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全省第一”背后的黔西南故事

2019-03-07 03:24李雪
当代贵州 2019年3期
关键词:黔西南硬仗蛋炒饭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李雪

数据显示,黔西南州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左右,增速全省第一;全州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1.1%,增速全省排名第二位。一组组看似枯燥的数字,勾勒出这个民族自治州一年来快速发展的步伐。

翻开黔西南州2018年的“经济日历”,一组组看似枯燥的数字,勾勒出贵州省这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一年以来快速发展的步伐。

数据显示,全州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左右,增速全省第一;全州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1.1%,增速全省排名第2位;全州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41.2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01.36%,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全省排名第一。

打好脱贫攻坚硬仗

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因盛产黄果、煤炭、杉木得名,然而受困于山高坡陡和土地破碎,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搬迁,成为三宝脱贫的唯一选择。

如今的三宝整乡搬迁安置点——阿妹戚托小镇内充满欢声笑语,一栋栋彝族风情浓郁的亮褐色小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台阶式建筑绵延开来,曾经极贫乡镇的三宝乡村民“摇身一变”,成了晴隆县新居民。

50岁的苗族大叔杨昌富就是其中一员。走进他的“连排别墅式”新家,在墙壁上最显眼的位置悬挂着一幅新、老家园的对比照片,相框上写着九个大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因为党的好政策,我们一分钱不花住进新房,还在小镇上找到工作,慢慢过上了好日子。”杨昌富的妻子坐在窗边,一针一线缝制着女儿的嫁衣,冬日里的阳光照进家里,场景美得像幅油画。

“搬进新家里,当上城里人,干着手中活。”村民们一个个脸上的笑容比往常更加灿烂,生活也比以往过得更加舒心。这只是黔西南全州干部苦干实干、奋力决战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缩影。

2018年,黔西南全面开展“春风行动”和“夏秋攻势”,集中力量全力打好“四场硬仗”。

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硬仗。坚持脱贫攻坚基础先行,加快打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完成投资300亿元,盘兴高铁实质性开工,罗甸至望谟高速公路主线建成开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公里,提前一年基本实现30户以上村民组“组组通”硬化路。

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全面实施新市民计划,深入贯彻落实“六个坚持”,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2016年计划搬迁的69104人全部搬迁入住;2017年计划搬迁的113105人已入住110328人,占年度任务的98%;2018年计划搬迁的156297人,将于今年6月前搬迁入住。

打好产业扶贫硬仗。认真落实“八要素”,通过“退一进十”和“六个协同”,稳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全州调减玉米种植87.67万亩,累计完成蔬菜、食用菌、薏仁米等种植308.36万亩,带动贫困户15.94万人增收致富。

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高考本科录取率突破50%;晴隆、册亨、望谟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27.2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参保1799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295.75万人、19.69万人;启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三年计划,累计开工1.42万户、开工率103.74%,累计竣工1.4万户,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前行的道路再千难万阻,黔西南依旧一场战役接着一场打,一块硬骨头接着一块啃。“三大战役”和“四场硬仗”形成“组合拳”,把脱贫攻坚不断向纵深推进。截至目前,全州实现10.52万贫困人口脱贫,142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至5.02%,兴仁市实现减贫摘帽目标。

2018年黔西南州全面开展“春风行动”“夏秋攻势”,集中力量全力打好“四场硬战”,着力推动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图为普安县江西坡镇茶产业基地。(杨德高 / 摄)

培育绿色旅游经济

网箱养鱼,拆。

污水处理项目,建。

河流污染,治。

2018年,黔西南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像培育生命一样建设生态。全面落实“河长制”,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完成造林457.35万亩、石漠化治理73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7%,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提出,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旅游是既要发展又要生态的最好结合点之一,是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一个重要转换器。位于北纬25度的“金贵之州”黔西南恰有四方之景,这里苍山如海、河湖交错、处处如画、步步成景,是发展旅游产业的绝佳胜地。

“一天卖出1000多份,生意火爆,节假日顾客还要排队才能吃到呢。”曾上过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黄秀蛋炒饭老板在灶台前忙得不亦乐乎,店员正在热情招呼着客人。一碗碗金黄的蛋炒饭在油锅里翻炒滚动,不仅把万峰林“炒”得火热,更是成为了村民们的“金饭碗”,许多原本在外务工的本地人,赶着蛋炒饭的浪潮,纷纷返乡创业。

如今,在旅游产业这股劲风的助推下,万峰林蛋炒饭从最初零星几家,发展到二十来家,一条街全是蛋炒饭店面,俨然成为了万峰林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018年以来,黔西南成功举办了2018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第六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第四届黔西南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全州旅游投资完成120亿元,兴义万峰湖、兴仁放马坪、贵州醇景区获评4A级景区;全州旅游业实现持续“井喷”,游客突破6000万人次,旅游收入479亿元,同比增长均在40%以上。

改善民生福祉

“在过去破伤风很常见。有些老百姓在家自己接生,把剪刀在油灯上一燎就剪脐带了,甚至有用碗摔成两半直接割的。”贞丰县人民医院院长广跃乾回忆起1999年刚上班时的情况,40年前,1000个婴儿就有一个患有破伤风,40年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新生儿破伤风基本绝迹。

“以前做阑尾炎手术,创口有巴掌一个大。现在做微创只有几厘米,在减轻患者伤痛的同时,伤口恢复也快。”广跃乾用食指和大拇指比划着说,光这方面的设备2018年就投入了1000多万,目前微创手术在县医院占比率达30%—40%。

视线转到医院大厅,家住白层镇的张健正在收费窗口办理出院手续,几分钟后手里多了三四张结账单据,住院一个星期的他,医保报销完5000多元的费用自掏腰包才1000多元,他连声感叹新农合简直是老百姓的福星。

发展为要,民生为本。一年来,黔西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一件接着一件办,取得了亮眼的民生成绩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就业创业稳中向好。建成州级以上农民工创业示范园6个,引导扶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等就业创业4.04万人,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创业4.5万人。

医疗卫生稳步提升。全州县级人民医院全部达到二甲标准,建成州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4个,县级救治中心8个,完成126个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创建国家卫生县城1个,卫生乡镇9个。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新增“广电云”用户9.2万户,新建乡镇广播影视综合服务站21个,建成文化服务中心19个,民族文化纪念馆12个,建成103公里健身绿道和8个乡级、6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步履铿锵、踏歌而行的黔西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邀你倾听更多发展背后的故事。

猜你喜欢
黔西南硬仗蛋炒饭
一起来做蛋炒饭
蛋炒饭的哲学
老爸牌蛋炒饭
蛋炒饭助力脱贫
流量明星转型要打“硬仗”
诗书画苑
黔西南州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黔西南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发展研究
寒冬老年人打好三大“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