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2019-03-11 06:34林蓉华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过程

林蓉华

一、初识“核心素养”

“素养”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也指平素的修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它明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即三维目标。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对现有的三维目标进一步发展和超越,提出“核心素养”,将学生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内涵品味、获取知识的能力,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条件,反映了国家、社会对每个学生公认的价值观。学以致用是终极目标、终身受益 是最大的作用。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

1.课堂是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也不起因于客体,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学到越来越多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而且这种新的图式是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学习者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是积极的、主动的、合作的,并逐渐达到自我控制的学习过程。

2.课堂是基于学生问题的整体性学习的过程

孩子们是每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他们有独立见解、有个人学习风格,是“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里的树叶。孩子们既有学习独立性,还有学习能动性。能动性是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必要条件,是一种自发的学习欲望。老师不可能代替学生去思维、感知、分析和判断,只能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乐学、爱学、善学。孩子们同时还是不断发展的个体。他们由懵懂到聪明,由幼稚到成熟,需要在学习路上“吃一堑,长一智”。 他们需要在认知的路上滚打摸爬,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

源于孩子的独立性、学习能动性与发展性,真正有效的课堂学习,是基于学生问题的整体性学习,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所谓“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所有的课堂活动必须为解决学生疑问而服务。

3.课堂是整合与创新的过程

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教学,它依赖各个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核心素养是各学科之间的“溶化剂”。核心素养为基础,各学科的教学既独立又统一。比如学生的“语言素养”,它并非语文教学的独家所有。比如语文的朗读指导包含音乐方面的音韵美。我们不能把语文硬生生的独立出来。除了跨学科整合,还可以是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比内容的整合,书本与生活的整合,古与今的整合,传统与时尚的整合等,在整合的过程中既夯实本学科基础,又拓展知识面,既有所突破,又有创新。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呈现的特点

1.研究的课堂

核心素养的提出改变了我们的教育观念,还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以个人和小组合作进行的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提倡多点学生的亲身体验,少一点教师的知识传授;多一点实地调查和实验,少一点书面资料的研读;多一点手脑并用,少一点纯思维训练。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自由发展;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而又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了时刻用研究的眼光去观察、用研究的态度去做事的习惯和能力。

2.动态的课堂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为课堂而准备的“教案”只能叫“预案”。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设计应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要把教学看作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等一连串的动态过程。在这整个过程中要有老师的创造性劳动,关键是如何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状况,随着课堂出现的新信息调整原先设计好的程序。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堂,既需要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更不能忽略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性”特点,对教师要求更高,要深刻领会核心素养的内涵,还要有综合的素质和应变能力。

3.大众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如果我们深入每个学生,会发现他们中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我们的课堂要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分类要求。设计教学预案时,注意要求和难度的层次,让学生有选择地参加,评价方式也要因人而异,尤其慎重地评价差生,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与鼓励,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能让更多的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并都获得体验,便是比较成功的教学活动。我们的课堂是大众的课堂而非精英的课堂。

4.回归生活的课堂

脱离了生活,语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以致用、回归生活,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杜威有一句名言:教育即生活。这指的就是教学的生活性。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血肉相连,我们要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活中的语文,读身边的语文,用语文服务生活。孩子在课堂学语文,离开课堂也在学语文。只有植根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深厚生命力的课堂。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一种“提质与超越”。它标志着语文教学研究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漫长的探索。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过程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