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慈的三条底线

2019-03-04 18:33乌兰托娅
党员文摘 2019年2期
关键词:宋慈苦日子升官

乌兰托娅

宋代有个书生,十年寒窗,一朝得中。当时,很多人即使考中了,也未必能得到实缺,而他很快就得到了实缺,马上就可以去做官了。这时家里传来消息,老父病重,需要人照料。他打算推掉这个实缺,回家照顾父亲。他的恩师对他说:“你这一走,可能这辈子都没机会等到实缺了!”他向恩师磕头,说道:“身为人子,官可以不做,但父母的恩情不能不还。如今父亲病重,我岂能为了当官就置父亲于不顾!”他毅然回到老家,悉心照顾父亲。后来父亲病逝,他就在家安心读书,一直在家沉寂了九年。

这个书生叫宋慈,是历史上著名的法医学家,《洗冤录》的作者,他的孝心同样为人传颂!

人人皆知孝顺父母是天下第一等的大事,但是,有多少人能像宋慈这样,放下锦绣前程去照顾患病的父亲呢?对父母孝,这是人生的第一条底线,也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品德。但很多人为了自己所谓的前程而忽略了父母,最后只能发出一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嘆。宋慈守住了这条底线,让自己的人生没有遗憾,也赢得了人们的赞颂。

后来,南方悍匪横行,无人敢去当官。朝廷想到了一直赋闲的宋慈,便派他去剿匪。宋慈稳扎稳打,剿匪工作卓有成效。这时,有一个同样负责剿匪的官员魏大有找到宋慈说:“你一发现哪里有土匪就马上去剿,每次功劳都很小,怎么升官?不如我们先放任不管,等匪徒多了,我们干一次大的,朝廷立马就会记住我们的功劳。”宋慈说:“等匪徒坐大,那要死多少百姓?人命如天大,冤魂不安啊!”拒绝了魏大有,他依然尽心尽力剿匪。魏大有对匪徒放任不管,等匪徒人数多了,剿一次就杀敌千人,很快得到朝廷的重视,升官了,成了宋慈的上司。魏大有嘲笑宋慈傻,宋慈说:“为官者丢了仁心,迟早会酿成大祸。”果然,因为魏大有的策略,当地的匪患越来越严重,魏大有也被匪徒杀死。

很多人做人做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对其他人的死活并不放在心上。而宋慈有一颗仁心,他首先想到的是别人,宁可自己不升官,也决不让百姓枉死。对百姓仁,是宋慈的第二条底线,正因为有了仁心,他做事才会更多地考虑别人,才不会自私自利,所以才没有像魏大有那样酿成大祸,从而获得了百姓的爱戴。

宋慈的军功慢慢累积,终于被朝廷发现,逐步升官,被提拔做了广东的提点刑狱官。有个朋友向他祝贺:“这可是个美差啊,你的苦日子终于到头了!”宋慈说:“可惜宋某过惯了苦日子,真不知道美差该怎么当!”朋友说:“你剿匪辛苦了这么多年,也该享受享受了!”宋慈说:“只怕一享受,我就再也不是从前的宋慈了!”到任后,下属安排他去游乐,他全部拒绝,马上就投入到工作中。在当时,开棺验尸被认为是下贱的活儿,一般都是仵作去做,当官的从不亲临现场。而宋慈却亲自验尸、验骨,搜集证据,用了八个月时间,将当地历年积压的两百余件案子一一审结。百姓为之动容,从此,天下尽知宋青天大名。

很多人一开始可以吃苦、也很努力,但是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后,就觉得自己应该享受一下了。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享受的口子一开,很多人就开始堕落了。宋慈则是严于律己,始终保持本色,尽忠职守,甘于去过“苦日子”,造福一方百姓。对自己严,正是他的第三条底线。

对父母孝,对百姓仁,对自己严,任何人只要能做到这三条,必然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摘自七一客户端/《演讲与口才》)

猜你喜欢
宋慈苦日子升官
赛雷三国
左升官儆曳⒉
“左升官,右发财”
短命鬼的选择
谁说
少年宋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