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文化软实力助推二官寨村旅游名村建设

2019-03-08 02:50李华军雷世军
西部论丛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才旅游建设

李华军 雷世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文化作为不可复制的独特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要突显旅游特色,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的内因,在旅游景区硬件条件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产品和旅游模式不断趋同的背景下,要突显特色,走差异化路线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突破口就在于文化。通过对文化的深度挖掘,找到“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化,辅以与时俱进的表现形式,便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二官寨村近几年在旅游名村的建设上,牵抓住文化软实力提升这个“牛鼻子”,通过加强土家传统古村落保护、深挖土苗传统民俗文化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等方式,在振兴乡村休闲文化旅游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全村常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00余万元。

一、主要做法

(一)在规划中保护好乡村风貌。二官寨吊脚楼是中国南方干栏式建筑的“活化石”,二官寨有吊脚楼200多栋,形成了6处吊脚楼群落,尤其以小溪胡家大院、旧铺康家大院为典型代表,被著名建筑学家张良皋称为恩施州保存最好的、最具规模的民族民居建筑群落,具有很高的民族建筑艺术研究价值、历史文化保护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始终遵循保护为主、兼顾开发,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实际、农民主体的原则,投入30万元编制了盛家坝乡二官寨村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每年争取上级保护资金300万元,用于传统古村落的修缮维护,使二官寨村传统古村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同时又有效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

(二)在传承中发扬好乡村技艺。一是实施文化设施工程。建设“九佬十八匠”非物质文化陈列馆、村史馆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提升乡村文化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二是实施文化发展工程。善于发现和整合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技艺、戏剧、习俗,深耕“巴盐古道”“盛家南戏”、军事文化、移民文化等特别文化元素,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態和产品,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优势叠加,推动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三)在发展中引领好文明乡风。一是坚持党建统领。突出村党组织领导地位,加强农村党组织对各类组织、各项事务的领导,深入实施“五星支部”创建行动,不断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引导建立各类建管协会,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群众自己建设自己的家园,建设有温度有记忆的农村。二是坚持德治引领。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深入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活动,把“四长制”(河长、山长、路长、所长)推行工作真正落实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持久开展“四美五好”评选表彰和宣传教育,运用榜样的力量推动形成良好风尚,深入开展诚信建设活动,把诚信教育融入到社会生活各方面,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诚信素质。

二、问题与困扰

(一)乡村建设中的文化规划不足。对农村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规划重要性缺乏认识,在经费、人员紧张等情况下未将乡村文化建设纳入规划当中。二官寨村虽然编制了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但是受经费、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并未将整个文化发展列入规划,无法提供整体性、连贯性的文化发展指导,从而放缓了文化发展的进度。

(二)传统陋习纠正需要时间。农村地区文化水平偏低,加之缺乏持续性的文化活动,“麻将文化”“酒文化”“霸占”村民业余生活在情况依然存在。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礼仪和文化素质有待提升,文化大户的引领作用不强,村部书屋、文化礼堂、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利用率不高,农民群众参加文化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缺乏动力。

(三)文化产品供不应求,文化发展缺乏持续性。一是地处偏远山区,由于交通、场地、经费等限制,文化产品、活动输入困难,存在文化活动总量偏少、形式单一等问题,文化产品供不应求,无法在乡村形成相应的文化氛围。二是人才缺乏,文化活动无法自产,只能“全靠送”,由市级文化单位组织配送文化活动,村民有什么文化活动就参加什么文化活动,文化产品缺口仍然很大,不能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且缺乏自主选择文化活动的条件和平台,乡村文化发展空间有限,制约文化血液流动,文化活动常被当成是“盛事”,而不是“常态”。

三、对策及建议

(一)统筹规划,创造乡村文化振兴新态势。一是统一规划。将乡村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列入二官寨村发展规划内容,把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结合起来,有法可依促进乡村建设全面发展。二是做好乡村发展“文化+”文章。牢固树立“文化+”战略思维,统筹乡村发展规划,立足乡村特色和建设实际,准确选择“文化+”切入点、结合点、增效点,将文化与旅游、农业、科技、生态、金融等相融合,推动乡村建设转型升级,推进“文化+”多元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提升乡村文化经济创造力和生产力,打造文化强村,创造乡村振兴发展新态势。

(二)培养人才,夯实基层文化传播阵地。一是培养一批本地文化人才。大力培养、扶持基层文艺骨干、业余文化队伍和民间文艺社团,依托基层乡土文化能人、中小学教师、文艺爱好者等,组建乡村文化艺术团体、志愿者队伍,成为文化工作先行者,在乡镇、农村常态化开展文化活动。二是引进一批专业文化人才引进。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搭台的形式,引进一批专家型文化人才,通过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提供优质服务,拓宽引进渠道,完善激励保障机制,让文化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鲜活力。三是优化人才结构。要针对不同文化形态、不同文化层次的文化需求,优化人才结构,既要有一批大师级人物、一大批专家,也需要有与之配套的专业人才,更需要一大批能工巧匠和民间人才,形成百花齐放文化氛围。

(三)以优促建,打造乡村特色品牌文化。一是集聚人才,重塑乡贤文化。以乡愁为纽带,广泛凝聚乡贤力量,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鼓励品德才学出众、在外经商、退休干部和外来投资创业代表等新乡贤回乡创业、发展,激发乡贤组织活力,以自己的经验、学识、技艺等参与乡村振兴和文化建设。重塑乡贤文化,以其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反哺故土,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引领乡村文化新风尚。三是深挖内涵,打造“一村一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内涵,依托乡村传统文化、非遗项目、红色文化等,建立非遗项目传承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等,同时融入新时代文化内涵和地狱特色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特色传统文化反哺乡村。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开发生产,形成特点鲜明的主导产业,广泛开展 “一村一品”乡村品牌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李华军,湖北省恩施市盛家坝乡党委书记;雷世军,湖北省恩施市盛家坝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猜你喜欢
人才旅游建设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寒露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旅游
毛遂自荐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为国家选人才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