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振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经验介绍

2019-02-26 03:35汪振宇
光明中医 2019年3期
关键词:口角面瘫面神经

张 彤 汪振宇

面瘫现已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近几年来其发病率明显增高,为了更有效的治疗,汪振宇老师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汪振宇,研究生导师,现任营口市中医院副院长兼神经内科主任,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近20余年,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调治神经内科疾病,对于治疗周围性面瘫有独到的见解。我有幸师从汪振宇老师,受益良多,现将汪老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多发的面部表情肌病变。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这里主要介绍的是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周围性面瘫通常为急性起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最为多见,男性略多[1]。绝大多数为一侧性,发病前可伴麻痹侧乳突区、耳内、耳后或下颌角疼痛。患者多在清晨洗脸时发现,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可见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蹩眉,眼裂不能闭合或者闭合不全,不能露齿、鼓腮吹气等一系列症状。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亦称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2]。西医的主要病因多为冷空气的刺激、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所致神经变性、神经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3]。早期以面神经的水肿、缺氧、缺血为主要原因,后期逐渐演变为脱髓鞘的改变[4]。西医主要的治疗原则是运用激素、营养神经等一系列药物,但综合病例来看疗效不佳[5]。

中医病因为卫阳不足,脉络空虚,邪气而侵袭头面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营卫不和,经脉失养而发病。面部是手足三阳经特别是阳明经聚集之处,经行表浅,易感于外邪,《诸病源候论》讲:“风邪入足阳明、手太阴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中医称“口僻”“口”“口眼斜”。

2 病案举隅

2.1病案1徐某,女,52岁,2017年9月25日。病人主诉:右侧额纹变浅、口角低垂17天。现病史:患者于17天前着凉后出现右侧额纹变浅、口角低垂,症状持续不缓解,就诊于某医院,经系统诊查后,诊断为“面神经麻痹”,并住院治疗,症状略好转后出院,出院时仍右侧额纹变浅、口角低垂,现为求中西医结合系统治疗故来就诊,遂由门诊以“面瘫病”之诊断收入我疗区。入院时症见:右侧额纹变浅、口角低垂,畏寒,纳寐可,二便调,舌胖大质暗,苔白,脉浮弦。病来无疱疹,无肢体活动不利,无失语,无耳后疼痛等。中医治疗:中药汤剂:以“以祛风散寒,温经通络”立法,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方药如下:川芎15 g,羌活15 g,细辛3 g,白芷15 g,白术20 g,僵蚕10 g,薄荷10 g,当归20 g,防风15 g,菊花15 g,茯苓30 g,陈皮30 g,炙甘草10 g,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15 g,败酱草10 g,金银花15 g,黄芩15 g,黄连10 g,玄参15 g,乌梢蛇15 g,地龙15 g,红花15 g,炒薏苡仁20 g,党参20 g。上方加水煎取300 ml,日1剂,分3次口服,共7剂。中医非药物治疗:针刺治疗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取穴:主穴:阳白四透(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颧髎,太阳透地仓;配穴:鱼腰、攒竹、丝竹空、睛明、四白二透(目内眦、目外眦)、下关、风池、翳风,健侧合谷。埋针治疗日1次,取穴:阳白、四白、地仓、颊车、承浆、人中。红外线治疗日1次。患者病程已属于静止期,针灸选穴应扩大选穴范围,加深刺激。西医治疗:维生素B1注射液100 mg、甲钴胺注射液0.5 mg日1次穴位注射(双足三里、曲池);维生素B1片10 mg日3次口服;甲钴胺胶囊0.5 mg,日3次口服。2017年10月6日诊治记录:患者右侧颜面紧滞不适症状较前减轻,仍口角低垂,查体:右侧额纹较前加深,右侧鼻唇沟较前明显加深,伸舌居中。舌暗苔白,脉弦。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现有症状,将方剂改为:川芎15 g,荆芥10,防风10 g,白芷10 g,羌活10 g,薄荷10 g,葛根15 g,僵蚕5 g,全蝎5 g,炙甘草15 g,牛蒡子15 g,桔梗15 g,板蓝根15 g,蒲公英15 g。针刺治疗:地仓、颊车、迎香、阳白、下关、人中、四白(均为右侧),足三里。面部均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行补法。西药治疗:维生素B1片10 mg日3次口服;甲钴胺胶囊0.5 mg,日3次口服。2017年10月23日诊治记录:患者右侧颜面紧滞不适明显好转,查体:右侧额纹正常,右眼可正常闭合,口角略低垂,右侧鼻唇沟较前明显加深,伸舌居中。舌质暗,苔白,脉弦。中药汤剂继续以往方药剂量。针刺治疗:地仓、颊车、阳白、下关、四白(均为右侧),合谷、足三里、申脉(均为双侧),面部穴位、合谷、申脉采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行补法。西医治疗:维生素B1片10 mg,日3次口服;甲钴胺胶囊0.5 mg,日3次口服。

3 讨论

本病是因为患者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乘虚入中面部经络,导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养,筋肉失于约束,出现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的症状。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受过冷风或冷水的刺激,并且自主神经不稳定的人更容易在寒冷的环境刺激下患病。在平时的预防上,我们应该保持充足的睡眠与休息,在夜里避免冷风的侵袭,外出注意自身防护,冷天外出戴口罩,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后遗症的发生。针刺可以有效的起到行气通络的作用,气血畅,脉络通,配合中药汤剂以及红外线的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局部代谢情况,并且具有良好的扩张血管作用。汪老师在患者进入静止期时扩大针刺范围,在急性期时缩小针刺范围,以免影响神经水肿的恢复,至今许多临床上的神经内科医生认为在面神经炎的急性期不易针刺治疗,认为针刺会加重面部神经的水肿,影响疾病的预后。在针刺的基础上加上维生素B族、甲钴胺等具有营养神经的药物,从而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利于患者的神经恢复。在治疗的过程中为了防止眼部的感染应该红霉素眼膏涂于眼中。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以及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运用,探索更有效的办法去为临床服务。

猜你喜欢
口角面瘫面神经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保留口角轴唇颊瓣修复下唇缺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视角与口角
两代人的不同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内河集散船舱口角隅甲板应力分析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