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厥文:有心报国人难老

2019-03-07 05:46■丁
红岩春秋 2019年2期
关键词:抗战工厂工业

■丁 颖

全面抗战爆发后,胡厥文主持上海工厂联合迁移委员会的工作,经过一年多极其壮烈艰难的搬迁,包括机器、造船、纺织、炼钢、电器、陶瓷、化工、印刷、饮食等行业的146家工厂,14600余吨物资,2500余技术人员和技工,终于迁到了抗战大后方。

1942年元旦和1944年10月,迁川工厂联合会两次举办展览会,轰动山城,参观者近20万人。国民党军政要员林森、冯玉祥、居正、于右任、孙科、何应钦等,中共驻渝代表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美国大使卡尔、苏联大使潘友新、澳大利亚公使艾格斯顿等各界知名人士前往参观。周恩来题词勉励:民族的生机在此。我的感想是:一、政府应以主要的人力、财力一部支援民族工业;二、人民应以投资民族工业、服务民族工业、使用国货为荣;三、厂方专家应不计困难专心一致,务期一物一业得底于成;四、民族工业的基础在重工业,而重工业的成果都不能短期得见,故必须以政府与人民的全力助其成。

民族工业的内迁和发展,对改变我国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状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战前,中国的工商业主要在东南沿海一带,尤以上海、天津两处最为发达,广阔的西南、西北地区,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有的省份完全是空白。抗战时期,内地工业出现了飞速发展,民营内迁工厂共计480余家,其中内迁四川的约占一半多。抗战胜利时,内地工厂已经发展到3000多家。民族工业家们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历尽千辛万苦,为奠定大后方的工业基础立了大功。

抗战胜利后,由于形势的变化,许多迁川工厂陷入困顿之中,胡厥文为之奔走呼告。在屡遭挫折后,他意识到,绝不能做一个明哲保身的资本家,实业界应当成立自己的政治团体,敢于站出来发表政见,为和平民主而奋斗,争取民主建国的前景,才能挽救自己的命运,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1945年12月,胡厥文等人在重庆发起组织中国民主建国会,他成为民建创始人之一,开始了最重要的人生转折。

胡厥文忠贞爱国,为“强国裕民”尽心竭力。1981年6月,他在86岁高龄时曾赋诗云:“有心报国人难老,无畏征途路不修。”这是胡厥文的人生感悟,也是他的人生写照。

◇抗战时期,胡厥文的工厂从上海搬迁到重庆沙坪坝等地。他奔走于重庆、湖南、广西之间,组织战时生产,在内迁企业家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曾任中南区工业协会理事长、迁川工厂联合会理事长

◇1945年8月,逢抗战胜利,胡厥文(一排右二)与兄长胡保良(一排右三)、弟弟胡叔常(一排右一)等三家人一起,在重庆沙坪坝欢聚合影,并题词留念:“昆弟阖家在渝,无一或缺,家国同庆。”

◇1932年9月,胡厥文参加了陕西实业考察团,对陕北地区的工业发展深入调研。当地农民群众对红军的真诚拥护之情,使他受到很大触动。图中坐在驴车中间的蓄须者为胡厥文

◇1952年,胡厥文(左四)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任副总团长,冒着连天炮火辗转朝鲜各地进行慰问,停留38天,给中朝两国军民以很大的鼓舞

◇1956年,胡厥文(一排右三)与荣毅仁(一排右四)等在上海参加庆祝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的大游行

◇胡厥文与周恩来在长达30多年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周恩来逝世后,他在悲痛中赋诗:“庸才我不死,俊杰尔先亡。恨不以身代,凄然为国伤。”图为1960年4月,周恩来在第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与胡厥文交谈

猜你喜欢
抗战工厂工业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奶酪工厂
抗战音画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植物工厂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