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学校体育管理研究述评

2019-03-06 09:44胡向旭贾荣光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期刊文献体育

胡向旭,贾荣光

1 前言

管理是指以管理为主体,将学校各个有利因素组织起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及一些有效信息和时间,运用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帮助完成某一特定的活动。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管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但不管是管理体制与制度、师资力量、场地器材与经费还是体育教学、业余训练与竞赛、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与世界其他体育强国相比,我国的学校体育管理依旧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状态。如果管理阶段存在问题,发展过程就会很艰难,最终不利于我国学校体育的建设。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样本

在文献-中国知网高级检索中选定检索条件为主题和关键词,之后输入“学校体育管理”,通过检索共得1446篇相关文献,有效文献1331篇,其中核心期刊相关文献有215篇,该文章主要以此215篇为研究样本。

2.2 研究方法设计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客观地、系统地、定量地描述交流的明显内容的研究方法。此文章根据内容分析法的具体研究步骤,从核心期刊相关文献的数量、作者群、期刊来源、基金支持和研究内容这几个方面对文献进行全面的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核心期刊相关文献年度数量分析

根据知网数据,我国第一篇学校体育管理的相关文献是1984年4月1日许力心发表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的《学校体育管理刍议》,之后以五年计划/规划为时间轴对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统计。从图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学者对学校体育管理领域的研究缓慢前进,“十五计划”开始,研究力度迅速加大,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行,使得社会各方开始重视学校体育发展,加剧了学校体育管理者的任务;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校体育课程的管理和教学模式发生变化;以及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民的经济意识开始加强,市场观念逐步渗入到教育中,学校教育受到影响,学校体育也遭受冲击,这对学校体育管理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这些政策的实行,推动了学校体育管理研究在这一时期内的快速发展。从图中也可以明显的看出,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核心期刊发表数量达到了所有时期的顶峰,之后文献的发表呈下降趋势,文献的质量降低。

图1 学校体育管理核心期刊相关文献年度分布统计图

3.2 作者群分析

3.2.1 第一作者发文数量分析

对文献第一作者进行分类整理,可以直观反映该领域研究作者的分布情况,作者职称的高低,相对的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其所写文章的质量。通过统计,215篇文献中,董翠香教授共发表同研究领域文献4篇,有8位作者发表2篇,这说明该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群基本形成。

3.2.2 第一作者分布情况分析

在215篇核心文献作者中,除去40名身份是研究生和职称不详的文献作者,将其余175名文献作者按职称等级划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使用SPSS对不同职称的作者人数进行相关统计处理,统计结果如表1。

表1 学校体育管理核心期刊作者分布情况一览表 (N=175)

通过表1可以看出,学校体育管理的核心研究层主要集中在副教授一级,而能够晋升为副教授级别的作者都是长期从事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教学成绩优秀,普遍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突出,对学校体育领域各方面发展动态掌握全面的高层次教师或学校各部门领导,所以根据他们自身所具备的条件来看,其发表的文献质量都是较高的。这就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管理相关研究的质量和水平是可以肯定的。

3.3 核心期刊来源分析

表2 学校体育管理核心期刊等级分布情况一览表 (N=145)

通过统计和分析,215篇文献共分布在49种期刊,根据体育类核心期刊具体类别划分,有145篇文献分布在三类核心期刊中,其中刊登在一类核心期刊论文共6篇、二类核心期刊论文102篇、三类核心期刊论文37篇。这更加表明,目前该领域发表的文献质量较高。

3.4 基金支持情况分析

我国科学基金的创办主要是为了推动我国科学基础研究的繁荣发展,促进基础学科建设,发现和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如果一个科研项目或课题可以申请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专项基金支持,就说明政府对该项目或该研究课题的重视程度高,认为这项研究所出的成果对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是有利的。通过统计得出,我国学校体育管理这一研究领域中,获得基金支持的文献共有18篇,仅占全部文献的8.4%。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资助13项,省部级以上课题资助5项,这一方面说明政府和科研部门对学校体育管理领域研究的支持力度小,关注度不高,对学校的体育管理不够重视;另一方面表明我国学校体育管理领域的研究人才和相关成果较少,申请到项目基金的困难大。

3.5 研究内容分析

依据文章研究的重点,将文献按层次轴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表3 学校体育管理核心期刊研究内容分类一览表 (N=215)

3.5.1 学校体育管理宏观研究

3.5.1.1 管理理念研究

随着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学校体育的管理理念逐渐被要求顺应教育的发展潮流。陈志远[1]认为,学校体育管理可以借鉴《第五项修炼》中的管理理念,使体育管理者建立自我超越、共同景愿、系统思考的理念。李存健[2]认为,学校体育系统要摆脱机械论思维范式和“他组织”管理理论的束缚,推行有机论思维范式下学校体育管理的自组织观。所以,管理理念要根据学校体育的发展不断更新,目的就是为了有针对性地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去。

3.5.1.2 发展战略研究

针对不同的学校体育发展现状,学者们从战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关于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案。金青云[3]和邓培红[4]认为,学校体育的发展首先应具备一个明确的战略定位,科学的明确思路和发展战略,稳步实施学校体育管理。学校体育最终目的是在战略指导下,为社会培养思想道德合格的、有强健体魄的人才。

3.5.1.3 体制现状研究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属于政府管理型。董翠香、茹佳、季浏[5]认为,管理学校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有职少权,缺乏人、财、务等方面的支配权力,难以形成良性循环;政府的体育管理机构层次过多,削弱了宏观管理的职能;单一强化政府的权力,抑制了社会组织参与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积极性,寻求社会支持的渠道不畅通;管理部门制订的学校体育相关政策文件较为完善,但监督管理机制尚不健全。从大局来看,虽然在政府行政干预下,我国学校体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但同时暴露出许多问题,在今后的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应重点解决。

3.5.1.4 管理模式的研究

管理模式是在管理理念指导下建构起来的,学校体育管理模式,为学校的建设发展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董翠香、茹佳、季浏[5]主张实施“政府-社会结合型”管理模式。黄建军[6]倡导学校管理与学校体育管理相结合的模式。更多的学者提倡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来进行学校体育的管理,将体育管理信息化,可以更好地提升学校体育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3.5.2 学校体育管理中观研究

3.5.2.1 体育教学研究

体育教学管理的目的是在管理学生工作的同时实现管理育人。邓伟明[7]指出,体育教学管理系统是由学校领导管理系统、体育教师管理系统、学生自我管理系统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动态管理系统。卢晓燕[8]指出,根据学校发展水平,将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教材、新的科技成果应用到教学管理中。体育教学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中心环节,必须从全方位抓手,科学合理地进行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加强教育教学工作水平。

3.5.2.2 业余训练与竞赛研究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业余训练与竞赛呈现多层次多系列的体系,陈燕华[9]和唐文慧[10]主张遵循校级领导—体育部—体育教研室—带队教练这条管理链,层层管理,加强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转变育人观念,同时在训练中要坚持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训练原则。刘绍曾[11]、李静波[12]认为,学校应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优化学校体育比赛的育人环境,制订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制度和方法,使业余训练与竞赛走向法制轨道。要促进业余训练与竞赛的发展,学校领导必须加强对体育的重视,创造良好的训练环境,实施科学规范的管理手段,进一步提高业余训练与竞赛的质量,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体育后备人才,提高训练队的成绩。

3.5.2.3 课外体育活动研究

我国学校体育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从原始的体育代表队、体校、体工队转变为体育俱乐部。学校根据不同体育项目建立体育俱乐部进行活动。任云兰[13]、李晓红[14]主张推行“俱乐部”制的管理,将体育教师分配到不同的俱乐部对学生进行指导。郑重[15]通过对北京大学体育社团-山鹰社的研究分析认为,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社团发展的关注。根据目前研究来看,体育俱乐部形式越来越受推崇,实现了学生的体育自主权,之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建立健全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制度,解决经费来源,帮助体育俱乐部走向成熟。

3.5.3 学校体育管理微观研究

3.5.3.1 组织系统研究

为了更好地对学校体育实施管理,学校设定校长组织管理体育工作,统筹策划,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实效性的管理和监督。下设主管体育管理工作的教导主任,制定具有学校特色和符合学生体质标准的具体实施方法和要求;发动校团委的作用,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调动学生积极性;后勤部门提供活动所需的器材场地,随时做好后勤保障;在教导主任组织下成立体育教研组,发挥学术指导和实践活动能力,教研组老师组织落实学校体育活动,利用体育专业知识,指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完成课程要求,同时抓好业余训练和竞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和计划。学校体育管理需要各级人员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统筹协调,才能使体育管理工作良好运行。

3.5.3.2 人才培养研究

社会对人才培养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出新要求。刘芳、杜朝辉、高清伟[16]等认为,必须围绕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拓宽培养途径,加强综合素质的提高;建立教师进修学习机制,加大对师资的培养力度。张根荣、陆虹清[17]认为要让学生参与学校体育管理,开创学生体育自我管理小组模式。学校体育管理的人才培养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会体验,学会生存。

3.5.3.3 场地器材及经费研究

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器材的配备,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和选择体育项目的机会,而体育经费的投入可以改善学校体育环境。李晓红[14]指出,体育场馆增加速度严重滞后于学生人数的增长,体育设施超负荷运作。而社会人士为响应全民健身号召而进入学校锻炼,更加造成学校的体育设施紧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社会人士有偿使用学校体育设施,一方面控制锻炼人流,一方面缓解体育经费的紧缺。

3.5.3.4 体育档案资料研究

目前,由于没有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许多学校还没有建立体育档案,这对体育的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少的困难和障碍。建立体育档案,有利于学校对学生体育活动进行有序的管理,也是体育课程内容制定的依据。

4 结语

改革开放四十年,学校体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健全学校体育管理机构,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团体,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和检查。虽然不断深入的管理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实效性的改变,但是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因此,不断探求新思想和新理念,确立科学的管理发展战略,结合学校体育的发展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积极尝试新型管理模式,从而建立适合时代发展的体育教学管理系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出新世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体育人才。

猜你喜欢
期刊文献体育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期刊审稿进度表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我们的“体育梦”
期待您的加入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