2 中阴溜府说 中阴溜府说出自《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论》:“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容,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腑。”如上文的柯韵伯、钱惶等主张此观点。但是在各家对于“中阴溜腑”之说又各有差别。陈晓[3]认为“中阳溜经”和“中阴溜腑”包含了从体质、发病、传变到预防治疗较为广泛的医理,而且各方而医理又都有其内在的联系,总结有三个观点:表里传变:指还于与脏相表里的腑;三阴表证:周学海《读医随笔·读伤寒论杂记》/尤在泾《医学读书记·寒邪六经俱受不必定其太阳》;三阴病传阳明:程国彭《医学心悟·经腑论》/柯韵伯《伤寒论翼·风寒辨惑第四》《伤寒论翼·太阴病解第四》。古代许多医家如吴谦、张路玉、陈修园等认为此乃少阴津液亏虚或患者阳明素盛,少阴病邪火化,复传阳明,形成阳明腑实证。柯韵伯、钱天来、余无言等医家认为是少阴病邪由脏出腑,由阴转阳,提出患者体质素盛,阳气来复,少阴病邪由脏出腑,复转阳明,形成阳明腑实证,是疾病向好的方面转化的表现。如钱天来《伤寒溯源集》曰[4]:“少阴病而至六七日,邪入已深,然少阴每多自利,而反腹胀不大便者,此少阴之邪,复还阳明也”。而尤在泾曰:“然太阴转阳明,藏邪还腑,为欲愈也……惟少阴则肾邪入胃,而胃实复将消肾,故虽并用下法,而少阴之法,视太阴,厥阴为峻矣”。故而脏邪传腑病情并非均都是好的转化。

2.3 伏气角度说[5]张仲景已经在阳明病篇列述了三急下证,又重复在少阴病篇列述三急下证是有特殊用意的。联系少阴寒化证也会“自利不渴”的临床特点,阴虚热化心烦不眠的黄连阿胶汤证,有水气仍然兼阴虚的猪苓汤证,少阴阴虚咽痛的猪肤汤证,即以少阴三急下证,与以上诸证一起,显示少阴“阴气较少”的气化特点,提示少阴病的辨证沦治,不但要重视阳虚寒化,重视阳气外亡;重视阴虚热化,重视阴液枯竭。体现了《伤寒论》一贯的治疗学思想——存津液。

2.4 体质角度说 《灵枢·百病始生》对疾病的产生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入…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强调了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性。“少阴病”不仅代表和反映了疾病的性质, 同时它亦包含着病人的体质因素在内。任应秋先生指出“如用大承气汤,当然应有大承气汤的症状存在,不得仍称少阴,因此少阴仍应指体质而言”。《医宗金鉴》中提出“邪至少阴二三日,即口燥咽干者,必其人胃火素盛,肾水素亏,当以大承气汤,急泻胃火以救肾水。若复迁延时日,肾水告捷,其阴必亡,虽下无及矣”。王昀等[6]认为少阴三急下证实为少阴体质的病人所患的阳明系统疾病腑实证。张爱平等[7]认为此少阴急下非少阴之邪复传阳明所致,乃患者少阴素亏、阳明素实为基础,少阴肾经,水火之脏,邪伤其经,随人虚实,或从水化以为寒,或从火化以为热,系少阴化热之变证,即少阴化热兼阳明里实证。

2.5 病程角度说 伤寒病程是判定伤寒病证的重要依据,它对病情的发展、转归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提出的“七日节律论”[8]为依据,对少阴三急下进行阐释。邓亮等[9]认为平素阴虚火旺体质的患少阴病,当病程进行到“二三日”时有提前向阳明病热化的可能,若患者提前出现了“口燥”“咽干”等阳明火热伤津的表现,应及时运用性寒峻猛的大承气汤直折火热,以保存真阴。

2.6 温病说 梁华龙[10]认为少阴病的三急下证,并非兼有阳明腑实,既非少阴病转出阳明,更非阳明病转入少阴,而是少阴热化证中的实热证,是少阴心火亢盛,热盛伤津,热伤气滞,小肠泌别失职,所以见到口干咽燥、腹胀不大便以及下利清水色纯青,它是与伤寒、中风截然不同的温病。其“急下之”正是后世温病学家“温病下不厌早”理论的渊源,病机重在热,是热极而津伤,阳明三急下证是燥极而津枯,热是因,燥是果。虽同用大承气,少阴用之,意在釜底抽薪以泄热,所以“下不厌早”;阳明用之,旨在荡涤燥结,所以“下不厌迟”。二者热和燥的因果关系及侧重点不同,疾病的性质不同,疾病发展不同,不能因用承气汤,而以阳明腑实一概而论。近代医家胡希恕从热结旁流角度阐论本病,认为其非少阴病,而是瘟疫。

3 少阴急下区别阳明急下

3.1 形成 少阴三急下证有两种可能[11]。一是阳明病失治,热结内盛,耗伤真阴,可成少阴急下证;二是病家素体阴虚,邪热内传阳明,阴精更乏,亦极易成少阴急下证。因此少阴急下证的病理实质应该是真实真虚,肠腑燥实,真阴灼伤,腑气阻滞,土实水竭。少阴三急下证,当以阳明之实与少阴之虚并见,急下方可具有泄热救阴之意。对于少阴三急下证,各有侧重,临证当相互合参,不可孤立看待,而且可与阳明三急下证互勘,才能全面理解,把握病机,否则容易延误病机,当攻不攻,或妄投攻下,铸成大错。张璐说:“按少阴三急下证, 一属传经热邪亢极, 一属热邪传入胃腑, 一属温病发自少阴, 皆刻不容缓之证, 故当急救欲绝之肾水, 与阳明急下三条,同源异流。”但也有人认为就是一种阳明里实证, 只是所表现的症状, 类似少阴病, 即所谓“大实有羸状”的证候, 归咎于体质。故陆洲雷指出“少阴病用大承气汤急下者三条, 其病皆是阳明。”任应秋认为如用大承气汤, 当然应有大承气汤的症状存在, 不得仍称少阴,因此少阴仍应指体质而言。

3.2 对照 阳明三急下证,是从腑病而及于脏;少阴病三急下证,则是脏邪而及于腑。从腑者则言其邪;从脏者则言其正。从而提示医者,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既要看到邪气的一面,也要照顾人体的正气,应做到扶正与祛邪兼顾。三急下法,祛邪是手段,扶正是目的。于阳明用之,意在救胃津;于少阴用之,意在救肾水。然均须具备燥热内结之证,又须达到泄热以保肾阴的结果。所以张仲景在阳明、少阴分别设立急下三证,其用意至深。

秦皇士说:“仲景用急下有六条,阳明经三条,皆救津液,一曰汗多,津越于外;一曰潮热便结,津竭于内;一曰目睛不和,津竭于上。少阴经三条,皆救肾水,一日真水自竭;一曰木燥水枯;一曰土燥水干。”张振芳[12]认为六急下证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当求异同。同者,腑实与阴耗, 即所谓“土燥水竭”,异者在于前者是由土燥引起水竭,后者是由水竭而致土燥,来路不同而已,故治疗均应抓住时机, 切莫坐失良机,后者更应如此。古华勋[13]认为阳明三急下和少阴三急下从病机上来讲,两者都存在土燥和水亏,这是相同之处;其不同之处在于:阳明三急下是以土燥为主导,少阴三急下则以水亏为主导。

4 小结

我们认定一种概念,常常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非此即彼、非对即错,不容许有其他结果。但是事物往往是多面性的。因此思维方法不一,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有迥异,对于少阴三急下证的看法亦是如此。比如,在(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中的“自利清水,色纯青”就有很多注家观点不一致,有些医家认为是胃肠热迫津下注导致的热结旁流,有些医家却认为是肝胆火旺,下乘肾水,胆汁下注,青色属胆,心下也是胆经循行的部位,故而结合临床有自己的看法。在这个问题上,不论参何家之注,或者秉承何家之言,一定要结合临床正确看待这些观点。因为各家之言有些是以经注经,有些是来自于临床病例总结的观点,都各有局限和利弊。我们都应该在临床实践中多加积累。

综合病例学习,个人赞同以体质角度来言少阴三急下证,郝万山先生曾说,这六个急下证是同一疾病中的不同阶段。不管是病人是阴虚体质还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已经演变到“虚”的状态,我们都应该认识到阳明三急下和少阴三急下都是危重病,都应该提起注意。只是在临床认识和辨证论治的过程中,更需要结合的是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标本轻重缓急,《素问·标本病传论》:“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把握好“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等治则,才能更好地在以后的临床中结合理论深刻认识。

猜你喜欢
肾水少阴承气汤
论少阴“三急下”
The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Xuanbai Chengqi Decoction(宣白承气汤)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
虎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应用润肝汤治疗肝血燥的体会
增液承气汤临床研究进展
奥曲肽联合大承气汤治疗轻型急性胰腺炎50例
《伤寒论》少阴病预后探析
大承气汤配合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55例
从睡眠异常角度对少阴病“但欲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