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古代陶瓷烧成温度

2019-02-28 03:10张立峰贾燕
科学24小时 2019年1期
关键词:窑炉火焰瓷器

张立峰 贾燕

新石器时代晚期,半坡人从烧制陶器的过程中获得启发,用火烘烤泥墙,使之坚硬耐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经生产出原始瓷。之后,经过1000多年的改进和提高,至东汉时已有了质量上乘的瓷器。陶器以及后来的瓷器,之所以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就是因为陶瓷的制作工艺中离不开人们对火焰的利用和对温度的控制。

陶与瓷的分野

陶器与瓷器之间有很多区别,包括制作材料、气孔率、吸水率和透光性等方面,其中烧成温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烧成”是陶瓷制造工艺中重要的环节之一。陶瓷坯体借助一定的气体介质和温度的煅烧,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使制品获得固定形状和符合使用上所具备的性能的过程,称为“烧成”。烧成温度俗称“火候”,不同的陶瓷制品在烧成时都有一定的温度范围,在此区间内的温度变化,基本不影响陶瓷的品质。

现代研究和实验表明,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烧成温度大致在900℃~1050℃。先民往往在露天点燃篝火,烧制陶器,故而烧成温度相对较低。新石器时代的白陶鬶是大汶口文化的珍贵文物,其烧制时间距今约4500至6300年。鬶是古代一种形状像鼎的陶制盛具,有3个空心的足,是可以用来盛装美酒的容器。这件白陶鬶是用含有大量三氧化二铝的泥土烧制的陶器,形同一只抽象的、引颈啼鸣的鸟儿。

据考古发现,在商代就已经出现“原始瓷器”。陶瓷界有人称原始瓷器为釉陶,即上了釉的陶器,其烧成温度可达1200℃。到了汉代,随着窑炉的出现和工艺的进步,真正意义上的瓷器诞生了。东汉黑釉瓷器的烧成温度约在1180℃~1260℃;东汉时期上虞小仙坛出土的青釉瓷器的烧成温度更高,约在1260℃~1310℃,这与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的烧成温度基本相当。

釉色呈现的关键

釉的质感与色泽,是古人衡量瓷器美与不美的主要标准。釉是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有着某些与玻璃类似的物理、化学性质,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等矿物为原料,这些原料通常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等化学物质构成。不同化学成分的釉料,烧成温度也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低温釉、中温釉和高温釉。

唐代三彩骆驼载乐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低温釉是以氧化铅为主要熔剂配制的釉,在900℃以下的温度中就能熔融,冷却后凝固成玻璃状,也称“铅釉”。汉代铅釉陶的绿釉、“唐三彩”上的彩色釉,以及明清时期景德镇的娇黄、矾红、胭脂水等都是低温釉。

“唐三彩”的彩釉有黄、绿、褐等颜色。“唐三彩”一般采用二次烧成,先以1000℃~1100℃的温度素烧坯体,烧成后于表面施加釉料,再经900℃左右的温度进行釉烧。

出土于唐右领军卫大将军鲜于庭海墓中的“三彩骆驼载乐俑”,便是盛唐时期的杰出作品。该作品为三彩技乐俑中的罕见珍品,运用了浓艳瑰丽的唐代艺术风格。在高大健硕的骆驼背上,4个乐俑坐在背鞍上,神情专注地演奏胡乐,中央舞者挥臂舞袖和乐起舞。整件作品造型生动,釉彩施加精细,烧成品相极佳,体现了唐代高超的艺术成就。

中温釉是以“牙硝”为熔剂配制的釉,在1000℃左右的温度中熔融。孔雀绿、毡包青都属于中温釉。

高温釉是以钾、钠、钙、镁等金属氧化物为熔剂配制的,在1200℃以上的火候中熔融。传统的青釉、黑釉、黄釉、红釉、蓝釉等釉色都属于此类。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又被称为“瓷母”。上自颈部,下至足部,“瓷母”硕大的器身上装饰的釉、彩多达17种。从烧造工艺上看,分别属于低温釉上彩、低温颜色釉、高温单色釉、高温釉下彩、高温颜色釉、高温釉下彩加低温釉上彩等。“瓷母”堪称精华浓缩的“实物版”中国陶瓷技术史,体现出传统陶瓷艺人对温度等瓷器烧制工艺精湛的控制力。

意外的缺陷之美

我们在欣赏瓷器时,经常会发现很多瓷器的釉面上会布满各种形状、色调的小裂纹,它们有疏有密、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有曲有直,形似龟裂、蟹爪或冰裂。在瓷器界,这种裂纹被称为“开片”。其产生原因在于釉面的膨胀系数大于瓷胎的膨胀系数,在加热过程中,釉面产生较大的张应力,导致在烧制后的冷却过程中产生细小的裂纹。

“开片”本是制瓷工艺上的一种缺陷,在宋代以前所制的青瓷、白瓷中常有发现。到了宋代,人们开始有意識地在瓷器上用“开片”作为装饰,如著名的汝窑、哥窑、官窑瓷器等,尤其是哥窑瓷器更是以此著称于世。后人按照瓷器釉面裂纹的大小、深浅、疏密和形状不同,将之称为冰裂纹、鱼子纹、蟹爪纹、文武片、百圾碎、梅花片、兔丝纹和牛毛纹等不同名称。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官窑大圆洗,口径达到27厘米,这在以小巧精致著称的宋代官窑瓷器中是很少见的。大圆洗为敞口、深直壁、平底,器物内外表面均施满青釉,釉色莹润,呈粉青色,厚厚的釉层密布开片,是十分精美的细碎冰裂纹,仿佛处于冬末春初,寒冰乍裂,溪水将流未流之际。

瓷工控温的秘密

在陶瓷烧成过程中,温度控制极为关键,这关系到制品烧成与否。

瓷器烧成制度合理,温度、压力和“气氛”等控制合适,谓之“正烧”。若“生烧”,即瓷器在烧成过程中火候不够、烧成温度偏低,则会使胎体产生灰黑或发黄,断面粗糙,气孔率大,吸水率高,釉面无光或光滑程度差,敲击时声音不脆等问题。“过烧”,即温度过高,则会导致制品膨胀变形,颜色暗黄,釉面轻微沸腾、流釉或起泡。

窑炉既是古代窑工烧制陶瓷的重要设备,也是控制烧成温度的关键所在。古人以柴草为燃料烧窑。到了宋代,烧窑技术取得突破,或煤柴兼用,或全部用煤。一般来说,窑是指陶瓷烧成的工作空间,炉是燃烧系统,两者合称窑炉。古代窑炉的种类很多,有横穴窑、竖穴窑、龙窑、馒头窑、阶梯窑、蛋形窑等。它按照用途可分为本烧窑、素烧窑、烤花窑等;按照使用燃料又可分为柴窑、煤窑等。窑炉的“火膛”是燃烧室,“火口”是投入燃料的开孔,“火道”是将火膛内的火焰送入窑室的通道。

根据火焰进入窑室后的流动特点,窑可以分为4个类型。火焰近于水平方向的,称为“平焰窑”,如依缓坡而建的称为龙窑;火焰由窑下进入窑室经顶部排出,由于火焰径直而上的称“直焰窑”;若窑顶没有出路,烟火倒回窑床,流经坯体,从排烟口排出,火焰成半倒焰式的,称为“半倒焰窑”;火焰由燃烧室的喷火口上升至窑顶,再转折而下经窑底的吸火孔排出的,称为“倒焰窑”。不同类型的窑炉各有优缺点,窑工们需要熟悉窑炉的“脾气秉性”,才能控制窑火及温度。

起火烧窑,大致分为3个阶段:“溜火”、“紧火”和“沟火”。“溜火”为烧窑的开始阶段,燃烧较为缓慢,目的是升温排水;之后燃烧逐渐加快,根据陶瓷的制作原料和其他要求,进入“氧化气氛”或“还原气氛”,称为“紧火”;在窑的两旁及窑尾等边缘部分,往往由于燃烧不到而温度不够,窑工必须将火引过去,谓之“沟火”,意为沟通火焰。

除了“倒焰窑”,多数窑炉的窑室温度分布都不均匀,因此待烧陶瓷在窑内的摆放就很有讲究。烧成温度不同的陶瓷坯体,需按照不同的溫度要求放置于窑内不同的“窑位”。例如,景德镇窑工常将中温釉制品置于窑尾烟囱下,以余膛火烧成。

在景德镇“蛋形窑”的窑门上端常留有两个孔,用以观察窑内火势,被称为“窑眼”。千百年来,历代窑工通过观察窑内火焰的颜色,总结对应的温度区间。在陶瓷烧成过程中,根据火焰的不同色调,窑工就可以推测窑内的大致温度,火焰色调和温度对照大体如下表:

利用火焰色调判断温度的方法较为粗略,对于“瓷母”等温度要求很高的瓷器来说还不够精确。于是古代窑工发明了“火照”。在景德镇湖田窑就有宋代火照出土,河南清凉寺也有宋汝窑火照出土。

“火照”是烧窑过程中窑工了解窑内温度和坯体成熟与否的试片,相当于现代烧窑用的测温三角锥。《景德镇陶录》中记载道:“本烧户亦有自试火照之法。盖坯器入窑,火候生熟究不可定,因取破坯一大片,中挖一圆孔,置窑眼内,用钩探验生熟。若坯片孔内皆熟,则窑渐陶成,然后可歇火。”火照的运用在陶瓷烧成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火照上有圆孔,当窑工测定窑内温度时,用长钩伸入观火孔,将火照从匣钵里钩出。每烧一窑要验火照数次,每验一次,就钩出一枚火照。

此外,古人还从实践中摸索出主动降低陶瓷制品对烧成温度要求的办法,“熔剂”的使用就是其中之一。“熔剂”是一种无色的低熔融温度的玻璃质,其主要成份是硅酸盐。在瓷胎坯料里使用熔剂,可以促进“成瓷反应”,降低烧成温度,以及缩短熔烧过程;在釉料中使用熔剂,可以降低釉的熔融温度,使之在较低的温度下“玻璃化”。

就这样,经过富有聪明才智的古代窑工们的不断摸索、总结对温度的掌握和认识,中国陶瓷这门“土与火的艺术”,最终蜚声中外、名扬古今。

猜你喜欢
窑炉火焰瓷器
缤纷的火焰
中国的名牌瓷器
河南荥阳市一碳素厂窑炉坍塌 致3人死亡3人受伤
行业首条“负离子生态石”宽体窑在恩平点火
高傲的瓷器
科达承建561 m最长抛釉砖窑炉顺利投产
关于窑炉节能的答疑
火焰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鸬鹚与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