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景观中的人文风情应用分析研究

2019-03-08 02:15彭浩王利轩周金凤
戏剧之家 2019年1期

彭浩 王利轩 周金凤

【摘 要】景观中的山水人文风景是一个在相对的宏观角度上,利用自然风情与人文风景来熟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需其使用者通过一系列的人工措施将其拥护、改善、顺应其自然的物质问题,达到人与自然谋发展、促生长的实态化、可持续化的目的与意义。

【关键词】山水景观;人文风情;实态化;可持续化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9)01-0239-01

一、引言

“景观”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词汇,从远古的自然风貌,到现在的各种景观形态,其内在发展与我们居住环境息息相关。在人类活动对环境生态、品质的追求,以及在山水景观中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良性改动,激发了山水景观的问世和发展,在大量自然产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敲出新,改进发展、拓宽景观设计理论和方法,扩展出新思维新模式的景观设计思路和表达方式。环境景观中山水人文风景是从最初原始自然状态延伸到现代人文融入,其根本在于使用者对山水景观的需求,主要涉及中西方山水景观中的景观艺术、地质形态,到对农学、园林规划、水景布置、交通要塞设计、艺术审美的思考,再到居家环境及城乡规划技术和思想。

(一)“山”的起源与演变

“山”可追溯到上古神话中的“仙山”,意为仙人居住的地方,与仙人传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记载,“仙山”在汉代以前便有所流传,可追溯至东周时期,其中屈原的《离骚》中便记录了魂游昆仑的奇幻仙境之旅,“仙山”便由此引起了人们的幻想,成为现如今艺术表现和景观设计中的聚焦点。随着时代的变更,“山”也开始发生了演变,在南北朝时期,“仙山”被进一步融入宗教信仰以及文人墨士陶冶雅兴的绘画之中。众所周知,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广为流传,随之道教也紧跟其上,两者赋予了“仙山”一词新概念、新认知,让“山”在时间的洗礼下,逐渐以不同的形式演变。

(二)“水”的起源与演变

“水”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天府之地,因山水之利,先民以水勤于耕种创造了西周文明,其“水”最早被记录于神话中的琼脂玉露,能滋养万物,去其病疾,表现了古人因对长生不老、百病不侵的渴望,而想象为仙人所酝酿的甘露,赋予了水奇幻的形态。在儒家时期,水逐渐演变为具象,如孔子云:“水能载舟,亦可覆舟”,将“水”与古人相结合,能承载万物,也可颠覆万物,让“水”更加具象化,贯穿于整个历史王朝。水无时无刻不在演变着,随着时代而交替,水也不断变为一种信仰体系和重要象征。

二、“山水”中的人物风情和文墨小景

在当代,很多人都因欣赏山水人文风景之盛,追求与前人的返璞归真,回到先辈们精神寄托之地,实现“天人合一”的思绪。自然中的山水具有外在的形式变化和蕴育美,前人依附于它的社会历史文脉、艺术内涵和寓意象征美。在山水手法表现萌芽之际,人物形象还是主要因素,在《女史箴图》文墨小景中的“射猎”一处,射手人物与巍峨大山并列,二者相对比例略显失调。有时虽然乍一看整幅画是以山水为主体,似一幅怡然的山水画,但是人物仍然是情节性的重要内容,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属此类经典绘作。山水中的人物风情和文墨小景必然体现作家的精神境界和文化修养。

(一)“山水”中的人物风情

很多山水画中的人物意义一般并不在于直接表达作家的身处存在,而在其意味上,人物形象和山水有着不同的意义,体现人物风情变化的不再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人,而是作为虚假借体被移植入画面中的山水,这些人物皆是作家的思绪替身,是与观者进行画面山水互动,表现观者和作家的志趣相通,精神和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古典西方艺术中的人物一般都注重于人物肖像和五官的刻画,而中国山水作家对人物风情所强调的是心神和精神、非物质和体质上的认可。通过把自己的心神融入山水,期盼能传达出精神上、非形态上的自我表达。“山水”画就是人生、人格的一面镜子,是作家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表现出其所崇尚的主观意愿,人文风情。

(二)鉴赏“山水”中的文墨小景

所谓“山水”小景是指在山水样式流行中,以一种幽情美趣、怡然自得的小景见长。小景中富有诗意,幅小景却清丽可人,引人入胜。“山水”中的艺术变革,不是一个突变的过程,而是体现出一种山水小景的艺术,其有着师古、摹古的成册流传。形成“山水”小景的兴盛有两大方面,一方面因为中国广阔山川和诸多名胜山水,另一方面是因为存在中国文客所独有的山水文脉情怀,这是从中国山水文脉中孕育而来的。无论是在《诗经》《楚辞》等伟大的文人墨客散文诗集中,还是在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庭院廊阁立,每处小景都无不体现中国墨客心中的山水文化风情。

文人墨客对自然风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山水”人文风情,是现当代文化艺术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心神交际系统之一。“山因水活,水随山转”,或是江山映美景,從古至今形成了一幅幅秀丽的山川画卷。水以其声,山以其境。

三、结语

山水景观的不断发展,呈现出艺术美学的特征,前人对天然的景观和生活的热情,使其山水景观中的人文风情长盛不衰,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魄力和无限生机,让生态伦理重归生活场景,在山水景观中去感知自然、领略自然、发现自然,实现人生价值。在生活中脱离通俗融入深厚的艺术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引导对山水景观的关怀,聆听天然的呼声。

参考文献:

[1]宋磊,万越.山水景观图像变幻中的寄畅园研究[J].美术大观,2018(03):98-99.

[2]赵金轶.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审美价值[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01):233.

[3]李杰.黔东南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村寨文化浅析[J].中华建设,2017(11):100-101.

[4]柴浩予,高宇.基于符号学理论的日本枯山水景观浅析[J].美与时代(上),2017(04):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