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阅读平台设计及推广思考

2019-03-05 09:07杨星星韩德春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创新

杨星星 韩德春

关键词:创新;电子阅读;资源共享

基金项目:2018年铜陵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腹有诗书气自华——推广电子阅读,实现资源共享”(项目编号:201810383018);2017年度铜陵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腹有诗书气自华——推广电子阅读,实现资源共享”(项目编号:2017tlxydxs049)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月2日

高尔基先生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大众提升自己、享受更好的生活的一种途径。据最新的全国国民阅读不完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17年18~70岁之间的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39本,远低于欧美等国家,甚至低于日本和韩国。而与此同时,电子阅读在全球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尤其是在一些西方国家,电子阅读服务已经趋于完善。而对于我国,电子阅读才刚刚起步,处于新生阶段。加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数字产品的普及,人们对电子产品的功能、可靠性、成本等有着更高层次的需求,且对于书本的阅读需求也更趋于多样化。为此,本文在前期市场调研及技术可行性分析基础上,设计一个具有阅读管理和操作页面的电子阅读平台,并设立在铜陵市公交站附近区域、公园等休闲场所。读者通过关注公众号扫码即可获取电子书阅读权限,既可以根据每本书的阅读进度获得相应的图书下载资格,也可借助此平台与志趣相投的人们交流读书心得,互相推荐内容新颖、形式丰富的书籍。此电子阅读平台的设立及电子阅读方式的推广,既可以最大化地激发大众阅读兴趣,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又可以营造“轻轻松松获资源、随时随处有书读”的良好读书氛围,同时对我国文化社会建设培养潜在的人力资源。

一、铜陵市电子阅读现状

針对铜陵市电子阅读现状,设计铜陵市阅读现状调查问卷,并在铜陵学院、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校、安徽工程技术学院、铜陵各个中小型企业以及人口密集的繁华路段进行问卷调查。此次共发放450份问卷,大学生、普通白领和退休人员各发放150份。共收回问卷421份,其中有效问卷402份。通过对问卷的整理汇总,发现:

(一)阅读时间。大学生:每天的平均阅读时间不到两个小时,其中电子阅读时间为40分钟到1个小时不等(网络小说等相关书籍除外);普通白领:每天的平均阅读时间不到1个小时,其中电子阅读的时间为半个小时;退休人员:每天的平均阅读时间为3~4个小时,其中电子阅读的时间基本不超过半个小时,甚至更少。

(二)阅读方式。大部分学生表示,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的电子阅读的软件收费较高,不愿意花费过多的钱在买书上;学习任务较重,没有大量空闲时间,且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更为丰富,阅读氛围好,没必要进行网上阅读。普通白领普遍认为,一方面工作任务重,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进行阅读;另一方面没有很多可选择性,所以不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退休人员则表示,一是智能手机操作繁琐,手机阅读软件过多,大多数的老年人不会操作或操作不流畅;二是电子屏幕伤眼睛,更倾向于阅读纸质书籍。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发现,目前市场上的电子阅读情况并不十分乐观,主要是电子阅读的成本高、操作复杂、图书资源有限,而且读者也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电子阅读。可见,大家对电子阅读这种形式本身并不排斥,只是当今市场上没有一种方便、实惠、资源丰富且操作简单的阅读平台供大家选择,因此影响了电子阅读的发展趋势。可以说,只要能设计出一款能同时兼顾大家要求的电子阅读平台,那么电子阅读的发展前景必将更加广阔。

二、电子阅读平台设计

(一)平台设备设计。采用ARM9系统微处理器,协助嵌入式系统运行,确保设备在多用户同时使用时仍运行流畅。并在QT开发环境下对读取页面进行设计,确保页面切换的顺畅和美观。采用太阳能和电能结合的方式作为供应能源,晴天使用和储蓄太阳能运行,连续阴天则提供电能维持,充分节约了能源,且不会产生任何的有害气体或物质,绿色环保。

(二)阅读平台功能设计

1、图书资源整合成果

(1)首先,通过与铜陵市各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员协商,他们都表示愿意免费提供图书资源共享,推进电子阅读的发展;其次,图书的版权问题也已与出版社协调一致,且绝不随意提供出版社不愿意免费分享的图书资源,其中部分有偿资源会在后期给予报酬;最后,获取图书资源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以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化还在进一步的规划中。

(2)取得政府的支持是建立电子阅读平台的关键要素。目前已获取在路边设立电子阅读平台的权利,现正根据调查分析及对人流量的科学计算,结合GIS空间分析法合理确立平台的位置和距离,尽可能地使用户最大便利化地获取图书资源。

(3)经过专业人士的分析和对市场的充分了解,已经明确地确立了按阅读量进行收费的收费标准:50本以内按上一本的阅读完成度决定下一本的收费(每天自动消除当天的阅读进度)并且不可以阅读有著作权的图书;阅读量在50~100本之间时,每本的阅读费用自动减半,且可以免费阅读部分有偿书籍;当阅读量达100本以后将会实行全面免费,并且可以享有阅读具有著作版权的图书的权利。

(4)用户可提供电子资源。若用户在使用电子平台阅读期间,发现平台缺少了某些电子图书资源,并且正好自己拥有这些资源,那么便可以联系工作人员提供此类电子资源,我们会根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予以相应的报酬或者其他形式的奖励。

2、电子阅读公众号创建及图书获取流程设计

(1)电子阅读公众号创建。以与图书馆建立资源共享的方式,在路边设立电子阅读平台。路人可以通过关注公众号扫码获取电子书阅读的权限,并根据每本书的阅读进度获得相应的图书下载资格。在这里,电子阅读平台的二维码获取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定向图书选择;另一种是以个人喜好为参考,随机获得一本同类型书籍。

此外,二维码资源的获取方式则是通过公众号直接二维码扫取图书资源,手机操作,简单易执行,不用浪费时间查找。

(2)主要流程。用户可打开公众号扫取二维码,根据个人喜好进入“定向选择”和“随机推荐”两种模式。定向选择:在输入栏输入图书名称,搜索完成则直接点击“下载”,若图书名称记忆不清晰时,也可输入大致情节和关键字词进行定位和筛选,若搜索失败,即无此书的电子资源,用户可选择继续搜索其他图书或进入推荐页面;随机推荐:点选自己感兴趣的图书类型,若是喜欢则直接点击下载,若是不喜欢,则返回首页重新推荐,或选择“继续推荐”直到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选定图书后,进入公众号阅读,也可缓存至本地阅读。

(3)具体功能介绍

扫码关注:如果用户想要获取图书资源,必须先扫码关注公众号并进行实名注册,以避免随意扫取图书后不阅读的现象,同时也能更好地对用户个人阅读情况进行跟踪记录,以便于准确把握读者的阅读喜好变化,并及时做出推荐调整,同时读者也可以获得更多共享资源。

自主选择:用户可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图书的选择,其主要分为付费资源和免费资源,可以根据喜好自行输入书名,也可以在首页图书分类目录上进行点选后,进入分类书库挑选,最终选择保存书籍即可。

付费图书:部分图书资源会进行收费,用户可预存一定的金额在账号内,需要缓存付费资源时,直接支付相应的费用,并可以获得积分。当积分达到一定值之后,就可以选择积分付费(积分来源:阅读量的积累、阅读记录良好、无刷书行为等)。

资源缓存:用户选定图书之后,可以直接点击缓存在公众号内,不会占据手机内存,且缓存后阅读,也不会再消耗任何流量或者话费;停止阅读时,系统会自动保存阅读进度,以保证下次可以继续阅读以后章节,避免不必要的翻找。

社区分享:除了一个大社区外,每类甚至每本圖书都会设立一个小的共享社区,阅读过相同书籍或者有相同阅读喜好的人可以进入社区进行分享、交流,就彼此的阅读心得进行交谈,也可以共享自己认为比较好的书籍,从而增进知识,也可以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

评价反馈:为了不断改善和提高电子阅读平台的服务质量,用户在体验之后,到指定的反馈页面进行评分,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期望。在每本书阅读完之后,会有一个投诉按钮,如果对某本书或者平台的某些设计不满意,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留下自己的基本信息,平台会及时地做出更正和改进。如果用户的建议对我们的平台建设有很大的帮助,也会适当的予以阅读券奖励或者现金报酬。

(三)平台外观设计

1、外观。聘请专业设计人员进行外观设计,以书本为模型,色彩搭配以简约、舒适大方为主,努力使电子阅读设备不仅仅是一台机器,更是街头的一道艺术风景。

2、材质。电子阅读平台设备采用不锈钢材料,设备表面刷防锈保护漆,起到防水、防晒、抗氧化的作用,充分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设备的更换次数,避免不必要的材料浪费。

(四)平台安全设计。公众号运行后台采取严格保密措施,并装有信息泄露警报装置,用户的个人信息不可随意查看,一旦发现有人恶意入侵用户资料库,就会立即发出警报,提醒技术人员进行拦截和警告,以防止信息的泄露,对用户财产造成损害,情节严重时可立即报警。

(五)电子阅读平台位置设计。应用GIS空间分析法对铜陵市区附近路段的交通情况和人流量进行分析,从而科学地确立平台位置的最优化方案,既能使尽可能多的市民关注到该平台,又能在最短的距离里获得最大量的用户。运用科学的方法,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三、电子阅读平台推广路径

(一)注册电子阅读平台官方公众号。“互联网+”是2015年以来的热词,“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首次提出以及《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签批和印发是推动互联网向各大领域延伸的纲领,也是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源动力。它高效地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在一起,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本电子阅读平台也可与互联网进行融合,通过创建微博、微信、QQ的公众号将电子阅读平台进行延伸,读者可以借助已有平台方便地进行阅读、下载和交流,与研发阅读平台APP相比较,可节省手机的安装空间。

(二)图书馆和读者协会。图书馆和读者协会是读者的常驻之地,此处常常聚集了各大类书籍的爱好者和各行各业的精英。在图书馆管理人员以及各读者协会管理人员的配合下可以将此平台推荐给读者,读者们也可以口口相传,为平台的推广增添动力。

(三)举办各类有奖知识大赛。各大高校、企事业单位会不定期地举办各类有奖知识大赛,吸引了广大阅读爱好者的积极参与,读者通过参加比赛既可以检验自己的知识量以查漏补缺,也可以结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同时获胜者还可以得到一份小小的奖励。借各大类知识大赛的举办之际对电子阅读平台进行宣传推广也是一种有效的推广路径。

(四)行业杂志、报纸。对于阅读爱好者来说,获得阅读资源的途径有很多,如各类数字阅读APP(掌阅、QQ阅读、咪咕阅读、蜻蜓FM等)、微信公众号、报纸、行业杂志等。通过在行业杂志、报纸刊登电子阅读平台的信息进行推广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推广途径。

(五)先期试运行。本电子阅读平台拟设立在铜陵市各主干道的公交站台处、人流量较大的十字路口处、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学校的门口区域、小区以及公园的休闲区、车站候车室等区域,方便人们在休闲时随时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平台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前可先在这些区域进行设立,人们在游玩的休息之际、候车的无聊之时可以在电子阅读平台上浏览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与志趣相投的人进行沟通交流。

(六)其他途径。电子阅读平台除了采用以上方式进行宣传推广之外,还可以以电子邮件作为推广手段,以电子刊物、会员通讯、专业服务商的电子邮件广告等方式,将电子阅读平台的基本宣传信息推广给更多的人;也可以借助软文网站,通过写关于阅读的文章或者引用一些好的文章,可以在里面巧妙地加入关于电子阅读的信息,并且推出电子阅读平台的推广信息,让一些喜爱读书的人更加了解这个平台。

四、优势与不足

(一)电子阅读平台的优势

1、图书资源丰富,更新及时。本电子阅读平台以铜陵市图书馆新馆为依托。铜陵市图书馆新馆融高校图书馆、新华书店“三位一楼”,主楼共9层,总面积29,000平方米。图书资源不定期补充更新,截至2016年10月,馆藏图书文献48万册、数字资源40TB。丰富的图书资源为本电子阅读平台的读者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

2、以读者为关注焦点。电子阅读平台能否成功投入铜陵市场,读者是关键。除了丰富的图书资源外,完善的功能设计和良好的操作界面也是决定此电子阅读平台能否受读者欢迎的重要原因。本电子阅读平台在两个方面充分做到了以读者为关注焦点:一是平台具备“定向选择”和“随机推荐”两种模式,读者通过此平台既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目,也可以选择平台推荐的书目进行阅读;二是平台投放点以公交站附近区域、车站候车室、公园等休闲娱乐场所为主,可以使大家无聊时、休息时静下心来享受阅读的美好时光。

3、绿色环保。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指出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推进绿色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本电子阅读平台采用太阳能和电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能源供应,绿色环保,正是响应了我国在新时代下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

(二)電子阅读平台的不足。本电子阅读平台是在对铜陵市阅读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一方面调研范围只涉及到了大学生、普通白领和退休人员,没有考虑到中小学生以及文盲等文化水平低的读者的感受;另一方面没有考虑到成本和效益的问题。未来本电子阅读平台还会继续进行完善并进行系统升级:增添书籍的语音功能,以“听”和“触”取代“读”,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另外,电子阅读平台如果运行效果良好、读者评价较好,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五、小结

众人一起电子阅读,在公众号社区里畅所欲言,以最快捷便利的方式互相分享和交流读书心得,使读书成为一种乐趣,既可全面提高铜陵市民的阅读量和人文素养,让铜陵市民闲暇时间不再当“低头族”,让铜陵市民能够打开心胸,懂得与人分享,引导全民阅读的良好风气,也可以推广电子阅读,推动电子阅读市场发展,也能很好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全民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1]何艳.经典阅读与数字阅读[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1).

[2]马广飞等编著.Linux管理与开发实用指南——基于Ubuntu程序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3]张大波.嵌入式系统原理、设计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李建军.基于GPS/GIS城市公共汽车实时调度系统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创新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政府部门间G2G信息资源共享的演化博弈分析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