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龙船调》英译歌词探析

2019-03-05 14:46黄艳丽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意美衬词许渊冲

黄艳丽



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龙船调》英译歌词探析

黄艳丽

(吉首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龙船调》是湖北土家族广为流传的民歌,其优美的旋律,独具特色的土家族方言和艺术表现形式深受人民的喜爱。本文以三美论视角分析《龙船调》的英译歌词“三美”之得失。

龙船调;英译歌词;许渊冲;三美论

“三美”原则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理论体系,是许先生诗歌翻译的核心,对当代中国的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三美”原则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考虑的三个方面的因素,即意“美美、音美和形美”。事实上,“三美”的说法最初是由鲁迅先生在《自文字到文章》中提出的,用于概括汉字的特征。鲁迅先生认为汉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后来,许渊冲先生把“三美”原则创造性地运用到诗歌翻译中,他指出,诗歌翻译也应遵循“音美、形美、意美”的原则。并以此原则为指导,对中英诗歌的翻译做出了卓越贡献。

民歌作为劳动人民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方式,是劳动人民语言,思想,情感,文化的智慧结晶。因此,在英译过程中,不仅要传播民歌独特的音乐表达形式,还要表达出不同民歌独具地方特色的语言表达形式和风俗民情。这也是民歌翻译的难点之处。民歌本身也是诗歌的一种,歌词文本类似于诗歌文本,也包含三个层面,所以许渊冲的“三美”原则也同样适用于中国民歌翻译。本文以三美论为指导,分析湖北民歌《龙船调》的英译歌词是否达到“音美、形美、意美”的要求 。

一、《龙船调》歌词的语言特色和所要渲染的情感

《龙船调》原名《灯调》,是湖北利川一代土家族民歌,是当地人们在新年的时候表演划采莲船的时候所唱的民歌,其表演形式为男女两人领唱,女子装扮成采莲的姑娘,男子装扮成艄公,两人一唱一和,一问一答,载歌载舞。演唱时使用湖北方言,表演形式热烈活泼,诙谐有趣,非常适合喜庆的节日气氛,深受人们喜爱。《灯调》经过当地人们的不断加工润色,逐渐演变成表演唱形式的《龙船调》,在湘鄂一带民间广为传唱。《龙船调》歌词中多使用衬词,对白和押韵等形式。整首歌通俗洗练,朗朗上口,百唱不厌,短短几行就将一个娇羞俏丽,风情万种的土家姑娘新年时回娘家的欢欣雀跃的心情表达了出来。歌词分为两段,每段加上对白共八行,两段歌词除前面两行略有不同之外,其余歌词都一样。所以本文只分析中英文歌词的第一段:

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呦喂

妹娃我去拜年哪呵喂

金哪银儿索银哪银儿索

那阳鹊叫啊捎着鹦哥啊捎着鹦哥

白:妹娃要过河是那个来推我吗

答:我来推你嘛

捎公你把舵搬哪妹娃子我上了船

啊喂噎唑,啊喂噎唑,将阿妹推过河呦呵喂

从以上歌词可以看出,《龙船调》大量使用衬词。整个歌曲中,每一行都会出现“哪咿呦喂”,“哪咿呦喂”“哪呵喂”等衬词。在歌词里加上语气词或者衬词的表现形式在土家族民歌中是很普遍的,用于抒发演唱者的心情或渲染气氛。前面歌词四行描述了一个土家族姑娘,正月里回娘家拜新年的喜悦心情。歌词里并未出现描写小姑娘欢欣雀跃心情的实词,比如:高兴,激动,欢天喜动这样的词,而是用了“哪咿呦喂”“哪呵喂”“哪”“啊”等一系列衬词成功表达了姑娘的喜悦心情。歌词的最后一句“啊喂噎唑,啊喂噎唑将阿妹推过河”中衬词“啊喂噎唑,”和“呦呵喂”表达了姑娘被渡过河时的轻松愉悦的心情。而歌词中的一问一答:“妹娃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吗?”“我来推你嘛!”通过一个“吗”字和一个“嘛”字分别表现了小姑娘的想要过河的急切的心情以及梢公的诙谐和幽默。

《龙船调》的第二语言特点是巧妙使用方言来押韵。在湖北方言里“雀”读作(quo),“鸽”,读作(guo), “河”读作“huo”所以,歌词的主歌部分,第三行,第四行,第五行都押 (uo)韵。押韵的使用,让歌词落音一致,增强了歌词的节奏感,使得歌词朗朗上口,经久不忘。《龙船调》独具特色的土家族语言和表达方式赋予歌词欢快的韵律和节奏感,充满了音乐之美和地方文化特色。然而在歌词的英译过程中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两种文化的冲突,使这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语言之美被弱化或消失了。下面就以宋祖英在维也纳演唱会上《龙船调》的英文歌词为例,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为指导来分析英文歌词的“三美”之得失。

二、《龙船调》英文歌词的“三美”之得与失

(1)“三美”之得

《龙船调》英文歌词第一部分如下:

In the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new year

I, a young girl ,am going to pay new year calls

Gold lock, silver lock

Sparrow and parrot, and parrot

I had to cross the river

Who can ferry the young girl across the river

I will help you

Please hold the rudder

I am getting on your boat

Let us cross the river now

“三美”原则 认为,三美之中,“意美”最重要,是根本,“音美”次之,“形美”最后,如果三美都能兼顾最好。从《龙船调》的英文歌词来看,译文完全达到了“三美”原则中的 “意美”。最大限度的翻译出原歌词的意思,使译语读者易于理解且切合原歌词的意境。歌词第一句,表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中国农历新年。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输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中国文化的新年比较熟悉了解,所以这一句直译为“In the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new year”,译入语读者能够理解且符合原歌词的意思。第二句关于湖北方言“妹娃儿”有不同的译法。“妹娃儿”是土家族方言里年轻姑娘的自称。对于这一称呼有的翻译为“a litter girl” , 有的直接翻译为 “Mei’a’er”。前一种译法没传达出唱歌者第一人称的身份,第二种译法是音译,西方人可能理解不了。宋祖英演唱会上的版本翻译为“I, a young girl”则简单易懂,切合原文意思。第四行“阳雀”“鹦哥”,是方言或口语里对“麻雀”和“鹦鹉”的叫法,分别译为“sparrow”,和“parrot”保留了原歌词的意像。歌词最后一行“将妹儿推过河”中的“推”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推,拉”的意思。在这里“推”是“撑船,摇船”的意思,所以“推”译为“ferry”切合原歌词的意义且有原歌词的画面感。另外原文歌词简单质朴,通俗易懂,译文也是用简单质朴的语言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并且译文为了使译文通俗易懂,省去所有衬词不译,使译文更为简洁。单从译文内容上来看,宋祖英演唱会上的版本对译入语读者来说,通俗易懂,符合译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同时也部分保留了原文歌词里中国文化的因素,译文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三美论”里的“意美 ”的要求。

(2)“三美”之失

《龙船调》歌词突出特点是大量衬词。这些衬词属于虚词,在汉语中,虚词无词汇意义,但有语法功能,在语言表达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歌词中的虚词常用来表达某种情感,宣泄某种情绪,传达某种信息,渲染某种氛围。《龙船调》歌词本身很简单,描述的是一个土家族姑娘在新年的时候,穿上土家族节日的盛装走在回娘家拜年的路上,听到大自然中阳雀和莺歌的叫声,心情愉悦。到了河边,想要过河,问了一声“谁能把我渡过河去?”一位梢公回答“我把你渡过河去。”这就是歌词的大意,朴实无华的词语,简单的叙事,何以使得这首歌大放魅力?除去音乐的元素,歌词中衬词的使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在第一句和第二句叙事的歌词后面加上了衬词,“哪咿呦喂“哪呵喂”再配以明快、活泼的唱腔,将过新年的欢快气氛烘托出来了。土家族喜欢佩戴银饰,所以第三行和第四行“金哪银儿索银哪银儿索”通过衬词“哪”“啊”表现出小姑娘穿上节日盛装去拜年的激动雀跃的心情。但在英文歌词里把这些衬词全去掉,成为直白的陈述,过新年的欢快气氛和土家小阿妹的雀跃心情瞬间全无,毫无意境。后来的对白,一问一答,通过一个”吗”字和一个”嘛”字展现了土家小妹的娇羞而又风情万众,以及梢公的诙谐和爽朗。而在英文歌词里就成了干巴巴的一问一答:“I had to cross the river,Who can ferry the young girl across the river?” “I will help you.” 通过对《龙船调》中英文版本的对比发现,衬词是龙船调的灵魂,它能将歌曲的氛围,人物性格,栩栩如生的展现出来,所以它被成为是“有灵魂的语气词”。而被抽去灵魂的英文歌词则显得了无生趣,干巴巴的,毫无意境,毫无美感,也失去了衬词所带来的特有的韵律和节奏。达不到意美的深层次要求。

民歌大都押韵,押韵使歌词听起节奏感强,富有韵律,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的美感,意即“音美”。但在英译时要做到译文和原歌词一样押韵,或者“音近”到是很难的。《龙船调》原歌词第三行、第四行和第五行都押(uo)韵,听起来充满了音乐的韵律感和美感,而译文中这三行没达到这一点,失去了原歌词所具有的韵律美。

由此可见,龙船调的英文版本,只做到了传达歌词本意的基本要求,而没有达到音美和意美深层次的要求。

三、结语

《龙船调》是土家族民歌的瑰宝,在20世纪80年代被评为世界25首民歌之一。因此,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传达《龙船调》歌词本身所传达的字面意思,还要考虑歌词里所蕴含的土家族文化背景、风俗民情和独特语言表达方式,同时也要注重译入语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形式,在翻译过程中,结合直译,意译,仿译和创造性翻译等多种方法,尽可能达到“音、形、意”的结合,使英译歌词在符合译入语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前提下,尽量保留《龙船调》土家族民歌的原汁原味。

[1]欧秋耕.民歌歌词翻译的文化传译——以湖北民歌《龙船调》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1).

[2]潘广琴,崔静.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当代民歌英译——以宋祖英民歌英译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3]王建国,蔺以念.关联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民歌衬词的英译策略分析[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3(9)

[4]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5]尢翠云,孙志国.有灵魂的语气词——《龙船调》歌词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2(8).

[6]朱圆远.以许渊冲的“三美论”看中国民歌的英译[J].海外英语,2014(4).

2018—10—10

黄艳丽(1974—),女,陕西汉中人,吉首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翻译。

H315.9

A

1673-4564(2019)01-0078-03

猜你喜欢
意美衬词许渊冲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摔得挺美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许渊冲的“三美”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指导探究
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
英语课堂中的美
赣西民歌的衬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