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研究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与1.5T磁共振在诊断胶质瘤的价值

2019-03-12 08:53陈顾文许启仲王星
中国医学工程 2019年1期
关键词:胶质瘤磁共振螺旋

陈顾文,许启仲,王星

(1.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 放射科,广东 深圳 518102;2.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放射科,

广东 深圳 518020)

胶质瘤是临床上颅脑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大约占所有颅脑肿瘤的50%左右[1]。胶质瘤有低级别和高级别之分,不同级别的胶质瘤治疗方案和预后均不相同。因此,对于胶质瘤的准确诊断将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患者后期的预后[2]。因胶质瘤部位特殊,临床上病理取样较为困难,这就为胶质瘤的诊断带来阻碍。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成像和核磁共振这种无创方式对患者的胶质瘤进行诊断[3-4]。本研究选取了2016年3月-2018年3月到本院检查的80例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多层螺旋CT与1.5T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MR)在诊断胶质瘤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到本院检查的80例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当时的诊断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42 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26~69岁,平均(47.13±3.44)岁;均采用128层螺旋CT扫描进行检查。观察组38例,其中男21例,女17 例;年龄26~68岁,平均(45.77±4.29)岁;均采用1.5T MR扫描进行检查。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和精神不振等,两组患者其他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GE BrightSpeed Elite Slect 16排智速版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检测,将患者头部的金属物品除去,取患者仰卧位,先对患者进行常规的颅脑扫描,确定患者的病灶部位和范围,随后进行CT灌注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患者肘静脉以4.5 ml/s的速率向患者体内注射70 ml左右的碘佛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5 s后对患者头部进行40 s的连续动态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80 kV,管电流240 mA,层厚5 mm。将CT采集的所有数据传输至随机自带的西门子处理工作站,并用AW4.0软件进行分析。选择3名富有经验的影像学医师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给出诊断报 告。

观察组采用GE Optima MR360 1.5T高分辨率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MR常规检查与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 PWI)检查。MR常 检查采用正交头颅线圈,先对患者头部进行横轴位常规平扫,扫描参数:层厚为7 mm,层间距为1.5 mm,成像视野(field of view, FOV)为240 mm×240 mm,其中T1W1参数设置为: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 TR)=2 268 ms、恢复时间(echo time, TE) =16.9 ms,T2W1参数设置为:TR=4 060 ms、TE=110.9 ms,T2flair参数设置为:TR=8 002 ms、TE=120.4 ms;再对患者头部进行矢状位、冠状位及横轴位的T1W1进行增强扫描;常规MR扫描结束后再对患者进行PWI扫描检查,扫描参数:层厚设置为6 mm,层间距设置为1 mm,FOV设 置 为240 mm×240 mm,TR设 置为1 500 ms,TE设置为26 ms,激励次数(number excitations, NEX)为1,成像时间为306 s。待扫描完毕后将所有数据传输至相关的工作站进行处理,并选择3名富有经验的影像学医师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给出诊断报告。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胶质瘤的检出率和分级诊断;分析两组病理确诊结果;选择1位经验丰富医师分析1.5T MR与CT图像,记录病变周围情况、部位及形态,比较手术病理学及检测结果。敏感性:按照敏感性=真阳性病例数/研究病例数×100%;检出率是指被检样品总数中阳性出现的百分率;准确性=(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胶质瘤检测结果比较

实验组检测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胶质瘤检测结果比较 %

2.2 两组胶质瘤分级检测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不论是在低级别胶质瘤的检出率还是高级别胶质瘤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在低级别胶质瘤检出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胶质瘤分级检测比较 %

3 讨论

脑胶质瘤是一种原发性的恶性神经肿瘤,约占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80%[5]。胶质瘤的全世界的发病率约为0.7‰,胶质瘤的病情一般比较急,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只有15~19个月,而且极易复发,即使得到积极地治疗,患者的预后也不甚理想,这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6]。脑胶质瘤多数属于弥散性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界限比较模糊,这也加大了临床上手术治疗的难度,因此对胶质瘤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分级将有助于临床上胶质瘤的治疗[7-8]。

近年来,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层螺旋CT可以清晰地显示出病灶区域的图像及定量的灌注数值,能较好判断出胶质瘤的边界[9]。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同样也可以对病灶肿瘤进行准确的评估[10],MR可以反映出肿瘤血管情况和血脑屏障受损情况。本研究发现,1.5T MR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诊断的准确率高达97.36%,这与之前的报道类似[11],仔细分析结果发现实验组在低级别的检出率要远高于对照组。胶质瘤发生的主要特征就是病灶部位血管再生,血管密度增加,而低级别的胶质瘤血管密度和血流量可能与周围正常组织相差不大,1.5T MR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对血流和血管密度的敏感度要高于多层螺旋CT,这就导致1.5T MR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对低级别胶质瘤的诊断准确性要高于多层螺旋CT。同时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在诊断胶质瘤分级上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胶质瘤属于弥散性肿瘤,而且高级别胶质瘤与低级别胶质瘤细胞内的结构也不同,低级别胶质瘤细胞内密度较小,细胞间隙较大,组织水分子的弥散较高级别胶质瘤受限较小,故1.5T MR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可以很好地对这类胶质瘤进行诊断分级。而低级别胶质瘤一般血管生成不明显,肿瘤组织也是利用脑内已有的血管诱导发生,脑内血脑屏障也没有被破环,这就导致多层螺旋CT的信号不明显,从而影响诊断分级。而且多层螺旋CT的扫描范围较1.5T MR有限,对较大的肿瘤及其周围的水肿区域覆盖不完全,这也可能导致诊断出现误差[12]。虽然1.5T MR诊断的检出率、准确性和敏感性均高于多层螺旋CT,但是检测率也存在一定的漏检,而且1.5T MR相较于多层螺旋CT诊断时间较长,操作也较繁琐,而伴随3.0T磁共振扫描技术逐渐成熟,开放多序列,促进图像质量,缩短扫描时间可极大提高胶质瘤的诊断效果。受条件制约,本研究未对两组患者诊断的特异度分析,后续可改善条件对两种诊断方式的特异度进行比较分析。

综上所述,1.5T MR与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胶质瘤方面各具特点,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调节选择适当的诊断方式,但1.5T MR在诊断胶质瘤方面较多层螺旋CT有较高的检出率,同时也能对胶质瘤进行较为准确的分级,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胶质瘤磁共振螺旋
成人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一种磁共振成像谱仪数字化发射系统设计
常见专业名词缩略语及符号(Ⅰ)
BFAR 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胶质瘤预后的关系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恐惧应激对胶质瘤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进展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