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 模式的路径探索

2019-03-08 03:16孙小雪
西部论丛 2019年7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伴随着高校育人环境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需要引入实践环节,注重微观层面的实践创新,通过先进示范引领,彰显专业特色,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来打造社会实践品牌,建设常态化实践育人机制。引领青年学子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深入社会,在奉献实践中成长成才、激发报国热情和责任感,才能提高育人模式的实效性,焕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代活力。

关键词: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育人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新时代背景下,伴随着高校育人环境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愈加呈现出了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这需要我们构建新的德育模式,在日常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引入实践环节,引导广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强化德育效果。

一、新时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聚焦到高校环境里,主要表现为青年学生群体的思想波动和价值取向的愈加多元化,呈现出思想变化迅速、张扬个性却又容易迷失自我的特点,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挑战。

(一)个人主义盛行

伴随着新时代的趋势,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也逐渐趋向于满足社会需要的实用主义,从而在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上有所弱化,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进入了大学校园,大学生们在价值取向、价值认同和价值选择等方面面临着多重的考验,出现了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这突出表现在大学生在目标的确立上越来越“为小”,在学习、生活尤其是就业目标的选择上往往倾向于轻松、舒适和高回报,更加关注眼前的现实利益,逐渐丧失了古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和国家的庄严使命感,倾向于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的现象,缺乏对人生的规划和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思考。

(二)认知与行为的脱节

认知是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在社会中属于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他们往往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但却往往忽视实践,造成认知和行为的脱节。我们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在认知上都能够明辨是非,对一些不好的现象也会表现愤慨,这说明多年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也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他们在具体的践行中往往缺乏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所有人都知道要节约水电,不浪费粮食,当这些所谓的“小事”被专门提出时,他们会轻蔑地认为是“小题大做”。这种知行脱节的矛盾,往往是大学生缺乏责任感的原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关。

(三)自媒体时代的介入

当前网络作为主流媒体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发表言论的主要阵地。近几年来微博、微信、网易、抖音等社交平台的普及,每个学生都成为了“自媒体人”,极大地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环境。伴随着新媒体的介入,网络的双刃剑作用也开始凸显,大学生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受到各种言论和思潮的影响,由于他们本身思想意识的不成熟性,他们往往容易人云亦云,盲目从众,更会由于自控能力不足而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忽略了现实生活,迷茫、浮躁、无归属等情绪充斥在我们的大学校园中,增加了很多不稳定因素。

二、强化德育主题,加强实践育人模式的路径探索

新时代、新思想、新形势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了挑战,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缺乏的不是认知和宣传,而是微观层面的形式创新,我们要积极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的路径。

(一)先进示范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先进典型的示范教育是从微观层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创新。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看,先进典型是理想信念的人格化,代表了社会主义所倡导的宏观、主流的价值导向。通过科学设计和选树先进典型的活动,有利于在学生群体中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对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产生学习和模仿的心理,并对不道德的行为产生强烈的憎恶感。让身边人讲述身边故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同学,这些鲜活生动的形象,往往更加具有感染力,更好地发挥激励作用,使个体层面的价值准则更好地转化为群体的行为标准。

例如,以身边的优秀学生代表、勤俭自强之星、援藏校友为典型案例,从他们的成长经历、价值选择和工作故事等进行持续跟踪,这些鲜活而饱满的和故事能够让学生感觉到榜样就在身边,产生一种“只要努力我也可以做到”的想法,让学生能够通过对先进典型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和模仿的天性,引导大学生们更加认真地思考和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将关注点聚焦到“立志”和“成才”上,真正思考学习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

(二)彰显专业特色,打造社会实践品牌

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于大学专业教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大学生在校园里汲取科学知识,掌握领先技术的同时,更要加强人文素养。其中,专业社团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优势,它是对第一理论课堂的延伸,是能够将专业特色和实践养成有机结合,加强高校实践育人环节的重要载体。

伴随着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彰显专业特色、打造实践品牌。这要求我们带领专业社团“走出去”,深入社会、了解基层,主动关注社会需求,加强社团与企业、市场的联系,充实社团活动内容,为同学们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拓宽舞台。让学生在接触企业和实际案例过程中,提高市场意识,强化问题导向,锻炼创新思维,达到学用一体,产学结合的目的,引导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积极投身祖国建设,彰显实践育人效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实践转化。

(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

网络是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也是我们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更加是开展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

一方面我们要创新教育形式,打破原始单一的理论说教模式,以网站、微博、微信等为媒介全方位、多渠道加强对实践育人环节的宣传推广,通过故事化表达、网络化语言和形象化展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入大学生的“网上生活”,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逐步实现巩固和扩大实践效果的目的;另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将学院乃至学校的主题实践活动,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宣传合力。除了通过校内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之外,还要着力打造长效宣传机制,引入外界媒体平台,向全校师生及社会人士展示院校风采,强化实践育人效果,发挥网络思想教育阵地的积极作用。

(四)找准支点,建设常态化实践育人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更加要做到常态化和整建制发展,才能有的放矢。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利用校内外资源,组织开展实践团队,认真研究制定活动方案,统筹安排,调动各方力量确保实践活动有序开展,打造特色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建设固定化、常态化的实践育人机制。这要求我们要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找准实践育人工作的支点,通过校企合作、定点帮扶等实践活动,组织各班级、党团支部、学生社团、开展科普知识宣讲、社会调查研究、技术培训、精准帮扶、素质拓展、志愿服务等活动。不断创新并凸显特色,实现实践育人模块的可持续发展。

三、結语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模式,注重引入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践养成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与教育,把道德认知、情感与具体的践行结合起来,最终形成较强的自我控制力和行为驱动力。只有这样才能焕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使高校真正成为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引领青年学子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深入社会,在奉献社会中成长成才、激发报国热情和责任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蒋晓俊,焦艳.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高端论坛”综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2):95-96.

[2] 蓝文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着力点[J].人民论坛,2018(29):126-127.

[3] 彭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10(05):62-66.

[4] 胡巍,臧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优化拓展的针对性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5(5)

作者简介:孙小雪(1986-),女,天津人,硕士,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工作教师。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