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的“校园贷”成因及对策探究

2019-02-28 23:52孙鹏飞姬磊王彦梁紫梦吕朝霞于凤芹
现代营销·信息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羊群效应行为金融学校园贷

孙鹏飞 姬磊 王彦 梁紫梦 吕朝霞 于凤芹

摘   要:本文试图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借助“心理账户”、“时间偏好不一致”和“羊群效应”三大理论工具,解读当代大学生非理性校园贷款消费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帮助大学生摆正贷款消费心态,规范贷款消费行为,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校园贷;时间偏好;羊群效应

自2009年以来兴起的P2P及各类平台经营校园贷的模式迅猛发展,2009——2017年消费贷款余额增长五倍多,远高于同期贷款余额增速。2017年据可查的校园贷诈骗案件便多达41起,平均每月曝出2-3起,案件涉及全国22个省市,受骗人数约3679人,涉案金额高达5496余万元。其中典型案例如去年河南某大学生由于无力偿还“校园贷”的高额利息而跳楼自杀,此类恶劣事件将“校园贷”这一新型骗局推向风口浪尖,此类事件频频发生,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校园贷”的现状与危害

1.校园贷现状

校园贷是指在校学生向各类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

时至今日校园贷可分为三类:一是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的分期购物平台,例如分期乐、趣分期等,同时也提供较低额度的现金贷款服务;二是P2P贷款平台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创业资金贷款服务,如投投贷、名校贷等;三是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比如京东提供的京东白条、淘宝提供的蚂蚁花呗。

《2017中国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研究报告》中称,2018年,中国校园消费金融市场将迎来高速发展期。从2012年以来,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2018年达到3700万,全世界第一。庞大的人口基数也奠定了大学生市场千亿级的消费规模,2017年我国大学生消费市場规模达到1412.2亿,同比增长76.3%,预计2018年达到2089.0亿。面对如此巨大的大学生消费群体,许多分期消费的购物网站便与借贷公司绑定。

2.当前校园贷存在的问题

在互联网金融进入校园后,一些不良互联网金融借贷平台也给大学生挖了“坑”,从而导致众多问题:助长大学生不健康的消费观念;较大的债务压力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如暴力催收;增加大学生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率,学生为偿还债务铤而走险;造成大学生个人信息的泄露,如声名狼藉的“裸贷”事件。

二、行为金融学对“校园贷”现象的解读

行为金融学是基于心理学与社会学的新兴金融学分支,其学科的出现对传统金融学理论产生了挑战。由于基于人的行为研究,因此,行为金融学较其他金融学分支具有更强的实用性与较少的抽象性理论。对于大学生“校园贷”乱象,行为金融学可以用心理账户理论、时间偏好不一致、羊群效应理论对该现象进行解读。

第一,心理账户理论指出消费者会按照诱惑程度或来源把自己拥有的全部财富划分成各种各样的心理账户,不同的心理账户之间是不可替代的,并且人们倾向于更轻率地或随意地使用那些被低估账户中的资产。“校园贷”平台,采用“一张身份证即可得到大笔资金”的借贷方式,简单易操作,会让大学生从心理上认为这些资金的价值比其他途径到的资金价值低,于是没有节制地或冲动地乱花这部分资金。心理账户理论认为消费与付出有些时候是不可替代的,也就是说,人们付出相同的成本,其带来的意义是不相同的。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教育的投入可以被认为是对于那些凭自己或父母的劳动所获得的资金,其带来的效用远大于获取方式简便的“校园贷”资金。大学生在使用“校园贷”来消费的过程中,错误地低估校园贷的价值,进行大肆消费。

第二,行为金融学的“时间偏好不一致”理论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者总是赋予当前效用很大的权重。多数学生对财富的时间价值不能深刻认识。总是会将放下的财富用来消费而不是用来储蓄或是投资,大学生会用未来的财富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认为同样的财富消费,当前消费比未来消费所带来的效应更高。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同样带动了消费金融领域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同步增长。各国消费模式逐渐从传统的“量入为出”向以消费信用为特征的“超前消费转变”,“校园贷”网络平台的兴起促使大学生借贷消费模式的形成,并在实质上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大学生群体中攀比、追新的群体消费文化特征使得大学生成为消费市场潮流的追随者。在市场诱惑面前,大学生消费的盲从毋庸置疑赋予了经营者巨大的盈利空间。攀比、追新决定了其主导下的消费行为可能是过度的、超前的。

第三,行为金融学的“羊群效应”理论消费者的个人消费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从众心理”。大学生由于其群居生活的特点,容易受到周围同龄人消费特征的影响,引发其盲目从众。当一个大学生发现其周围同学,朋友或者舍友在使用“校园贷”进行消费时,一些不计后果只追逐当前消费利益的大学生则会盲目从众,也选择“校园贷”这一非理性的消费模式,导致校园贷现象肆意横生。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高校应该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完善大学生信用信息记录,制定和实施大学生信息记录,建立大学生信息信用评价制度。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开通“绿色通道”,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并加大大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的扶植力度,为大学生提供多种资金支持渠道,引导大学生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二是家校合作,高校辅导员要多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消费情况,让家长了解学生的消费动态,对于不良消费行为及时发现,及时预警。时刻提醒子女谨慎对待“校园贷”。

三是大学生自身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树立自立自强意识,纠正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从众消费的错误观念,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科学制定消费计划,提高对不良贷款的警惕度,不轻易触碰校园贷,做好对个人信用的保护。

总之,高校管理部门要尽职尽责加强监管,学生家长要参与监督,学生自身要自律自控,让校园贷发挥应有的作用。

通讯作者:于凤芹

猜你喜欢
羊群效应行为金融学校园贷
行为金融学背景下的市场噪声理论浅析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校园贷”的影响浅析
厘清“校园贷”潜在风险:大学生当心跌入人生陷阱
大二学生被“校园贷”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