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言片语藏深意,于无声处听惊雷

2019-03-02 02:17孙艳
关键词:老李杨绛语言

孙艳

杨绛先生的散文名篇《老王》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之作。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将探究杨绛先生“愧怍”的原因作为抓手,也就是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解读。其实,解读《老王》中的对话语言也是一个重要的抓手。《老王》篇幅不长,行文内敛而有味。文中有不少关于老王的事件内容都是以作者概述的形式展现的,直接引用的人物语言不多。在一篇凝练的文字中这些直接引用的语言为何不以概述的形式展现,这里恐怕有作者的匠心。

对话中藏人生况味

老王生活的时代主旋律是集体化、国家化、公有化。《老王》第二段说,“北京解放后,蹬三轮车的都组织起来了”。一个“都”字,是说普遍性,大家皆是如此。传递出老王对那些投入组织怀抱的三轮车车夫们的欣羡。为什么欣羡呢?因为他自己“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老王认为自己是慢了一步所以未能加入“组织”,但是从后文来看,车破旧,人残疾(眼睛一只瞎一只不好),人们不敢坐他的车恐怕也是原因。在人人有组织的时代,老王成了失群落伍的单干户。这其中的落寞在“都”中,在“晚了一步”中越品越浓。

“住那多年了”这句要注意杨绛的问话。杨绛问:那里是不是你的家(原文是“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这个问题的回答一般为“是的”或者“不是”,而老王的回答是“住那多年了”。有读者认为这里可以看出老王较笨拙,答非所问。其实,杨绛先生将这番对话记录下来绝非仅仅展示人物的不足,同时还有人物的辛酸。老王的“住那多年了”是对“那是他的家”的否定。因为那没有家人、亲人,算不上家。在老王看来,家不是一个“住处”,而是应该有亲人聚居。所以老王答话的潜台词是“我没有家”“那只是我的住处”“我只是在那住了很久”。那儿荒僻破落,房屋破败,同住的人只有老李能给他传传话。老王是孤独的,而这孤独的况味,在这句“住那很久了”中能品出几分。

老王在工作上没有组织来遮风挡雨,在生活中没有亲人可互诉衷肠。这样一个被时代遗忘、被亲情丢弃的小人物,人生的境况可谓悲凉,他该是一个可怜人了。可是这个可怜人却并没有向我们展示他的无助、消沉或是冷漠,相反,在他的身上绽放的是道德与尊严。

对话中藏人物性格

当老王说自己未能加入三轮车车夫组织后说了句“人老了,没用了”,这句自嘲颇有意味。老王将人生的“失策”归因于自己人老没用。虽然有失群落伍的惶恐,但对社会既没有怨气、怒气,也没有泄气躺倒不干,或者装可怜,半拉车半乞讨。相反,他常常做着车费减半或者不收车费的生意。载客三轮被取缔了,老王“只好”三轮车改装成运货的平板三轮。“只好”二字虽有无奈,但依旧是不抱怨,不依赖他人,自食其力,自尊自强。

与之相应证的还有一处语言:老王说自己的两个侄儿“没出息”。没出息的意思有两种:1.没有可能成功或没有可能产生好结果的。2.不中用的,毫无用处的。老王说两个侄儿没出息,应该不是指不成功,而是侧重第二个意思,隐含着不能依靠,不能指望,不学好,甚至是不能自食其力。年轻侄儿的没出息反衬老王的独立自强,面对艰难生活的不卑不亢。

老王不仅自食其力,还对杨绛一家体贴照顾。文中有个典型的语言细节:钱先生病了,楊绛先生烦老王送钱先生去医院。到了医院老王不肯拿钱,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这里注意两个词,一是“送钱先生”,不是别人,不是外人,这里有对钱锺书的尊重,是与钱锺书一家有交往后对待钱先生的事更像是对待自家亲人的事。其次是“看病”,看病是急事也是大事,看病需要用钱,所以不能再要钱,这样可以减些杨绛一家的经济支出。多么朴实的语言,却蕴含着敬重与关怀。

当杨绛执意要给钱的时候,老王“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注意“还”这个字,不是“你有钱吗”。问“你有钱吗”说明老王不了解杨绛先生家的情况。问“还有钱吗”可以看出老王对杨绛一家的情况的关注和了解,知道其经济不宽裕。同时,“还有钱吗”也是对钱先生看病需要用钱的预估,也就是想知道钱先生看了病后家里是否还有宽余。而“哑着嗓子悄悄问”则是在照顾听话者的颜面,是对杨绛先生的体恤。

不怨天,不尤人。没有偷奸耍滑,没有摇尾乞怜。虽是小人物,性格却刚强自立。虽是生活捉襟见肘,体恤他人却周到无私,“文革”期间,知识分子是受到打压的,杨绛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这就有了文中杨绛先生说自己是“好欺负的主顾”,“不敢”乘三轮车的细节。我想,这也可能是杨绛先生后来少与老王往来的原因(怕老王受牵连)。但老王照样尊重杨绛夫妇,给杨绛一家“送人”,送冰,送蛋送香油,多方关照。虽是小人物,却让我们看到底层的光芒。

对话中藏情感诉求

作者最后一次去老王家的两句话是值得琢磨的。“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老王回答“我不吃”。这句话看似答非所问,实际言外之意是你们不用感到过意不去。老王希望这样的赠送更自然,不想引起对方的不适。一般说来,什么人赠送东西时会说类似的话呢?大多是亲人或很熟悉的人。老王的“我不吃”里隐含着渴望:我们不要见外,我们是熟人。

当杨绛先生要给钱时,老王忙回答“我不是要钱”。注意,他没说“我不要钱”而是“我不是要钱”,说明此番前来他另有诉求。他希望杨绛夫妇能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亲近的朋友,而不是可怜的、同情的对象。在与杨绛一家的交往中,这个苦而善良的底层车夫产生了与人交往的快感和付出的冲动。临终前的登门既是告别,又是最终心愿的告白。可惜杨绛先生未能领悟,老王也并不苛求,没有继续表达心愿。后文中提到他“一手攥着钱”。前面明明说了不是要钱,且这钱对老王已经没有用处,为何他还要接受,还要“攥着”?我想,因为在老王看来,这不是等价交换,而是情与情的交流与回馈。他给杨绛先生的香油和鸡蛋是对先生一家的感激与帮助,杨绛先生给他钱是对他的感谢和帮助。好比馈赠他人礼物,他人也以礼物回赠。

对话中藏主旨深意

老王离世的消息是杨绛从老李那听来的。

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回民的丧葬特点是速葬、薄葬与土葬。速葬指从速埋葬亡人,三日之内必葬,不择时日,不问风水,就地而葬。倘若在旅途或他乡亡故,就在旅所择地而葬。薄葬指人亡故后一律用三丈六尺布包裹后掩埋,身上不穿绫罗绸缎,墓内也不放任何物品陪葬。土葬是将遗体直接葬于泥土,体现复命归真、视死如归的人生态度。老王的安葬是按照回民的丧葬礼俗的。所以谈不上死后凄凉。但是对话中仍有未点破的地方。杨绛问老李老王好点没,老李的回答不是“他已经离世了”而是“早埋了”,语言平淡而后又专注于叙述老王身上的全新的白布。从之前老李多次替老王传话的细节看,他和老王同住一个院应该比较熟,但从他对老王的死不悲不叹可看出他是比较平静的。这里我们不能苛责老李对老王的冷漠,他也是苦命人。他准确知道老王何时离世:“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在老王不能起身的时候代为传话,在老王离世后送他最后一程。说明在老王生前,老李对老王有关注与照顾。在社会底层艰难生存着的人们对于死亡往往不似知识分子那么悲伤与恐惧。老李的平静恰反映出这一类人如蝼蚁般活着,如蝼蚁般死去,起不了波澜,惊不了世俗。但这不妨碍他们勇敢地生活,不妨碍他们恪守道德准则,维护社会公正的品格。这正是震撼人心的所在。老王,老李,不注名姓,芸芸底层。杨绛先生正是要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正如《老王》这一专题的前言中有一段话: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只要人格高尚,凡人也和伟人一样,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中永远发光。

《老王》一文不仅在人物的对话语言中藏有深意,在记叙与描写的语言中也多有“欲言又止”之处。这与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也与作者的修养与恬淡的性格有关。杨绛用看似浅淡的语言将老王的往事娓娓道来,在平静的语言背后却透出浓烈的温情与无法释怀的心酸。解读《老王》,既要看到杨绛先生写了什么,也要关注她没有写什么。那些未言之言虽说无声,但先生高超的笔法却如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学法指导

梳理人物档案

这是一篇写人散文,如果要想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那么人物的生活背景、人物身份、生平事迹、性格特点都是非常重要的抓手。学习时要能梳理出人物档案。建议以表格的形式梳理。

人物档案勾勒出散文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让我们对老王有初步的认识。但这份档案还有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揣摩散文的主旨。只有理解人物的生活时代背景,才能理解杨绛先生的文笔为何隐忍而节制。只有清晰了解老王的健康状况,才能理解他的自食其力是多么不易。只有明了他的生存环境,才能理解他的慷慨相助是多么难能可贵。杨绛先生不写特殊年代街头的疯狂,只写老王的卑微与质朴,她是想表达在那个良知和理性匮乏的年代里,依然有人在静静坚守着道德与良善。

揣摩反常细节

在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段中,读者容易被情节反常、矛盾、难解处吸引。反常处意味着人或物或事不合常理。矛盾處易生疑窦。难解处有利于引发思考。学习《老王》时要多注意文章的不合常理处,思考产生这些反常处的原因是什么,这些不合常理处给我们哪些暗示和启发。比如老王的两次答非所问的细节,杨绛先生不敢乘三轮车的细节,说自己是“好欺负的主顾”的细节。抓住这些细节,就能体会出老王对家人亲情的渴望,体会到特殊年代里知识分子的苦楚。从而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善良的人相互取暖,民间的道德基石才不至于崩塌。

品味“不说破”艺术

《老王》的文字越读越有味,语言的含蓄与多义性是品读的难点所在。作者“看破不说破”,却达到比说破更好的艺术效果。学习《老王》,要时时注意作者说了什么,没说什么,没有说却又实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比如文章说“那时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见了”。杨绛先生当时在河南省罗山的干校,她的女儿一个人在北京。女儿该是通过家书告知杨绛先生老王能看见了这个消息的。远隔千里仍旧记挂着老王,这些作者没有说破,领悟之后却更能感受到杨绛先生一家对老王发自真心的关爱。“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见了”一句中的“晚上”“就”有对老王能看见东西的惊喜,也有对老王眼疾容易治愈的感慨。相较于“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的恶意揣测,一瓶鱼肝油的帮助让这些不善的人无所遁形。杨绛先生的“不说破”处在文中还有许多,同学们学习时可以圈出来,细细品味。

猜你喜欢
老李杨绛语言
选择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杨绛守诺
还钱路漫漫
“段子手”老李
你吃了吗
你吃了吗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