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体育”: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时代呼唤

2019-03-03 13:22于素梅
中国学校体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育人体育人生

于素梅

青少年的身体锻炼及健康,关乎个人的前途命运,更关乎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指出:“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但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1~2项运动技能掌握不容乐观等现实,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体育教育的根本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认识、重新定位学校体育?反思学校体育,长期以来,“体育是身体教育”的认识已十分普遍,自然会理解“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奠基”。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以人为本、以体树人的理念引导下,体育的定位已不能仅限于“身体教育”,而是要站在“生命教育”的高度重新把握它的功能;学校体育也不仅为“终身体育奠基”,而是要充分认识到为“健康而幸福的人生奠基”的价值,即应从“人生体育”高度重新把握学校体育。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及“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目标,这为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1.充分认识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处,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工作尤其是学校体育工作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推进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全面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的攻坚克难时期,学校体育工作成为全面育人和教育发展整体的短板和瓶颈所在。国内发布的首部《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显示,“根据2014年上海针对17000多名小学生开展的调查显示,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与儿童心理健康有独立正向相关关系。与每天参加1至2个小时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学生相比,活动时间低于1个小时的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前者的1.37倍。”教育部最新发布的《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显示,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发育整体较好,但存在学生肥胖率、视力不良检出率较高的情况。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刚性要求。

2.充分认识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价值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及学校体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角度来看,学校体育的功能定位还需再完善、再提高。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顽强的意志,勇担时代重任。“四位一体”关乎每一名学生的锻炼和健康。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四位一体”学校体育发展目标集中体现了通过体育教育实现强健青少年体魄,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培养青少年顽强拼搏的意志,体现了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二、“人生体育”是持续深化“终身体育”的改革方向

“人生体育”强调“以人为本”,是指为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人一生健康而幸福生活的体育。要转变学校体育的育人模式,实现从体育学科本位、身体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为本、生命为本的转变。强化体育能够使人的生存更有保障、生活更有质量、生命更有意义。如,游泳等生存技能项目的开展,急救、避险等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强化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的生命保驾护航。体育锻炼促进健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活质量。参与体育锻炼,培养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体育精神,能更富有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健康乐观、积极向上、无私奉献,助力成就事业,使人的生命更有意义和凸显人生价值。

长期以来,“体育是身体教育”“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认识一直未得到发展与提升。而新時代对体育的新要求仅停留在对体育的认识上,难以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体育属于“生命教育”,开展好学校体育,能为幸福而健康的人生奠基,而不仅为终身体育奠基。当我们认识到“体育是生命教育”,学校体育指向“人生体育”时,人们就会更高远地看到学校体育工作的价值。

将“体育是身体教育”提升至“体育是生命教育”的高度,人们未来关注的不仅是身体,更是生命,强化学校体育,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参加体育锻炼实际上是对生命的敬畏,不重视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实际上是对生命的漠视。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健康,而且能更好地把握生命的意义。因此,学校体育要真正体现“以体树人”“以体育人”“以体化德”“育体铸魂”,而不仅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将“终身体育”提升到“人生体育”的高度。从学校体育工作角度来看,人们未来关注的不仅是终身参与体育锻炼,学校体育也不仅为终身体育奠基,而且要更加关注体育对人生更高的价值体现,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范围和方式都需要随之发生一些改变。尤其要建立大中小(幼)相衔接的体育课程一体化体系,学校体育教育要让学生树立“人生体育”意识,分学段系统地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积极改善身心健康状况,为健康而幸福的人生奠基。

三、有效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助力“人生体育”目标达成

将学校体育提升到“人生体育”的高度,为健康而幸福的人生奠基,势必要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工作。不仅要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强烈要求,还要制订具体的落实政策,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1.重基础:加强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是当务之急

针对我国现有体育课程呈现课程内容低级重复、课程管理学段脱节、课程实施忽略满足兴趣、课程评价理念滞后等问题,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团队通过共同努力构建了体育课程一体化体系,提出了1个育人宗旨、2个支撑理论、5个联动机制。“1个宗旨”即“人生体育”的服务宗旨,“2个理论”即“窗口期”理论和“运动需求理论”,“5个机制”即体育课程理念人本化、体育课程目标系统化、体育课程内容结构化、体育课程实施多元化、体育课程评价层次化。该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从根本上能够将体育课程的强制性转变为倡导其服务性,以人为本充分地发挥体育课程的服务功能,助力“人生体育”目标的达成。

2.抓落实:完善学校体育评价需要标准化,做到开足、开齐、开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教育的评价体系,发挥科学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需要从“开足、开齐、开好”3个维度设立评价标准。“开足”就是按照国家规定开足体育课的量,确保体育课、大课间、课外活动每天1小时的时间安排。“开齐”主要是看呈现在课表上的已经被量化的体育课、大课间和课外体育锻炼是否真正落实了。“开好”主要指向效果,即学生在体育课、大课间、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做到“保底线、有发展、上水平”。总之,就是要建立健全评价标准,便于把握未能达到1小时的缺口所在,更便于精准发力促进1小时体育活动有效开展。

3.强队伍:精准培训整体改善学校体育教师素养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开齐开足体育课”和“四位一体”目标要求,必须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提升。促进“人生体育”目标实现,关键在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与发展水平,尤其是体育课程一体化更需要体育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强化业务、提高专业素养、确保体育课程保质保量地开展,需要设立体育课程一体化专项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素养,从根本上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能组织好每天1小时各项活动。

4.促引领:中小学校长体育培训有待完善

张伯苓先生曾提出:“不懂得体育的人不宜当校长。”新时代要落实学校体育改革方向和要求,必须强化学校体育工作主体责任和育人本位,特别是要强化中小学校长全面育人及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引领和管理作用,要加强对校长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体育重视能力的培训,尤其是在体育领导力上强化培训。另外,建议将學校体育工作全面纳入学校及校长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促使校长更好地落实课内外、校内外体育课程一体化和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体育进而更好地发挥其“人生体育”的价值,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猜你喜欢
育人体育人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人生中的某一天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我们的“体育梦”
独一无二的你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