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奈唑胺致白细胞减少1例

2019-02-26 09:40但菊开
医药导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降糖血常规白细胞

但菊开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药学部,武汉 430071)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75岁,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局部皮温高,在当地诊所输液(具体药物不详)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2018年2月28日转入我院,门诊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WBC)20.8×109·L-1,中性粒细胞84.8%,红细胞计数(RBC)为2.49×1012·L-1,血红蛋白(Hb)85 g·L-1,血糖14.92 mmol·L-1,白蛋白22.8 g·L-1,肌红蛋白174.79 ng·mL-1(提示肌肉受损),右侧大腿较左侧大8 cm,右侧小腿较左侧大11 cm,右侧小腿局部颜色变深;左眼失明,右眼仅有感光。双下肢静脉B超示:右侧小腿皮下软组织肿胀,肌层内混合回声区,考虑血肿可能性,双下肢动脉广泛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头颅CT提示:左侧基底节及右侧后脑多发腔间隙性梗塞,部分软化,脑白质缺血,脑萎缩。入院诊断为:右下肢软组织感染并脓肿形成,2型糖尿病,陈旧性脑梗死。给予抗感染、抗凝、降糖、改善循环等治疗。2018年2月28日,右下肢软组织感染部位穿刺取分泌物,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给予头孢他啶2 g,每天3次,静脉滴注,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71101)0.6 g,每天2次,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 mL,每天1次,静脉滴注改善循环,注射用低分子肝素钠2500 U,每天1次抗凝,胰岛素降糖,临时医嘱中间断性给予脂溶性维生素(Ⅱ)、人血白蛋白、电解质和全血等支持治疗。2018年3月1日上午10:00,随机血糖27.6 mmol·L-1,请内分泌科医生会诊,继续胰岛素泵入降糖(早、中、晚各6 U),密切观察。2018年3月2日,WBC为10.4×109·L-1。2018年3月3日,请骨科会诊,给予患者下肢穿刺抽脓液减压,控制血糖至正常水平后行切开引流术。2018年3月4日,分泌物培养病原学检查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青霉素耐药,对其余药物敏感,立即停用头孢他啶。2018年3月6日,WBC为6.9×109·L-1,患者大便隐血4+,考虑消化道出血,请消化内科会诊: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暂禁食,停用低分子肝素和丹参川芎嗪 ,加强抑酸、止血治疗,给予泮托拉唑钠80 mg 泵入,卡络磺钠80 mg 静脉滴注,醋酸奥曲肽0.1 mg静脉滴注1次。2018年3月8日,WBC为3.7×109·L-1。2018年3月11日,WBC为2.7×109·L-1,行右腿抽脓减压治疗。2018年3月13日局麻下行右小腿脓肿切除术。2018年3月14日,WBC为2.8×109·L-1。2018年3月15日,患者右下肢疼痛均较前缓解,无发热。2018年3月16日,WBC为2.3×109·L-1,患者白细胞持续降低,临床药师参与会诊后,考虑与使用利奈唑胺有关,予以停用,改成头孢哌酮/舒巴坦钠3 g,每天3次,静脉滴注抗感染。2018年3月18日,WBC为1.9×109·L-1。2018年3月20日患者WBC正常(4.6×109·L-1),2018年3月24日,患者右下肢肿胀明显好转,无发热,出院。2018年3月27日于内分泌科调降糖方案时,查血常规:WBC维持在4.6×109·L-1。

2 讨论

利奈唑胺是首个用于临床的恶唑烷酮类人工合成抗菌药物,2000年和2007年分别在美国和中国上市,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和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RSP)在内的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等有抗菌作用[1-2]。利奈唑胺组织渗透性好,治疗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的效果优于万古霉素[3],轻中度肝肾功能不良者无需调整剂量。不良反应主要有呕吐、腹泻、血小板减少及骨髓抑制等[3-4]。有研究显示利奈唑胺可能更适合糖尿病患者皮肤及软组织严重感染的抗菌治疗[5]。有关文献报道利奈唑胺导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主要是血小板(PLT)和血红蛋白(Hb)减少,多数可以恢复[6],年龄越大发生的可能性越大。笔者报道主要的不良反应是白细胞持续性降低,按照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关联性评价标准[7],患者白细胞降低与使用利奈唑胺的关系为可能。但患者有间断性输血治疗,可能干扰血常规中某些指标,尤其是PLT和Hb,因此不排除本例患者导致PLT和Hb降低的可能性。在用药监护方面,使用利奈唑胺时应密切监测患者血常规变化,除非严重感染事件,用药一般不要超过两周。有条件(尤其是高龄患者)可监测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使其稳态血药浓度维持在2~7 mg·L-1(或AUC为160~300 mg·h·L-1)[8]。有研究表明,利奈唑胺口服给药比静脉给药对血液系统的风险更小,且口服或静脉给药生物利用度均可达100%,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快转为口服,以减少对血液系统的影响[9]。在应用利奈唑胺时,临床药师应加强与临床科室的交流,促进其合理应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为患者带来更好的药学服务。

猜你喜欢
降糖血常规白细胞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白细胞
血常规解读
快乐降糖“穴”起来
大叶榄仁叶化学成分及其降糖活性
HPLC法同时测定降糖甲片中9种成分
降糖“益友”知多少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