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申遗成功

2019-03-07 03:24李思瑾
当代贵州 2019年3期
关键词:梵净山巡山铜仁市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李思瑾

大事记 17

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8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梵净山成为我国第53处世界遗产、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贵州成为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

2018年7月2日,在波斯湾西岸的巴林王国首都麦纳麦,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主持人敲下法槌,宣布铜仁梵净山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

贵州梵净山申遗成功,使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总数跃升世界第一,也使贵州成为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

梵净山遗产地面积402.75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372.39平方千米,包括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印江洋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北部核心区以及东北部国家公益林三个区域。

“两道防线保护,凡是涉及提名地和缓冲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项目,一律不立项,凡是对梵净山生态环境保护可能有影响的行为,一律严格管控。”铜仁市申遗办主任周文庆说。

梵净山申遗成功58天前,2018年5月4日,贵州省城乡与住房建设厅收到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对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的评估报告,报告认为:梵净山提名地满足世界自然遗产第十条标准(生物多样性),满足完整性要求,但不完全满足保护管理要求。

“但不完全满足保护管理要求”这句话让贵州申遗代表团倍感压力。IUCN的质疑有三点:对于申遗地范围内迁出的百姓是否做到完全自愿、事先告知、公示和有效沟通、公平补偿、技能培训、保存当地民俗文化等;贵州梵净山若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否能够制定条款、采取相关措施来明确确保不扩建旅游基建设施、增加游客准入人数;申遗提名地内的大鲵养殖场是否已全部撤除,如何加强管理。

针对IUCN专家组提出的质疑,申遗专家团队和铜仁市申遗办工作人员赶赴提名地的第一线,深入农户家中,深入社区村落,取证和完善申遗补充材料。

搜集申遗提名地群众通过录音、文字、照片证明“原本生活在偏远地区和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地区,外迁后的住房、医疗、教育以及基础公共设施完善,结合扶贫帮困,实现居民与以往相比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同时梵净山自然环境得到持续改观,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铜仁市发改委承诺,梵净山申遗成功后,不在遗产地内扩大旅游基础设施(索道),并严格控制游客人数;撤除提名地及缓冲区所有大鲵养殖场,并提供影像资料证明。

补充材料终被IUCN专家组认可。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认为:梵净山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珍贵的栖息地,古老孑遗植物的避难所,特有动植物分化发育的重要场所,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在地球上的唯一栖息地,水青冈林在亚洲重要的保护地,理应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新成员。

记者手记

随着申遗的成功,梵净山的知名度、吸引力急剧飙升,成为无数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铜仁市旅发委规定:若进山的游客人数接近景区最大承载量8000人,景区立即暂停当天售票,并用广播告知游客,建议择日再游或前往周边其他景区游玩。

景区最大承载量不仅是一道“生态红线”,更是一道“安全红线”。梵净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承担着传承遗产文化价值的功能。因此,景区资源的保护必须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头等要事,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考虑资源保护的合理承载力要求。梵净山景区就不能够一味地扩张,让景区的人数爆棚,而是需要进行适度控制,让适当的人数产生适当的价值。最大承载量的设定,能够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无限动力,也能够真正为梵净山的明天埋下最好伏笔。

梵净山地处贵州省东北部的印江、松桃、江口三县交界处,是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向湘西低山丘陵过渡的大斜坡地带,以其生态多样性被称为北纬2 7度上的“生态孤岛”。(铜仁市委宣传部供图)

【故事连线】

守护北纬27度的“生态王国”

从梵净山脚下朝着景区一路前行,清澈见底的河水沿着道路潺潺流下,淅淅沥沥的流水声伴随着鸟儿的鸣叫声,组成了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和谐乐章。

梵净山良好的生态,离不开山下村民们对梵净山持之以恒的保护和善待。有“轿夫村”之称的寨沙侗寨里,50多岁的夏德良,曾是一名轿夫,守候在通往梵净山的旅游步道边等候雇主,“当时,寨子里青壮年男子,几乎都在梵净山上当轿夫。”

2012年,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当地打造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寨沙侗寨成功从穷山沟“变身”小康村。

饮水思源,村民们也自发立起了“组规民约”,约束村民滥砍滥伐,污染环境的行为,自觉保护着家门口的“金山银山”。

梵净山良好的生态,更得益于一批默默无闻的森林守护者。森林保安、护林员每月至少进行3次以上重点巡查,每次巡查3至5天。重点巡山时,工作组全体森林保安及护林员都要出动,对珍稀动植物分布区域进行逐一排查、监测。同时,制止各种盗猎犯罪活动,确保林区安全。

险峻的山崖和耸立的峭壁间,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是护林员与森林保安巡山常走之路。

“一个月要巡山十几次,最长的一次巡山持续了十多天,吃住都在山上。”松桃人杨昌荣1993年加入了护林员队伍,现已成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口管理站站长,“保护区目前已建立9个管理站,每个站都设有护林员和森林保安,平均一个站有5—7人,负责每个区域的巡防工作。”

猜你喜欢
梵净山巡山铜仁市
大自然的魅力:贵州梵净山
发现非遗之美
关于对铜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分析
再访可可西里
“我每天都会来巡山”
世界只有一座梵净山
贵州梵净山申遗成功
鉴赏
基于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大王叫我来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