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

2019-03-04 18:33
家庭医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噬菌体梭菌喹诺酮

致癌基因变异随年龄增加

据日媒报道,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小川诚司等人的团队在英国科学杂志《自然》网络版上发布研究成果称,通过对食道上皮基因的分析发现,可能引起食道癌的基因变异随着年龄一起增加,会因过量饮酒或吸烟而加剧。

小川指出“这是为弄清癌症患者为何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饮酒或吸烟如何加剧患癌風险提供重要线索的成果”,表示希望有助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和预防。

据团队介绍,癌症因细胞特定基因变异并增殖而发病。风险的加剧被指与年龄增长和生活习惯有关,但详细原理并不清楚。

为调查癌症发病前的基因变异,该团队采集并分析了20~80岁癌症患者和健康者共约130人的正常食道上皮。

结果发现,无论患者或健康者,即便是正常细胞,也存在食道癌常见的基因变异随年龄一起增加、因曾经过量饮酒或吸烟而进一步加剧的倾向。

研究还发现,在70岁以上老年人中,无论是否曾饮酒或吸烟,存在上述基因变异的细胞扩散至食道整体面积的4~8成。此外还获悉,变异有时发生于出生后不久。

缩短耐多药结核疗程有新方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牵头的全国多中心耐多药结核病协作网通过长达4年的研究,提出基于分子药敏的耐多药结核精准治疗新策略,将分子药敏显示吡嗪酰胺敏感患者的治疗疗程缩短至12个月,无复发成功率达82.4%。相关研究论文近日被欧洲呼吸病协会期刊《欧洲呼吸病杂志》接收。

据了解,以孟加拉方案为代表的短程化疗方案将耐多药结核病治疗成功率提高至87.9%。截至2017年,62个国家推广孟加拉方案,但中国不在其中。原因是该方案适用于喹诺酮药物敏感或者未有喹诺酮药物使用史的患者,而中国耐多药患者喹诺酮药物的耐药率达45%。此外,孟加拉方案疗程强化期药物增加至7种,并使用了多个中国尚未广泛应用且不良反应难以接收的抗结核药物。

张文宏团队发现,孟加拉方案及其验证研究仅根据病史排除可能的氟喹诺酮类和二线注射类药物耐药患者,而药敏试验结果并不作为强制要求。这适合于初治患者占比较大而药敏检测能力不足的国家。而中国耐多药结核患者中复治患者与二线药物的耐药比例高,但是耐药检测能力强。基于此,课题组提出通过快速、准确的分子药敏检测,将耐多药患者进行分层,分为短程治疗(适合与孟加拉方案入选标准比较接近的患者)和强化治疗方案(适合对其他抗结核药物耐药程度较高的耐多药结核病患者)。

研究团队通过吡嗪酰胺分子药敏检测,对76名耐多药结核病人的治疗方案进行优化,将分子药敏显示吡嗪酰胺敏感患者的治疗疗程在不新增药物的情况下缩短至12个月,无复发成功率达到82.4%。如进一步排除氟喹诺酮类和(或)二线注射类耐药患者,12个月短程方案可将治疗成功率提高至86.2%。

本研究是国际上首例通过分子药敏指导耐多药结核病病人治疗的前瞻性研究,也是中国第一个得到国际认可的短程化疗方案。

防止肠道疾病有望出现更简便方法

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近日称,该校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可以有效对付艰难梭菌的脂肪酸,有望出现更简便的方式防治肠道疾病。

健康的肠道环境受到破坏是肠道感染的主要原因,艰难梭菌则是导致疾病的罪魁祸首。目前主要采用注射抗生素和人体粪便提取物的方法来治疗,尽管有效果,但越来越多的艰难梭菌已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而粪便微生物移植治疗过程极为繁琐,需从捐赠者的粪便中提取样本进行处理,捐赠者要定期进行细菌、艾滋病病毒和肝炎病毒等检查,病人则通过结肠镜方式或口服胶囊来接受治疗。

帝国理工大学外科和癌症系主任麦克唐纳博士带领的研究小组,通过临床试验、动物模型和机器人肠道进行比对研究,首次揭示了病人肠道是如何遭受艰难梭菌反复感染的。他们发现,人类肠道中有一种以天然分子形式存在的脂肪酸,称做戊酸盐,其可以有效抑制艰难梭菌的繁殖。“当戊酸盐在抗生素作用下减少时,艰难梭菌会生长良好;而通过使用粪便微生物移植抑制艰难梭菌生长时,戊酸盐会增加。”麦克唐纳说。

研究人员希望将来能够将这种分子做成药丸,取代注射抗生素和粪便提取物的治疗方法。

超过25岁,1/4的人可能中风

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全球25岁以上人群中,大约有1/4的人一生中可能会患上中风。其中,中国人的风险全球最高,高达39%。

该研究由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组织开展。他们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中1990-2016年的数据,对25岁以上人群的中风风险进行研究,共涵盖195个国家和地区。分析结果显示,就全球范围而言,25岁以后出现中风的终生风险从1990年的约23%上升到2016年的25%左右。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患病风险各有差异,最高的3个地区分别为东亚(38.8%)、中欧(31.7%)和东欧(31.6%),风险最低的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1.8%)。而在各国家中,中国的总体风险最高,达39.3%,紧随其后为拉脱维亚、罗马尼亚、黑山和波黑。男性和女性的中风终生风险没有明显差别。

该研究领导者、华盛顿大学健康计量学教授格雷戈里·罗思博士说:“研究结果提醒我们,必须在更早的年龄预防中风和其他血管病。年轻人尤其要考虑长期健康风险,选择健康生活方式。”

噬菌体疗法有望对付“超级细菌”

因抗生素滥用等因素导致的“超级细菌”,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细菌学教授米卡埃尔·斯库尔尼克认为,噬菌体也许能用来对付“超级细菌”。

“超级细菌”是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70万人死于“超级细菌”感染,其中包括23万名新生儿。噬菌体则是一种专门以细菌为宿主的病毒,它们可以侵入细菌体内并不断复制自身基因,最终吞噬细菌,因而被认为是细菌的天敌。

斯库尔尼克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每种噬菌体只攻击非常有限的几种细菌,并且几乎是特异性地针对某一种细菌,因此对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可能不会产生不良影响。据斯库尔尼克介绍,人类在上世纪初就发现了噬菌体并对其进行研究,但随着抗生素的出现,西方国家对噬菌体疗法的兴趣渐渐淡漠。

目前,斯库尔尼克的研究团队已经收集到大约250种噬菌体。他认为,建立一个比较好的噬菌体库需要有1000种到2000种不同的噬菌体,“但收集这么多种类的噬菌体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和很多资源。”斯库尔尼克希望能够逐步丰富噬菌体库,从而找到并培养那些能够对抗“超级细菌”的噬菌体。

猜你喜欢
噬菌体梭菌喹诺酮
不同富集培养方法对噬菌体PEf771的滴度影响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高效裂解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噬菌体分离及裂解酶的制备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无氟喹诺酮:奈诺沙星
猪肉毒梭菌中毒症的发生和诊疗方法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微胶囊的制备及在饵料中的应用
西藏牦牛肉毒梭菌中毒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