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

2019-03-06 11:10谭方勇方立刚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产教计算机网络校企

谭方勇,张 震,方立刚

(苏州市职业大学 计算机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十二五”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都做了相应的指导[1]。全国各高职院校都结合本校的特点,在校企合作、因材施教等多方面进行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但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合作形式化、没有长效的合作机制以及缺乏校企的“工”与“学”的融合等问题[3]。因此,要让产教协同育人落到实处,学校必须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建立协同育人的创新机制,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4-5]。只有建立完善的校企协同育人保障体系,才能使校企双主体育人收到实效。

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通过与行业知名IT企业共同探索建立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共同推进本专业的建设。

1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在当前我国“互联网+”以及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发展背景下,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要求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需要我们培养更多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安全隐私等领域的高技能人才。而企业往往是前沿技术的领跑者,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建立起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产教深度融合,共同创建符合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也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服务苏州地方经济、符合当前网络技术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充分利用与行业知名IT企业以及苏州本地IT企业的深入合作,利用企业掌握的先进网络技术和生产经验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经验,双方共同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总体思路如下:

1) “政—行—校—企”共同育人。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和力量,政府和行业提供人才培养指导方向,学校和企业形成育人共同体,为社会培养符合企业真正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 专业的课程建设与企业的生产需求相结合。将当前企业转型所需要的先进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融入到专业课程中。

3) 课证融通。将知名的行业认证(如思科、华为)等与课程相融通,通过行业的认证来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4) 倡导“立德树人”,培养“工匠精神”。将企业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引入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其职业的综合素养。

5) 拓宽国际化视野。通过与国外教育机构、国内外IT领军企业的合作,引入国际化先进教育理念,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服务于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

2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

2.1 创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行业—企业学院(industry-enterprise)、网络学院(network academy)、学校(college)这些校企合作共同体(IEAC)融入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组建“行业—企业—网院—学校”产教协同育人共同体,如图1所示。通过校企多元化合作机制,在校企合作,合作共赢的保障体系下,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校企融通、创新驱动”的柔性化课程体系。

2.2 形成“校企融通、创新驱动”的柔性化课程体系

图1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校企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行业专家的论证,确定了“网络系统工程实施”、“云平台管理和运维”和“企业信息安全运维”三个主要的职业技术领域,分析并确定了六个典型的工作任务,按照要求完成每个典型工作任务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并进行分解和重组。同时引入了当前网络新技术的相关知识点,将创新驱动的教学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并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将课程分成五个主要课程模块,每个模块都与行业或企业进行对接。其中,网络系统管理模块和网络工程实施模块的课程,与行业内思科、华为以及锐捷网络学院进行共建或引入其课程资源。网络通信程序设计模块与苏州本地企业(苏州电信)通过共建翼云企业学院来合作。云计算课程模块与华为ICT网络学院合作,共建四门云计算方向的课程。信息安全课程模块与江苏天创科技共建企业学院,并形成四门信息安全方向的课程。

通过上述方式,在专业建设上实现学校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引入企业或行业的实际工程方案、资源等方式来共建相应的课程,学生可以在完成网络系统管理、网络工程实施和网络通信程序设计模块的学习后,自主选择云计算课程模块或企业信息安全课程模块,从而形成了“校企融通、创新驱动”的柔性化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校企融通、创新驱动 ”的柔性化课程体系

2.3 构建多元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

1) 项目合作机制。校企双方通过项目化形式进行合作,如企业真实案例的教学化设计项目;由企业提供资源,学校提供研发力量的横向科研项目;由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培育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由企业技术专家提供技术支持的各类技能竞赛项目等。

2) 师资合作机制。在稳固现有天创信息安全学院和电信翼云学院的合作模式下,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深入探讨企业学院的师资培养和教学内容改革等内涵建设。培养适应符合信息化和智能化融合要求的混编师资队伍,将行业、企业要素渗透专业教学全过程,共育符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 课程资源共建机制。在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大背景下,本专业的课程建设将与企业共同建设,利用企业丰富的项目案例、产品技术文档、工程实施文档等资源,由学校教师对资源进行教学化设计,形成微课、MOOC、SPOC、课程资源网站以及数字化教材等信息化课程资源。同时,与企业技术专家一同开发课程的校企合作教材或校本教材。

4) 实训室“共建、共享、共用”机制。通过与电信翼云学院和天创信息安全学院共建实训室的方式,将企业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项目案例引入到学校,双方以共建、共享、共用的形式来完成对学生的专业培养。同时,企业可以利用该共建实训室为企业自己或合作伙伴的员工进行业务培训。该机制不仅让学生提前体会企业文化和工作流程,还更好地发挥了实训室的社会服务价值。

2.4 完善校企融合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本专业以政府、行业协会、第三方评价机构、用人单位、教师、学生等为评价参与主体,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国标和行业标准研究、企业访问、第三方调查等手段,获取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培养方案等培养数据,形成的分析报告和报表覆盖了专业建设输入性环节、专业建设实施性环节和专业建设结果性环节,学院和专业对评价情况进行反馈和分析,适时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形成了本专业的评价办法和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校企融合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3 结语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进行相应的改革。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针对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依托行业知名IT公司以及苏州地区顶尖的行业龙头企业共同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新机制,成立行业、企业学院,通过共建、共享、共用等多元化的合作新机制,来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提高双方的社会服务能力。

猜你喜欢
产教计算机网络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模式匹配的计算机网络入侵防御系统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关于计算机网络存储技术分析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