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果与我们共同成长

2019-03-11 09:51屈文霞
中国教师 2019年2期
关键词:果果情绪课程

屈文霞

一直以来,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以下简称“中关村一小”)在低年级不断进行融合课程的实践探索。2015年10月,中关村一小加入了“果果和朋友——小学生情绪健康促进”项目(以下简称“果果项目”)。果果项目与学校融合课程牵手,成为一年级融合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为学生顺利实现幼小衔接注入了新的活力。三年来,全校共有75位教师参加了项目培训,约有3000名学生进行了“果果课程”的学习。

一、加强课程实施与管理

1.加强培训,规范管理

果果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在教师。秉持好的课程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来实施的理念,学校2015年10月派出六位教师,参加“果果课程”的全国培训,成为课程的种子教师;三年来,新学年开学初,学校均组织一年级全体教师参加北京地区的课程培训。在充实而高效的參与式培训中,教师们聆听、思考、讨论、质疑、展示、分享。通过培训,教师们不仅收获颇丰,而且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果果和朋友》的课堂文化——尊重学生感受,以活动为载体,感受疏导情绪。

从2015年10月开始,果果课程正式纳入一年级融合课程体系之中,每周一课时,由主班教师授课。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按课时上课,不随意增、减、删、改课程内容。但教师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两节连上。

2.加强教研,提高质量

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们利用融合课程教研活动时间集体备课,定期教研,横向交流,取长补短,分享上课的情况,以求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第四单元第一节《谁来帮帮我》,教材设计的第三环节是让学生列举在学校、家庭、与朋友玩耍或在商场里分别向谁求助,并把这些人写在黑板上或纸上。教学时,宋老师原封不动地保留了这个环节,但却遭遇了失败。活动中,学生发言积极、教室热热闹闹,但看似活跃的课堂更像是一种“虚假繁荣”,宋老师感觉内心无比空荡:学生的成长在哪里?宋老师把自己的遭遇与教师们分享,大家发现对于生长环境开放、教育资源丰富的中关村片区的学生来说,这一问题有些浅显。如果教学目标仅限于此,又怎能让学生们有所收获?教师发觉自己只顾埋头走路,无意间成了教材的奴隶,忽略了对学生已有经验、认识水平等情况的了解与尊重。于是,后续授课教师将这一环节进行了大胆删减,从而更加充实地开展后面关于“求助方式”的教学内容。

3.加强实施,创新评价

“果果和朋友”不仅出现在果果课程中,而且也为德育和班级管理开辟了新路径,成为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好助手。不少班主任结合《果果和朋友》的约定原则,制定了自己的班级约定和班级公约,同时还举行小组竞赛,以此不断鼓励学生约束自己。有的教师还为学生们设计了一本集记事、评价、计划、反思、日记、家校沟通于一体的个性化成长记录手册——《成长护照——让成长有迹可循》。截至目前,已经修订了第4版。从学生们一言一行的成长及收集到的家长反馈来看,这本记录册,真真正正让学生们的成长看得见了。

二、果果让学生、教师、家长共同成长

果果课程力求教会学生怎样调节情绪,怎样交朋友,怎样帮助他人,怎样获得帮助,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办法。这一育人理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渐在学生成长、教师教学和家长育儿方式等方面得到了体现。

1.带给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反应,只有让学生学会恰当地体验、控制和表达各种情绪,才能真正成为快乐的人。《果果和朋友》就是帮助6到9岁的儿童学习和实践如何应对情绪的变化,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理解与沟通,解决问题与面对改变,认同并帮助他人的能力,从不同的侧面对儿童进行情绪引导,提升他们的自我意识,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情绪把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比较自私,爱发脾气,冷漠木讷,不会接话题,不懂得社交,或者比较容易受到同伴的欺负——但随着课程的开展与深入,学生实践以及体验的加深,这些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课程刚开始进行时,教师们担心学生们不感兴趣,参与度不高。没想到学生们参与度非常高,都积极踊跃,畅所欲言。教师越来越走进学生的心灵,知道了谁在交朋友的时候遇到困难,谁在跟同伴有分歧的时候不能妥善处理,当然也发现了谁特别擅长交朋友和处理同伴关系。教师们发现,性格偏安静、内向的学生往往能很快分辨不同的表情,也能对自己的情绪有正确的描述,而性格特别外向的学生,在分辨表情的时候却有些困难,他们的情绪多是积极的,很少能表达出消极的情绪。这非常出乎教师的意料,竟然有学生开心不开心都是一种表情。此后,教师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外向孩子的情绪表达和交友的问题。

在进行第一单元教学时,教师就教给学生解决不良情绪的黄金法则——让自己感觉好受一些,并不会伤害到自己或其他人。通过“苹果树”这个小游戏,全班总结应对不良情绪的好方法。譬如,躲进一个僻静的角落、自言自语、写日记、写信、做游戏,等等。教师鼓励不开心的学生,让他试着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情绪问题,不开心时和朋友讲,和朋友一起做游戏,或者进行体育锻炼,锻炼可以使人的精神和心理发生变化。在体育课上给情绪失控的学生锻炼的机会,或者安排学生课后和小朋友一起跳绳、踢毽子,很快,这些学生就能再次融入集体。

在进行第二单元“沟通”的教学时,教师强调了沟通、表达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用合适的方式说出心里话,用达观的态度看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结合课程给学生讲一些为人处世、豁达开朗的名人故事,还开展了“我的乐观生活”主题活动,通过各个环节鼓励学生勇于表达。比如,“说出你的心里话”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了解“说心里话”的规则,即说话前先想一想,心平气和;轻声说话,说出所有你想说的话;表达清楚,说出你的感受。通过创设情境,角色体验互说心里话等活动,学生学会了理解别人的感受,在遇到困难时如何解决问题,培养了良好的沟通技巧。

2.教会教师调节情绪

果果课程为教师正确认识学生、正确认识教材、勇于尝试合作学习方式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果果课程也带给教师们许多变化,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找到了调节自己不良情绪和应对问题、困惑的办法,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帮助学校解决了教师的一些

心理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实现了从“主观以为”向“用心倾听”的质的转变。以前教师往往主观地认为学生“思想单纯,不会想一些复杂的事,不会有烦恼”,或者“他们有烦恼也一定会说出来”。但实际上,我们低估了学生的情绪感受水平,不了解学生遭遇的情绪困境。其实,六七岁的学生在生活中,在与家人、教师、同伴的交往中已具备讨厌、伤心、抱歉、担忧、害怕、嫉妒等丰富的情绪感受,只是他們对于情绪的觉察和应对还处在萌芽阶段,所以当他们遭遇负面情绪并因此出现过激行为时,并不清楚行为和感受间的关联。果果课程通过使用倾诉与表达这一方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引导他们回想并说出引发这一感受的情境,而教师会以开放的态度用心地倾听学生的话,对学生的讨论与建议不能仅用“好”“坏”这样的字眼来反馈与评价。

果果课程也帮助教师提升情绪调节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完成一天的教学工作后,教师往往是身心俱疲,有时会觉得情绪低落,整个人很烦躁压抑。如果这些不良情绪得不到排解,长期累积会对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在教授学生调节自己情绪的同时,教师也可以用果果的黄金规则来应对自己的不良情绪,倾诉、睡觉、唱歌、运动、听音乐、按摩、短途旅行,等等。只有教师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才能把这份健康情绪传递给学生。作为教师,我们承担的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群心理健康阳光、善于与人沟通的高素质人才。

3.带给家长多彩的育儿启示

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非常喜欢这门课程,会经常和爸爸妈妈主动谈起他们在果果课堂上参与的有意思的活动,并邀请爸爸妈妈一起参与互动,而家长们感觉孩子通过这样的课程变得喜欢主动和他们沟通交流,也非常高兴,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家庭的氛围也较之前有了很大改善。《果果和朋友家庭活动册》为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与孩子进行顺畅沟通提供了重要帮助。与孩子共同完成活动册,各自写下自己开心与不开心的原因,家长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孩子最真实的内心感受以及情感体验,当需要对孩子的负面情绪进行疏导时,他们可以选择更加有效的方法。

通过果果课程的教学实施,许多学生开朗了很多,交了很多朋友,情绪不好的时候,也总有不错的排解方法。随着情绪的稳定,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都愈发集中了,学习成绩有了较大进步。学生们很喜欢果果,他们早就把果果当成了自己的亲密朋友。当然,他们还喜欢果果课上丰富的活动,可以让他们感受精彩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果果的到来正在慢慢地影响他们的生活。果果课程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发展自己,形成心理健康的自我概念。在果果课堂上,学生们没有束缚、竞争,只有倾听、互助和快乐。相信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会学会从容应对成长中的喜怒哀乐,越来越阳光,越来越快乐。

果果课程和中关村一小“基于儿童、立足素养、自主成长”的教学理念一脉相承,都要求我们将实现学生生长作为出发点和目标,并向我们铺展了一幅美妙的画面:沐浴自然之清风,倾听性情之灵动,感受生命之力量,享受成长之喜悦。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果果情绪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排排坐
好奇怪哦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逗逗的绳子
看得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