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搭架方式下栽培密度对瓠瓜生育的影响

2019-02-28 08:25朱丹泱莫无忌吴爱芳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拱架商品性株距

朱丹泱,莫无忌,吴爱芳

(1.诸暨市农林局,浙江 诸暨 311800; 2.绍兴市蔬菜技术推广站,浙江 绍兴 312000)

瓠瓜(Lagenariasiceraria)属葫芦科蔓生或攀缘藤本植物,又称瓠子、扁蒲、葫芦[1],是浙江省主要的瓜类蔬菜作物之一。瓠瓜种植密度是影响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重要因素,合理密植可以增加瓠瓜产量。种植过密易徒长,单瓜小,病害发生严重;栽植过稀单果质量虽大,但总产量低[2]。为进一步探索种植密度对瓠瓜生育期、品质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不同密度试验,以期筛选出绍兴地区春提早瓠瓜适宜的栽培密度,为瓠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试验以浙蒲6号瓠瓜品种(浙江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为试材。

1.2 方法

1.2.1 立架试验

立架栽培试验在绍兴市越城区富盛镇乌石村的蔬菜大棚内进行,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玉米。于2015年12月20日播种,2016年1月22日定植,2月20日喷40%乙烯利2 000倍液。基肥施腐熟羊粪22 500 kg·hm-2和三元复合肥375 kg·hm-2。试验设3个处理,重复3次,两头设保护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为12 m2,畦宽(连沟)约2 m,每畦种2行。处理1,株距0.3 m,密度为33 334株·hm-2,每小区40株;处理2,株距0.4 m,密度为25 000株·hm-2,每小区30株;处理3,株距0.5 m,密度为20 000株·hm-2,每小区24株。其他同常规管理。

1.2.2 拱架试验

拱架栽培试验在绍兴市越城区斗门镇后璜村的蔬菜大棚内进行,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小葱。于2015年12月15日播种,2016年1月20日定植,2月10日喷40%乙烯利2000倍液。基肥施腐熟鸭粪15 000 kg·hm-2和三元复合肥750 kg·hm-2。试验设3个处理,重复3次,两头设保护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为18 m2,畦宽(连沟)约3 m,每畦种2行。处理1,株距0.3 m,密度为22 222株·hm-2,每小区40株;处理2,株距0.4 m,密度为16 667株·hm-2,每小区30株;处理3,株距0.5 m,密度为13 333株·hm-2,每小区24株。其他同常规管理。

1.3 调查项目

生长期观察记录不同栽培密度中瓠瓜的生育期、植物学特性、商品性、产量和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指标与方法参照《瓠瓜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3]。

1.4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22数据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表1看出,浙蒲6号在立架栽培和拱架栽培中生育期差异不大。由于是春早熟栽培,大棚内气温较低,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早期)比常规春季栽培时间长,播种到定植约为34 d,定植到喷乙烯利约为28 d,喷乙烯利到雌花始花期约为14 d,雌花始花期到始收期约为16 d,结果期约为68 d。

表1 不同搭架方式下瓠瓜物后期比较

注:同列数据后无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其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表2~4同。

2.2 植物学特性

表2可以看出,不同株距对浙蒲6号瓠瓜的主蔓粗、节间长度、叶宽和叶长差别不显著。在立架栽培中,株距为50 cm的浙蒲6号主蔓最粗,为0.85 cm;节间长度最短,为15.3 cm;叶宽和叶长最大,分别为31.6 cm和23.5 cm。在拱架栽培中,株距为50 cm的浙蒲6号主蔓最粗,为0.82 cm;节间长度最短,为14.2 cm;叶宽和叶长最大,分别为31.2和22.9 cm。

2.3 商品性

表3可以看出,不同株距对浙蒲6号瓠瓜的商品性差异不显著。浙蒲6号的商品瓜瓜长约34.4 cm,瓜横径约5.3 cm,单瓜重约515.8 g。但株距不同造成在瓠瓜生长期期间各处理的透光性也不同,株距越小,皮色越淡。拱架栽培中,株距为30 cm的瓠瓜皮色最浅,为淡绿色。

表2 不同栽培密度中瓠瓜植物学特性比较 cm

表3 不同栽培密度中瓠瓜商品性比较

2.4 产量

表4看出,浙蒲6号瓠瓜的产量随着株距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株距间差异显著。在立架栽培中,株距为30 cm的小区前期的平均产量最高,为44 971 kg·hm-2;平均产量也最高,为78 887 kg·hm-2。在拱架栽培中,株距为30 cm的小区前期的平均产量最高,为29 850 kg·hm-2;平均产量也最高,为52 811 kg·hm-2。

2.5 病害发生情况比较

本试验是早春栽培,病害发生较少,但是随着气温升高,大棚内湿度增加,后期白粉病比较严重。从表5可以看出株距越大,白粉病的发病情况越轻,但是枯萎病的影响不明显。

表4 不同栽培密度中瓠瓜产量比较

表5 不同栽培密度中瓠瓜病害发生情况比较

3 小结

瓜类蔬菜的叶片既是光合作用的器官,同时也是养分消耗者[4]。栽培密度适宜时,随着叶面积的增加,积累的光合产物也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越高。而当栽培密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光合作用效率下降,植株间的通风度和透光度也降低,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增加,病虫害发生情况增加。因此,合理密植是提高瓠瓜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浙蒲6号瓠瓜的生育期、植物学特性、商品性的影响不显著,对枯萎病的影响不明显,对产量和白粉病的影响较大,浙蒲6号在早春立架栽培和拱架栽培中,株距以40 cm为宜,产量较高,效益最好。

猜你喜欢
拱架商品性株距
基于“农机-农艺-设施”融合的宜机化塑料大棚抗风性能分析*
椭圆管单管拱架日光温室结构性能分析
蚕羌种植最佳移栽密度研究
洋马高速插秧机株距调节方法
寒地水稻良种良法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甘河沟大桥拱圈施工分析
工厂化栽培草菇适宜优质高产菌株的筛选与分析
独山县茄子引种比较试验
薄皮甜瓜品种比较试验
巧解“植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