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不好当

2019-03-05 19:56马伯庸
意林绘阅读 2019年2期
关键词:时文闲书神童

马伯庸

小王子说:人是有天赋的生物,关键是你的天赋在哪里。我们在某些事情上可能屡战屡败,一无是处,但在另外的领域却可能是难遇的人才。自己究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是每个人一生都要思考的事。

顺治十五年(1658年),对山东淄川县的学子来说,不是一个好年份。无论你读的是公塾还是私塾,都避不开被先生和家长反复训诫。训诫的内容是学生们挥之不去的千古噩梦——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是蒲松龄。

蒲松龄从小心思灵动,对文字极为敏锐,可称神童。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神童把技能点全都加到了奇怪的地方。明代出版业发达,尤其是各种稗官野史、小说杂流极为盛行。蒲松龄一接触到这些闲书,立刻沉迷其中。但天才毕竟是天才。蒲松龄读闲书不光读个热闹,还学得像模像样。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自序里颇为自得地说:“辄喜东涂西抹,每于无人处时,私以古文自效……”意思是说:我喜欢随便写点儿东西,偷偷学点儿古文。

这个古文是相对于时文来说的。当时,“时文”特指科举考试的八股文,而广义的“古文”指先秦以来的骈文、散文、辞赋之类,又特指《史记》《汉书》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当时的应试教育很严格,有的老师连古文都不许学生读,因为太挤占精力。蒲松龄专心于古文,学习成绩应该会受影响吧?但“别人家的孩子”蒲松龄在县试和府试中,都考了第一名,称为“案首”。

顺治十五年,蒲松龄以案首的身份,前往济南参加道试,也叫院试。蒲松龄进了考场,打开试卷一看,上面写着:早起。这个题目出自《孟子》里的一个故事:齐人有一妻一妾。“早起”这两个字便出自故事里的原句“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蚤起”即是早起。

蒲松龄拿到这个题目一时技痒,一篇議论文就这样被他写成了一部短篇小说,而且完全符合八股文规范。考卷很快被送到了主考官施闰章的手里。施闰章学问很大,还特别开明。他一拿到蒲松龄的卷子,大喜。于是,道试放榜之日,满城轰动,因为蒲松龄又拿了第一。蒲松龄在当地的风头一时无两。

顺治十七年(1660年),蒲松龄参加乡试,结果落榜而归。乡试和前几场考试不同,这是与全省精英竞争,难度极大。康熙二年(1663年),蒲松龄再赴考场,仍铩羽而归。蒲松龄从此立志,制订了详尽的学习计划,可他的心思根本不在这上面。他没事就偷偷写点儿诗,还顺便搜集各种神怪异事,甚至还热衷于编俚曲调子。

蒲松龄的好友张笃庆看他每天忙活这些事,写信委婉劝他,你闲书看得太多了,对你考取功名是有妨碍的。果然,康熙十一年(1672年),蒲松龄又一次落榜。蒲松龄贪玩不假,可说起学习,态度却很认真。问题在于,他天生性灵在文学。而进入康熙朝之后,科举风气大变。康熙不喜欢有个性的文字:“骚人词客,不过技艺之末,非朕之所贵也。”这句圣谕对蒲松龄来说无如当头一棒。

蒲松龄一方面没放弃艺术追求,一方面又继续赶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期间,他完成了《聊斋志异》。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蒲松龄去青州考贡,才勉强做了岁贡生,其年已71岁,真应了“蹉跎老大负平生”这句话。四年后,蒲松龄与世长辞。“举人”这个目标,他这辈子也没够着。

李金锋摘自《百家讲坛·红版》

猜你喜欢
时文闲书神童
痛风的多组学研究进展
神童诗(二十五)
谈时文阅读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无事读闲书
都是神童
静静地坐在墙根,捧一本闲书
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