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数学估算教学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2019-03-02 14:50章晶晶
求知导刊 2019年44期
关键词:估算意识估算教学小学数学

摘 要:估算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口算能力、估算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本文主要对三年级上学期估算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估算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4-0006-02

引言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有关的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和数学运算方式等,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估算有关数学计算问题,及时做出相应的判断。目前,我国小学数学估算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影响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应当结合具体教学情况,制订合理的解决策略。

数学估算是一种大致推导的计算方法,其结果大多表示大概、预算的意思。三年级数学估算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部分教师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思想,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教学时往往忽略应用估算的思维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直接用精确计算的方法来解决,忽略了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第二,学生估算学习的目的存在偏差。三年级上册教材中没有介绍“四舍五入法”,学生在估算时常会出现两种估算方式:其一,先进行精细计算,得到结果之后再进行估算;其二,先进行估算,再进行精算。这两种方式都是通过精算进行估算,其理念和目的是错误的,失去了估算的意义和价值。第三,解决问题时,遇到“够不够”这类问题,有时根据实际情况在估算时需要把数估大,有时又需要把数估小,这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选择。

一、体验估算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案例1: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一至三年级学生共来了223名,四至六年级学生来了234名,问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读完题后,班上学生几乎都选择精确计算,223+234=457,再与441做比较,457>441,所以坐不下。整个解题过程中,学生完全没有想到用估算去解决,事实证明学生的估算意识特别薄弱。原因不是学生计算能力不足,而是缺乏生活常识,缺乏估算意识。所以,在缺乏生活经验的情况下,学生很难了解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为了有效纠正学生这一方面的错误认知,教师的首要步骤应当是加强学生对估算的认知,使其了解估算的意义和实用价值,以此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促使学生自觉选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从问题下手。提问1:这一题要解决什么问题?提问2:怎样判断能不能坐得下?提问3:题目有没有要求我们算出精确的总人数?提问4:结合以前所学知识(二年级已经接触过简单的估算),我们可以怎样算?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促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大概、大约的估算意识,逐渐形成一种估算能力,懂得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加强对估算方法的应用。

二、引导学生感受估算的价值,掌握估算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计算中估算教学的部分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应当予以重视,要让学生正确掌握估算的技巧和方法,促使学生能正确快速地进行口算、心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1]。估算结果是一个概数,估算时如何使估算结果接近精确数,而不会出现大的偏差,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内容。因为三年级上学期还没有学习“四舍五入法”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估数时比较随意,只考虑估成整十或整百数,往往会忽略估算答案与精确答案的偏差。有的学生在估算的时候为了避免出现大的偏差,先精确计算,再把得数进行估算。例如,267+232=499,499≈500,这样就失去了估算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先估再算,把267+232估成270+230=500,使计算过程变得简单,真正感受估算的意义。为了避免结果偏差较大,方便估算的同时要保证偏差小,这时就需要引导学生估数时把数估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例如,估算347×5时,把347估成与它最接近的350来计算,350×5=1750。估算的意义在于让计算变得简单、快速的同时,也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境和数字特征合理估算,才能保证估算值的合理性,且接近于精准值。

三、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

三年级用估算方法解决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部分学生面对这几种情况时容易犯迷糊[2]。面对不同题型,如何选择正确的估算方法呢?首先,要了解这几种题型的要求。第一种常见题型是求总数大约是多少。这类题目比较简单,直接引导学生将数字估成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进行计算,算出大约值。第二种常见题型是求“够不够”,在学生有了估算意识后,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将数字估大还是估小哪一个更合理的方法,而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正确选择。这也是小学估算知识的重难点[3]。

案例2:游乐园门票8元/人,三(1)班有29人参观。

(1)带250元买门票够吗?

(2)如果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800元够吗?

这道例题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例题。由于在第二单元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学生的估算意识已形成,所以读完题后,绝大部分学生能想到用估算解决这题。因为29最接近30,所以把29估成30,估大了才需要30×8=240(元),因此带250元肯定够。这一小问较为简单。但第二小问中包含两个问题:估700元够不够和估800元够不够,那么,所用的方法一样吗?估700元够不够的时候,思考的第一步是将92估小,估成与92最接近的数90再算即可判断。但估800元够不够时,则要联系估700元够不够时的估计值接近720元,所以估算时需要把92估大,再分析判断。解决不同的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什么时候需要进行精确计算,什么时候需要进行估算;估算过程中,什么时候需要估大,什么时候需要估小,这由题目中已知道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生活实际问题来决定。

结语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涉及内容较多,如空间关系、数量关系等,每个知识点都涉及计算问题[4]。所以,学习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实际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认识到估算教学的重要性,深入分析估算教學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结合具体教学情况,从多方面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估算能力。

[参考文献]

许志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0):70.

王玉萍.小学生数学估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甘肃教育,2019(16):131.

徐建.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8):139.

陈仕平.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9(27):141.

作者简介:章晶晶(1983.11—),女,安徽宣城人,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估算问题。

猜你喜欢
估算意识估算教学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探析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困惑及优化策略
新课标下数学估算教学探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培养估算意识,发展学生数感
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浅谈对小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